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不造车!

这是5月18日,美的在合肥新能源汽车产品发布会上的第一句话。这话听着当然耳熟,如果把“美的”两字改成“华为”,就是前一段时间车圈的流行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为不造车”,华为致力于智能汽车技术解决方案,聚焦ICT,为的是让汽车如何变得更“软”。

“美的不造车”,美的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打造,为的是让未来新能源汽车“硬”得更有质量。

虽然美的不造车,但找好了自己的姿态,已经躬身入局。

之所以把发布会放在合肥办,是因为合肥已经形成了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的成熟运作生态。

显然,美的是有备而来。

美的的无声

我们以美的汽车产品首秀为圆心,辐射到美的入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整个面来看,美的是低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的这场发布会很有意思,既没有业界大佬展台,也没有小鲜肉明星亮相,更没有借助国际车展等特殊节点增流,而是悄默声的,推送《美的新能源汽车新品发布》的文章做出铺垫。

一颗石子投入湖中,尚且还有层层涟漪,美的这场发布会安静的却像是绣花针掉在地上,鸦雀无声,毫无波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雷军官宣造车平地起惊雷的动静相比,美的就像放了一个炮仗,而且还是个哑炮。即便是跟刚刚官宣造车的创维相比,美的也低调到尘埃,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虽然同为家电业,但美的无论是市值还是营收,都比起创维都高了不止一个量级。从2020年《胡润中国10强家电企业》排名来看,美的仍然以5100亿元的市值,高居榜首。

以美的在业界的江湖地位,其实是在不该“低调”的事情上,选择了“低调”,似乎有违常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得不说,美的杀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还是有它独到的优势的。

由于美的在暖通空调领域的多年浸淫,威灵汽车成功的将这些技术积累过渡到了热管理系统产品打造上。因此,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产品成为本次发布会的重中之重,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的威灵汽车部件总经理陈金涛介绍了涵盖辅助自动驾驶、热管理、电机驱动三大系统5类产品,分别包括:驱动电机、电动压缩机、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电子助力转向电机。

至少目前,美的发布的5类产品,无一不是面对B端市场,既然服务于企业客户群体,美的当然就不需要大费周章,吸引C端用户的眼球了。

这或许能够解释一部分美的低调入局的原因。

美的的被动

遗憾的是,美的杀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个消息并没有给资本市场带来信心,甚至在发布会当天,收盘价还出现了微跌。

这不由得让人疑惑,为什么资本市场不看好美的杀入新能源赛道此举?

一方面,可能是美的在造车领域的投入很低,既没有概念,也没有蓝图。

去年3月,美的以7.43亿元收购合康新能的控股权,成为其新一轮涉足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开始。

7个多亿,当然是大数字。

但放在造车领域来看,甚至连起步价都谈不上。和恒大投入四百多亿造车、大众耗资11亿欧元收购国轩高科26.74%的股权……

跟这些大手笔比起来,美的相距甚远,属于票友性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况且,美的所涉足的“硬件”产业链,赛道拥挤程度丝毫不亚于整车制造。

就以合肥市为例,围绕着整车制造厂周围,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零部件供应商多如牛毛。小到刹车片、滤芯,大到增程式发动机、驱动电机、动力电池系统等零部件,基本能够在半径30公里范围内完全凑齐。

美的能不能脱颖而出,在资本的心中也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另一方面,第一波家电企业造车全军覆没,连像样的产品都没有造出来过。

2003年前后,包括美的、春兰、奥克斯等在内的家电业已经有过一次汽车制造创业潮,结局是全军覆没,连颗水花都没有留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不管是阵仗巨大的创维,还是低调异常的美的,资本市场对它们的信心都不大,这也在情理之中。

虽然在跨界造车如潮水涌动的当下,美的没能免俗。被“裹挟”而动的美的自然也没有全情投入。

——被时代推着走,被新能源产业推着走。如此被动的美的,资本市场能看好才怪呢!

美的的不为

—— 现在选择做什么不难,选择不做什么反而更难。

这是美的集团机电事业部总裁伏拥军的一句大实话,确实,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干,远比知道哪些是能干更困难。

那么,美的选择了哪些不能做呢?

第一个不涉及,至少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不涉及整车制造。美的不能以天量投入造车,拖垮现阶段尚可维持的家电业务。

第二个不涉及智能化、网联化领域。在华为、百度等科技公司面前,美的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与其勉强为之,不如一开始就避其锋芒。

第三个不涉及“高举高打,声势浩大”的方式入局。美的选择“走一步,看一步”策略涉足新产业,情况好,就再投入;情况不好,就迅速撤离。

既不制造整车,也不杀入智能化赛道,更不高举高打入局,美的选择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一个供应商,一颗螺丝钉。

这基本注定了美的在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地位——无足轻重又可有可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公开信息而言,美的造车有“三心二意、浅尝辄止”的传统。2003年,美的声势浩大地收购云南客车等三家商用车企业,并积极拓展产业基地,信心十足的官宣将在3—5年内成为国内领先的客车制造商。

但2008年11月,美的商用车业务戛然而止,对外说辞也来了一个180度转弯。

时任美的集团副总裁黄晓明解释称:“投产汽车只是美的非主营业务的一个尝试,投资规模非常小,现在是美的主动控制风险,主动停产。”

但美的停产不“停工”。

2016年,美的又与上海通用安吉星达成战略合作,业务涉及智慧家居与车联网应用。这说明,美的对汽车软件业务也曾动过心思。

奈何这项合作同样雷声大、雨点小,在业内并没有形成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述两次美的与造车发生交集的案例,其本质上与这一次美的涉足汽车硬件业务所表现的出来的“谨小慎微”的气质并无二致。

我们知道,家电业与房地产业关联紧密,业内一直都有地产业“打个喷嚏”,家电业就 “感冒”的说法。

从2019年7月开始,中国商品住宅现房销售面积开始出现负增长,受疫情影响,2020年前三季度,跌幅甚至超过20%。相应的,家电业也被直接带入了存量竞争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顺势而为,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是美的目前最好的选择。只是,带着“玩票”性质的美的“造车业务”到底有多大的成功性?

与当初比较,竞争已经升级,新环境下,美的似乎还在采取老策略。美的投入不充分,决心不坚定,做事不彻底的态度与方式可能会再一次影响到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