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的事业勇于献身的崔显芳

原载于《农村青年》2021年第4期

文/本刊记者 何召霞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村的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教育基地,由崔显芳烈士纪念馆、田庄高小党支部旧址、崔显芳故居、雁翅镇革命烈士纪念碑、红雁初心培训教育基地、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等构成。纪念馆里挂着的每一张照片、摆放的每一个物件,都在无声地述说着当地的革命历史和田庄人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崔显芳:京西山区传播马列主义的先驱

清明前夕,记者驱车来到北京门头沟“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崔显芳烈士纪念馆”的所在地田庄。纪念馆围绕田庄党组织发展史,不局限田庄一个村党支部的发展,而是以田庄第一个党支部为起点,链接雁翅镇的各个村落,介绍中国共产党人在永定河北、斋堂川乃至整个门头沟区域内跌宕曲折的战斗历程,党组织的建设成长、基层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组织领导下不断前行的光辉历程。崔显芳是门头沟区的第一位党员,也是门头沟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为革命捐躯的先烈。在崔显芳烈士纪念馆,众多参观者围着一尊雕像观看,雕像身后写的是“1922年至1935年崔显芳生平大事记”。

崔显芳

1888年,崔显芳出生在田庄一个农民家庭。1922年,他离开田庄,走出大山,在西山脚下徜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青年学生有关革命的宣传,触发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192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崔显芳带了不少进步书籍回乡与志同道合者分享,成为京西山区传播马列主义的先驱。

崔显芳认为,开启民智的重要方式就是办学、讲学。他腾空自住的房子,又借来哥哥崔显秀的住房一起做教室,亲自为学生讲课。1931年9月,他到门头沟清水请共产党人贾汇川,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到京西山区的青白口完全小学开展党的建设活动。1932年夏季,中共北平市委派马建民、刘云志、李育民先后到田庄高小,协助崔显芳在京西山区开展活动。1932年9月,中共田庄高小支部成立,这是京西山区最早的党支部。

1933年春,中共宛平县委正式成立,有党员40余人,同时建立田庄支部、青白口支部,不久又成立沿河城支部。为加强与上级和党员支部联系,宛平县委在青白口村开设“一元春”药铺,在沿河城开设“宝立成”银铺。其中,“一元春”药铺为县委的秘密联络站。崔显芳以坐堂大夫之名,秘密从事党的工作。

1934年7月,崔显芳、赵曼卿(赵明鉴)、魏国元以涉嫌“通共”“私造军火”等罪名先后被捕。经组织营救,崔显芳获释,但因在狱中遭到迫害,出狱12天即与世长辞。崔显芳临终前,已不能言语,他将长子崔兆春、次子崔万春叫到身旁,用手指在他们手中比划“跟党走”。崔显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遗嘱,成了崔氏一家的座右铭。

近年来,田庄村的红色旅游如火如荼。田庄书记邵建伟说:“崔显芳虽然英年早逝,但其忠于党的事业、为党的事业勇于献身的浩然正气与世长存,田庄村民世代传承崔显芳精神。两委干部的担当精神,民风的朴实风貌,都源于红色基因。如今,田庄在红色文化故事的激励下,山村旅游业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16岁小英雄崔克勤:不惧牺牲,掩护群众

“提起崔显芳烈士,几乎无人不知。但提起‘崔克勤’这个名字,却很少有人知晓,她是北京门头沟地区牺牲最早、年龄最小的女烈士。面对敌人,‘小英雄’临危不惧,拔出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她信念坚定、不屈不挠、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她的事迹激励着我。我来到农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我对乡村怀有热爱之情,我愿以自身的知识、能力助推乡村振兴,实现自我价值。”“90后”村党建助理员刘强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崔克勤

崔一春

崔克勤(又名崔翠云),生于1925年,是崔一春烈士的女儿,崔显芳烈士的侄孙女。

1937年“七·七”事变后,父亲崔一春参加了游击队。家里客人变多了,崔克勤常常在帮母亲给客人沏茶、倒水、端饭时,借机坐在一旁,静静聆听叔叔、伯伯们谈论革命,也时常提出稚嫩的问题。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颗革命的种子在崔克勤的心中生根发芽。

1938年,崔克勤小学毕业,因田庄没有高小,她来到田寺高小读书。

1938年,晋察冀军区抗大四分校到田寺高小招生,号召青年学生到抗大学习本领,奔赴前线,杀敌报国。崔克勤听了抗大师生慷慨激昂的演讲,热血沸腾,再也坐不住了,当天就跑回家和父母商量,要去抗大学习。父亲举双手赞成,母亲却担心女儿的安全。崔克勤拉住母亲的手晃动着说:“妈,让我去吧,我会注意的。”母亲拗不过女儿,答应了。就这样,崔克勤如愿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在抗大四分校学习,后来转战在河北阜平县、涞水县、房良县一带。

