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峰 陈科

成都郫都区德源镇,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内的水稻返青已有一段时间。自袁隆平院士辞世的5月22日至5月24日的3天里,园内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前,前来吊唁的市民队伍蜿蜒几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前来吊唁的市民队伍 彭甦供图

为推进超级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的研发和推广,2005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组建成立。而中心所在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作为成都市163家科普基地之一,这里也是全国唯一经袁隆平院士授权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学园区。

“本来今年有望实现超级杂交水稻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没想到他老人家就这样突然走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常务副主任彭甦说。

彭甦最后一次见到袁老是在去年的4月,那时疫情正盛,成都分中心的研究团队成员一起去三亚看望袁院士。“去年袁院士身体不是太好,我们都戴着口罩跟他汇报工作。我们都是跟在他身边一二十年的人,像是家人一样,他想让我们把口罩取了,对我们完全没有提防的心态,还说自己身体很好,不怕传染。这也是最让我们感动的,他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工作上的事情。”

彭甦在采访中几度哽咽,对他而言,相比于师长,袁老更像朋友与家人。“我在袁院士面前从来不会感到有距离,每次见面他都会分烟给我,和我们讲话经常会开玩笑,完全没有尊长的架子。他很喜欢打气排球,大概是2006年在三亚的时候,他打球摔了一跤,那时我正好去见他,他还给我看摔出来的一大块淤青,这让我觉得他完全把我当成亲人了。”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学生参与插秧活动 四川农业大学枣子团队供图

每次到成都,袁隆平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下到田间地头,而不希望安排太多公共会晤。彭甦说,“成都分中心的研究团队成员都将袁院士视为精神领袖,大家都觉得这一辈子跟随袁老师做水稻事业是值得的。”

每年袁老的生日,研究团队成员都会发去祝福。2007年,他们曾为袁老庆祝过一次生日。“我们想给他制造一个惊喜,那时袁院士和我们正在一起吃饭,我们突然把窗帘拉上,把灯关了。随着生日歌声响起,蛋糕被推进来了。这出乎他的意料,但他说很高兴能够在成都过生日。”

如今,袁老走了,但他的遗志仍有人继承,他的精神仍在传承。在成都市温江区光华公园,2021年成都市科技活动周主会场“百年科学人生”展示区内,不少市民自发来此,面对袁隆平院士展板和画像,自发鞠躬、默哀、献花、吊唁。而在四川农业大学,学生们还开展了田间插秧活动,并举行缅怀袁隆平院士仪式。

去年,国家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在袁隆平院士的指导下,将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引入四川,在成都市郫都区、凉山州德昌县、攀枝花米易县建立每公顷18吨(亩产1200公斤)超高产攻关示范点。

今年5月13日,第一株天泰优808科研秧苗被插进成都“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的试验田里,标志着今年“秧门”正式打开。接下来陆续将有4018个试验品种的秧苗被移栽进试验田,预计今年试验品种总数创历年新高。

彭甦至今还记得袁老为他题的词:为耕者创造丰收,为食者带来幸福。“这不断勉励着我,完成袁院士未竟的事业。”他说。

编辑:刘义阳

审核: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