郭志强个头不高,体型偏瘦,一双大眼睛却格外明亮。别看他长相不出众,可在同学圈和朋友圈里,郭志强是出了名的金点子,只可惜年近七旬的他至今未娶。据郭志强说,在陕北插队落户时,村支书家漂亮的三女子上赶着要给他做婆姨,是他没同意。这话听着像是在开玩笑,其实并没有夸张,这件事情还真的发生过。

1969年1月19日,那天挺冷的,作为六八届初中毕业生,16岁的郭志强被父母和亲友簇拥着走上站台,坐上了北京开往陕北方向的知青专列,他也和其他北京知青一样,走向广阔的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艰苦生活历程。那天和父母挥泪告别,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别离的滋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天后,郭志强他们一行十六人来到了陕北延安地区的孙家河大队,他们被分派在孙家河一队插队落户。孙家河大队是全公社比较富裕的地方,两山间有一条河流(山洪暴发冲击而成的小河),河流两岸是平坦的川地,这些川地是孙家河大队社员们的主要粮田,虽然川地还不到山坡地的四分之一,可一亩川地能顶五亩山坡地的收成,周边大队都羡慕孙家河有这么多平坦的好川地。

尽管腊月的天气格外寒冷,村里来了北京知青,孙家河一队的乡亲们都来到村头,夹道欢迎,乡亲们的亲切和热情令知青们倍感温暖。因为队里没有富余的窑洞供知青们居住,孙明富孙队长只好暂时把知青们安排在村口场院南坡上那一排闲置的窑洞里。村口那一排五孔窑洞原先是孙家河大队的小学校,后来大队在二队队部东侧的山坡上新打了窑洞(二队在一队和三队之间,学校迁址,是为了方便其他两个生产队的学生娃上学),学校搬到了新窑里,一队就把原来学校的操场当成了场院(打轧晾晒粮食),并在其中一孔土窑里搭建了土炕和灶台,供看护场院的社员居住。后来一队社员刘老二家的土窑窑顶开裂成了危窑,他一家四口就在另两孔土窑里搭建了土炕和灶台,临时借住,等他家打好了新窑洞,就搬到新窑里居住了。

郭志强他们十名男知青和六名女知青来到后,就住在了一队场院的这排窑洞里,六名女知青住中间那孔窑洞,十名男知青住两边的窑洞,剩余的两孔窑洞存放杂物和柴草,这里就成了孙家河一队的知青点。孙家河一队的知青点虽然在村口,但吃水很方便,小河边就有一眼水井,挑一趟水来回十分钟。烧柴更方便,场院四周堆满了秫秸杆和谷草,还有麦秸和玉米秸秆。孙队长发话了,知青暂时就烧队里的秫秸做饭和取暖,大冷天就不上山打柴了。

一队场院的这几孔窑洞虽然有点破旧,倒也宽敞,知青们居住的那三孔窑洞的门窗也算完好,漏风的地方都用草帘子挡上了,就是做饭的灶台有点小也不好烧,总冒烟,那口十二印的大铁锅坐在灶上,高出灶台半截,令人看着有些别扭不说,做饭还费柴火。孙队长说了,坚持一下,等开春天暖和了,就把灶台和那铺土炕扒掉重新搭建。孙队长对知青们非常关心,他安排一名婆姨和一名叫孙梅香的漂亮女子帮教知青们烧火做饭,并把自己家的萝卜洋芋和咸菜送给知青们吃。孙队长还发动社员们给知青点送酸菜送咸菜,他说自己少吃一口,北京来的娃娃们就能多吃一口。孙梅香还挎着篮子,挨家挨户为知青们要酸菜和萝卜。

熬过了寒冷的腊月,过了正月十五,陕北的天气就不那么寒冷了,阳坡上的冰雪就开始融化了,山间田野也看到了出山劳动的社员。似乎就在转眼间,郭志强他们来到陕北已经快两个月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知青们除了到大队开过两次会,往队里饲养牲口的窑里挑过两次垫牛圈的土,他们还真没干过什么农活。天气转暖土壤解冻了,春耕春播生产就要开始了,知青们也做好了出山劳动的准备。

刚进入阴历的二月,孙家河大队的春耕春播生产就拉开了帷幕,女知青们跟着老社员到村前的川地里为冬小麦松土保墒,追肥施肥,男知青们也和社员一样,往山上运送羊粪、牛粪和土杂肥。出山劳动的第一天,郭志强在村东那段陡峭的坡路上就跌了跟头,两筐羊粪都撒在坡路上。孙队长看到后,把跌倒在地的郭志强扶起来,用两手把撒在坡路上的羊粪一点一点全都捡到筐里,并安抚郭志强:走坡路不要着急,踩稳一只脚才能迈另一只脚,幸亏这里不是悬崖峭壁,要是在悬崖峭壁跌到沟底,会要命的。那天,不光是郭志强一人滑倒了,还有两名知青跌倒了,原因是那段坡路太陡,很容易滑倒。