1941年3月,崔克勤被抗大分校委派到河北涞水的木井村,开展流动办学,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她住在一位大娘家,组织群众学习文化知识,闲暇时帮助乡亲抬粪、担水、做家务。大娘视她为亲人,“闺女闺女”地叫着,却不知她的大名。

1941年3月26日,日伪军出动2000余人,对车厂村、木井村进行大规模扫荡。此时,崔克勤正在村东北井儿湾祠堂内为学员讲课。忽听村中鸡飞狗叫,崔克勤知道是“鬼子来了”,她立即组织群众沿河沟向村北长水涧转移。不料途中被发现,敌人的叫喊声越来越近,她焦急地对身旁村民说:“你们快跑,我来掩护。”边说边转向桃园山涧,以自身的军装吸引敌人。日军像饿狼一样朝她扑来,为了活捉她,他们没有开枪,而是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将她层层包围起来。面对穷凶极恶的几十名日军,崔克勤临危不惧,拔出手榴弹,挺胸抬头,怒目圆睁,将火星四散、滋滋作响的手榴弹高高举起。鬼子们惊呆了,掉头就跑。随着一声巨响,崔克勤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

“小英雄”崔克勤用生命诠释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彰显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崔来忠:不惧牺牲,保护伤员

崔来忠1914年生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田庄乡一个贫农家庭。

1937年底,八路军总部、中共北平市委先后派人到田庄等地开辟抗日根据地,崔来忠积极投身抗日活动。

1938年4月,崔来忠在地方抗日武装“李文斌支队”二中队当战士。他跟随部队参加了招皇索战斗、夜袭三家店火车站和东耳营伏击战等多次战斗。由于作战勇敢,对党忠诚,同年8月崔来忠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班长。

1942年初的一天,大批日军出动,对南山进行疯狂“围剿”,崔来忠所在中队被包围在南山涧沟中。在第二次突围的激战中,崔来忠头部负伤,昏倒在山坳的草丛里。敌人撤退后,崔来忠苏醒了。他艰难地爬过山岗,绕到黄崖沟一间草窝铺里,受到当地群众杜大娘的照顾,又经过一番周折,回到家乡养伤。

1942年5月16日,日军中队长田中带着百余人占领了田庄村,建立据点,用炸药爆破、毁坏房屋墙院,修筑碉堡。崔来忠冒着生命危险,绕到山后,接近炮楼,准备干掉哨兵,夺取枪支。他正在破除铁丝网时,不幸被敌人抓获,拖拽到据点内严刑烤打。灌辣椒水、压杠子,崔来忠受尽折磨,仍坚贞不屈。后来,“伪保长”崔显堂(地下党员、烈士)出面担保,以本村“良民”、有“疯病”为名,把他救了出来。崔来忠连夜出走,寻找队伍。

1950年2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昆明,崔来忠任云南军区后勤部汽车十五团军事代表。他在集训中,耐心地对起义官兵进行政策、纪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三个月后,部队进行改编,崔来忠调西南军区运输部技术大队汽车一连任连长,驻防重庆。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多次写请战书要求参战。

1951年4月,崔来忠奔赴朝鲜前线。入朝后,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华江部队工兵营二连任连长,为突击部队昼夜架桥开路。

1952年7月,美军凭借所谓“空中优势”,对志愿军后方一切设施进行狂轰滥炸。一天,崔来忠带领全连士兵自谷山出发,在高炮掩护下跑步前进,冲向被敌机炸毁的公路桥。在敌机轮番轰炸的硝烟火海中,他身体多处受伤,仍顽强地坚持把大桥修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53年6月1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金城以南发动进攻。崔来忠指挥全连担架队员,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冲上前沿阵地,从火海里抢背伤员。在转运伤员的途中,敌人的一发炮弹呼啸着飞向他的身边,崔来忠奋不顾身扑在伤员身上,一声巨响,他的头部、背部淌出了鲜血。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伤员的生命安全,崔来忠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崔来忠英勇战斗,把革命事业看得高于一切,用自己的鲜血实现了他对党的誓言。他英勇战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永放光辉。

田庄,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山村,这个传承红色文化的小山庄,历代先烈的英勇事迹照亮了它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之路。

终审:蔺玉红

审校:李志国  刘朱婴

编辑:何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