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孙晶晶/文 俞跃/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宏鲍村是淳安汾口镇姓氏较多的村落之一,有鲍、胡、周、徐、姜、余、郑、叶八个姓氏。

鲍姓是宏鲍村人数最多的姓氏,鲍姓的人口数占全村人口总数的84%。

遂安鲍氏一族,最早是从安徽歙县棠樾迁居过来的。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鲍思昌授遂阳令,在遂安时见此地群峰耸秀、绿水澄鲜,便从歙县棠樾迁到纯峰大路口定居。

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后人鲍峦从纯峰大路口迁至现在的宏鲍村。

那时,这里称宏川,大家定居在一个叫梓树园的地方。

宏川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景色优美,群山环绕。村庄南面,宏川溪弧形蜿蜒流经,溪流南北两边还有十几条山泉支流。

有这样的水土浸润,大家在这里垦荒,建造梯田,兴修水利,挖山塘,凿水井,开枝散叶。

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一个村落往往就只生活着一个姓氏的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

经过祖祖辈辈几代人的积淀,人丁兴旺的鲍氏一族,开始在这里建立自己的祠堂,祭祀祖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宏鲍村这座“鲍氏宗祠”很显眼。一个是位置,和别家隐于村落中的祠堂家厅不同,它紧邻主干道,坐北朝南,一眼就能瞧见它的存在。

另外一个就是规模,这座建造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祠堂面积不小,占地666平方米。

黛瓦白墙古徽派式样,尽管历经250多年,现在看来依旧气势不减。

祠堂分三进,两个天井,宽敞明亮。地势前低后高,中间一进比前面一进高一级台阶,后面一进又比中间一进高八级台阶。

前面的墙壁建筑采用砖石搭配,大门完全是用茶园石砌成石门圈,中门高大,两边还有小圆门。

中门门顶上方是当时朝廷圣旨赐予的“恩荣”二字的石匾额,匾额下方刻有“鲍氏宗祠”四个大字,周围则是用特制砖精细雕刻成的精美图案。

“恩荣”,代表的是皇帝恩宠的荣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座“鲍氏宗祠”是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鲍氏的一大荣耀。

宗祠建成后,村里各门派陆续建了五处门派厅,分外门厅、大门里厅、下店厅、大路沿厅和上店厅。

各门派厅各有堂名,外门厅和大门里厅都称“世德堂”,下店厅称“举善堂”,大路沿厅称“怡庆堂”,上店厅称“启祥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宏鲍村的“鲍氏宗祠”是历代村里举行重大活动的主要场所,如几十年一次《鲍氏宗谱》续修,本村每年举办的板凳龙灯会也在祠堂集中出发。

全村重要事务的商议、招待外来宾客,都在祠堂进行,以前村里公众或各户修建新房的木料也在祠堂制造。

祠堂后面一进是放祖宗牌位的场所,古时全村的鲍氏男性在这里都立有牌位。

在世时,牌位上用红字,去世后把红字涂成黑字,而妻子则在去世后再在丈夫名字下面写上黑字姓氏。

每年大年初一早晨,大家先到祠堂祭拜列祖列宗,然后再去别处祭拜。

本村祠堂里的祖宗牌位,早在解放初期就被破坏了,这座祠堂一度被挪作小学和村里公共食堂的临时场所。

直到近些年才重新焕发新机。宏鲍村对这座祠堂进行了简单的整修,还在祠堂里举行了消失70年的板凳龙灯会。

现在,这座祠堂还承担了文化礼堂的作用,成为村里的公共文化娱乐场所。

站在宗祠外的广场上,抬头,不知何时,门额的砖石之间落了籽,长出了一根细细的枝条,冒出三两片绿叶,摇曳在风中。顽强的生命力,一如这座古老的祠堂。

宏鲍村以及从本村迁往开化和安徽的鲍姓后裔有个传统:每年春节期间,他们都会把先太祖的画像悬挂在鲍氏家厅,供鲍姓族人仰拜,激励后人励志成才。

这位先太祖叫鲍新三,元朝时人。

父亲鲍正八在当时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员外。他勤读经书,肯吃苦,善经营,数十年间,置得田产三千余亩,堪称当地首富。

他曾投入巨资在村旁修建了一座气势雄伟的文昌阁,成为宏鲍村当时远近闻名的一大景观。

而他的这位儿子鲍新三更是青出于蓝。

鲍新三自幼就聪颖无比,所见诗书过目不忘。后来,受本县中洲札溪吴氏驸马青睐,招为郡马。

据传说,鲍新三携妻子回乡拜望家父鲍正八时,乡亲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纷纷拿出家里的长板凳,在板凳上装上数个点燃红烛的红灯笼,把全村100多条板凳灯笼连接起来,前接龙头,后接龙尾,在村口舞动起来,光影绚烂,欢腾热闹。这就是宏鲍村板凳龙的由来。

从此,板凳龙成了宏鲍村后来数百年世代相传的传统灯会。

一片流光溢彩中,飞舞的板凳龙被赋予了最美好的寄托,村子和村里人的生活亦如飞龙在天。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淳安县汾口镇联合出品记录一镇一村的文化根脉

【之前,我们都记录了什么,看这个专题】

“汾口寻根”系列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