运送完土杂肥,紧接着就是犁耙土地,刨挖小块的土地和大块土地的边角和地头,因为小块的土地转不开耕牛,要靠人工刨挖,耕牛犁不到的地头和边角,也要靠人工刨挖,知青们不会使唤牲口,只能干这些刨挖地头没有技术含量的力气活。每天出山劳动或收工回来的路上,郭志强不顾劳累和手上磨起水泡的疼痛,他都要坚持在那段陡峭的坡路上(郭志强第一次挑粪跌倒的地方)刨挖上十几个像台阶一样的沟坎,他已经计划好了,要改变这段陡峭的坡路,免得再有人滑倒。

那段坡路非常坚硬,老镢头刨在上面就像刨在石头上一样,挖出一道沟坎要费很大力气。在郭志强的带动下,知青们和部分社员也加入到了改变坡路的行动上来,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不耽误生产劳动的情况下),那段陡峭的坡路好走了很多,走在上面再也不担心滑倒了,也不那么费力气了,社员们都夸郭志强为大伙办了一件大好事,因为那段坡路是出山劳动的必经之路。

春耕春播生产结束后,地里的农活不那么紧张了,每到劳动间歇时间,郭志强就会捧着本书看。年轻社员们见郭志强天天都在看书,大家都很羡慕他也很崇拜他,因为孙家河一队没有几个人识字,就连记工员和小队会计,他俩也只读了几年书。

知道了社员们都不识字,郭志强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他想利用劳动间歇时间,在田间地头教大家识字。他说出了这个想法,年轻女社员孙梅香(大队书记孙树勤的三女子,孙书记也是一队社员)第一个报名参加学习,还有好几个年轻社员也当即报名。就这样,孙家河一队的田间地头学习班就开始了。每天上午大约半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不耽误生产劳动,队长也支持,大家都拥护。参加学习的不光是年轻社员,也有年龄大的,六十岁的陈立明大伯还笑着问郭志强:“北京娃娃,哦的名字咋写,你教哦一下嘛。”还有好几个婆姨让郭志强教她们写自己的名字。看郭志强一个人忙不过来了,其他知青也主动教社员们学习识字写字。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之后的日子里,只要有时间,郭志强就教大家学习识字写字,学习最认真的是孙梅香,她虽然读过两年书,可她并不认识多少字,她很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更后悔二年级没读完就辍学了。之前孙梅香看到郭志强只是笑一笑,从不说话,自从郭志强教大家识字后,孙梅香见了郭志强就喊郭老师,叫得可亲切了。

等割完麦子锄完了山上的玉米地,利用雨后不能出山劳动的一个上午,孙队长带领两名社员和知青们在场院旁边的沟坡上和泥脱坯,他说等秋后不忙的时候,就把知青们窑洞里的土炕和灶台扒掉,重新搭建。整整一上午,大家脱的土坯足有几百块。

秋收秋种结束后,孙队长安排两名社员把知青们窑里做饭的灶台和土炕扒掉了,炕洞里满满的草木灰。孙队长苦笑着说:“啊呀,这炕要是不冒烟才怪哩。”一天的时间,窑里就重新搭建好了灶台和土炕,新搭建的土炕比原来大了不少,十个人也能睡下。

看看堆在窑门外那一大堆黑乎乎的土坯,孙队长还为难了,扒土炕和灶台的这些土坯咋处理呀,堆在窑门口也不美气呀。往小河边麦田里挑草木灰的郭志强建议说:“队长,咱把这些土坯打碎了挑到麦田里当粪肥,兴许能肥沃土壤。”看看不远处川地里绿油油的麦苗,孙队长同意了郭志强的建议,他带头把那些土坯打成碎块,都挑到了小河边的麦田里。

第二年春天一场透雨过后,小河边那片麦田长势特别好,麦苗的颜色深绿,麦苗又粗又壮,还比周边的麦苗高出不少。不光是孙队长和知青们发现了这个情况,细心的社员们也发现了这个情况。郭志强猛然想到了去年秋后扒炕的那些土坯,是那些土坯的作用。那片麦子的长势和收成很好,麦田套种的玉米也长势特别好,收获的玉米棒明显比周边的玉米棒大不少。

有了这个发现,郭志强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年年都要利用农闲时间积造土杂肥,何不利用农闲和泥脱坯(和泥时要加很多麦秸,防止土坯断裂),把社员家用了多年的灶台和土炕扒掉重新搭建,扒炕的土坯和炕洞里的草木灰不就是上好的土杂肥吗?

看多数社员不同意这个提议,也有的社员说河边那片麦子和玉米长势好跟这没关系。为了让社员们相信这个事实,孙队长带领社员们利用农闲时间,又把知青点另两孔窑洞里的土炕扒掉,把扒出来的土坯和草木灰都挑到了小河对岸的那片麦田里。结果证实,那片川地里的小麦和套种的玉米都长势特别好,增收三成上下。

看到这个事实,乡亲们都信服了,孙队长还做出了一个决定,谁家扒掉土炕和灶台,把土坯打碎送到村前指定的川地里,就给谁家记六十分工(相当于一个社员六天的劳动工分),队里还安排两名社员帮忙和泥脱坯和重新搭建土炕。有了这个承诺,社员们都同意扒掉自己家的灶台和土炕献给队里做肥料。

1973年麦收时,公社的干部到孙家河大队检查麦收情况,发现孙家河一队的麦子长势特别好,就问孙队长,让孙队长说说他们队种植冬小麦的经验。孙队长如实说出了扒土炕做肥料的事情,还说了这是北京知青郭志强的发明。

麦收结束后,公社耿书记坐着吉普车来到孙家河一队,把郭志强接走了,接他到其他大队传授经验,讲解拆灶台扒土炕做肥料的方法。那年,郭志强被公社知青办评为模范知青,还给他发了茶缸和暖水瓶作为奖励。

从公社回来,郭志强继续利用农闲时间教社员们识字写字,有一些没上学的娃娃也加入到了学习识字的行列,每天晚饭后,都会有人主动到知青点来学习识字。孙家河大队的孙书记说,北京知青的到来,对他们孙家河改变很多,还是北京知青脑袋灵光点子多,乡亲们都念北京知青的好,孙书记都有招郭志强做他家女婿的想法,却被郭志强婉拒了。

1974年春天,县煤矿招工,孙家河大队得到了两个招工名额,大队书记第一个就想到了郭志强,郭志强却不愿去当煤矿工人,他婉言谢绝了孙书记的好意,把这个来之不易的招工名额让给了其他知青。

经过几年的朝夕相处,孙书记家的三女子孙梅香对聪明厚道的郭志强产生了强烈的好感,可郭志强不想过早考虑个人问题,他对孙梅香的特别关爱只能置若罔闻。说句实话,孙梅香长得很漂亮,郭志强对孙梅香也有好感,只郭志强的父母不希望他在陕北结婚成家,他不想违背父母的要求。

第二年秋天,郭志强被招聘到县里当了一名文教干事,端起了公家饭碗。去县里报到的那天,孙书记家的三女子孙梅香一直把郭志强送到村口,她泪眼汪汪地对郭志强说:“志强哥,你现在端起了公家饭碗,成了干部,哦知道哦配不上你,你到了县里要好好工作,按时吃饭,空闲了能回来看看,哦就知足了。”那天,郭志强心里很难受,要不是他父母坚决反对他在农村结婚,他真想娶孙梅香做婆姨。

到县里工作后,郭志强时常到孙家河来看望乡亲们和知青点的朋友们,有时在知青点吃饭,有时也到孙书记和孙队长家吃顿饭,在郭志强心里,孙队长和孙书记都是他的亲人。

1979年,郭志强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北京,被分配在劳动局任职,因为心里一直装着孙梅香,郭志强再也没看上别的女人。退休后的郭志强在老年大学义务做讲师,每周两节课,其他时间,他就到离他家不远的那家餐馆去义务帮忙,餐馆的老板是孙梅香的二女子。孙梅香的二女子高考落榜后就来到了北京,起先在一家饭店做服务员,后来自己做了老板,郭志强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孙梅香儿女子的对象,也是郭志强操心介绍的。

目前,孙梅香还在陕北生活,她九十三岁的婆婆需要人照顾,她离不开。孙梅香有时也来北京住几天,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她放心不下自己年迈体弱的婆婆。

前几天(2021年5月20日),孙梅香来北京看望女儿一家,她让郭志强把当年在陕北插队落户的知青们都请来了,孙梅香做东款待了大家。席间,孙梅香动情地说:“哦家二女子在北京生活,感谢大家对哦女子的关心和照顾,哦谢谢大家!现在咱孙家河也大变样了,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希望咱大家有机会回去看看,乡亲们都念叨咱大家哩。”一场聚会,又让大家想起了在陕北插队落户的那段时光,大家都说一定会重返第二故乡去看望乡亲们的,乡亲们曾经的关爱和帮助,大家永远不会忘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当年孙梅香喜欢郭志强的事情,孙梅香苦笑着说:“哦是农村女子,志强哥咋会看上哦。”孙梅香一句话说的郭志强满脸通红,沉默了许久,郭志强才苦笑着摇摇头说:“都怪我一时糊涂,我错失了一个淳朴善良的好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