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都觉得,安徽是一个比江西还没存在感的省份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上找原因。

1、 失去的称号

安徽跟我国其他大部分省份不一样的一点,就是安徽缺乏历史称号的“传承”。比如我们说到河南,那就是中原大地;说到山东,就是齐鲁大地;说到河北就是燕赵之地。还有湖北、两广、苏浙、福建、川渝、山西、陕西、东北等,都是有历史称号的传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徽的历史称号被“剥夺”了

那安徽为何就没有这种 “传承”呢?因为安徽的历史称号被“剥夺”了。安徽的名字来源于安庆和徽州,而安徽作为一个独立的省份来说,则非常“年轻”,也就不到400年。1667年,康熙六年,清政府这时才把当时的江南省彻底一分为二,东边是江苏,而西边就是安徽了。

如果当年安徽和江苏不“分家”,那以安徽和江苏的经济实力,再加上“江南”这个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那就根本不可能出现什么存在感低的情况。所以,清朝是吃饱了没事干吗?为什么要把江南省一分为二呢?

话说明朝初年,朱元璋打下江山后,就建立了江南省,其范围基本上就是现在的安徽加江苏加上海再加浙江北部这么大的一片地区(后改为南直隶)。而到了清朝初年,满人入关一统天下之后,江南省就成为了清政府眼中的一根刺。

在清政府眼中,满人是仅仅凭着几万八旗子弟,就最终统治了一个将近1000万平方公里面积,2亿多人口的庞大帝国。由于人口数量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再加上清初时全国各地区的的政治并不稳定,所以,满人心中其实虚得要命。

剃发易服引发了巨大的反抗

而江南省这个地方,面积又大又富饶,能够以一省之力,就贡献出了全国3/10的田赋。而且江南省教育发达,文人墨客辈出,人文思想浓厚,地方势力强大且盘根错节,明末时更是形成了政治势力庞大的东林党集团。

所以,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江南省就是一个他们既离不开,却又信不过的地区。于是从清顺治初年开始,清政府就不断调整江南省内的建制、区划、官职等,一点一点地把江南省一分为二。

并最终在康熙六年,以安徽布政使司的设立为标志,江南省彻底被拆成了东西两半。而在以后的日子里,由于经济、天灾等原因,江苏和浙江传承了“江南”这个历史称号。而失去了“江南”称号的安徽,就在比拼存在感的开局上,首先就落了下风。

2、 糟糕的近代历史

其实安徽地区开发得并不晚,在明清时期还是有过辉煌的。比如,康熙二十五年时,全国各税关的总收入是122万两白银,而其中,仅安徽的芜湖和凤阳两地的税关收入,就达到了26万两,占了全国的20%。再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这其中,有600万都是安徽省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徽出了近1/3的赔款

但另一方面,由于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冷暖气团交替频繁,因此安徽的天气多变,旱灾水灾频发。比如皖西和皖南的山区,只要连续降雨,那必然会出现山洪;而皖北平的原地区,则由于黄河多次夺淮入海,河床淤塞,雨多了就发洪灾,雨少了就发旱灾。

从1667年到1949年,在这282年里,安徽全省遭遇水灾254次,旱灾208次。安徽要么是南边涝北边旱,要么就是南边旱北边涝,要么是先涝后旱,要么就是先旱后涝。甚至是上一场灾还没过去呢,新灾就又来了,而且平均下来,每十年还必定会有1~2次重大自然灾害。

而除了自然灾害对安徽经济的破坏,由于安徽在地理上“上控全楚,下蔽金陵,扼中州之咽喉,依两浙为唇齿,六代以来,皆为重镇”,所以自古以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战争对安徽经济的破坏,也是非常巨大的。

安徽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咸丰三年(1853年),在安徽北部,爆发了捻军起义,而此时安徽的南部则被太平天国所控制。为了镇压叛军,清政府先后派出了以李鸿章为首的湘军和淮军,在安徽境内和叛军展开了激烈的作战。在多年的战乱中,安徽人口锐减。根据统计,1851年时,安徽还有3763万人,而等到了1871年,安徽就只剩下了1450万人。22年间(含1851年及1871年),人口减少了2313万,整个皖中地区,人烟几乎绝迹。

因为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和长期的战祸,安徽的经济持续下滑,甚至出现了长期赤贫的局面。并且在随后的日子里,安徽的经济发展也一直没有太大的起色,再也没有回到清朝中期时,它在全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了。

3、 非统一的传统文化

一个地方的“存在感”除了很典型的经济优势带来的媒体曝光,以及历史称号带来的口口相传以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能够向外界输出统一的文化印象。而安徽恰好是一个由多种地域文化构成的省份。安徽地区一直是我国南北文化的过渡区,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区和拉锯区。安徽的地域文化,主要由皖北地区的淮河文化、皖中地区的皖江文化、和皖南地区的徽州文化组成。

安徽的三种文化

淮河文化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以及淮河两岸,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这片地区更接近于河南地区以及山东地区。而且历史上,淮北平原也一直都是中原大地的范围,所以淮河文化其实更接近于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

而皖江文化,则主要指的是长江沿岸的安庆、池州、铜陵、芜湖、滁州 ,以及巢湖等地区地形成的传统文化。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黄梅戏,清代文坛最大的流派--桐城派等,都是来源于皖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典黄梅戏《天仙配》

而徽州文化,大家就更熟悉了,它指的就是古代徽州的一府六县所产生的文化。从1121年到1911年,在这长达890年的历史中,徽州一府六县的行政区划居然一直都没有变,因此徽州地区在建筑、商业、书画、教育、工艺、菜品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经典徽派古建

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这三种文化在安徽由北到南依次排列。所以,操着一口河南话的可能是安徽人,说着吴侬软语的可能是安徽人,说着江淮官话的可能是安徽人,说着江西或湖北话的也可能是安徽人。

因此,当外界说到安徽或安徽人时,脑中就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历史文化印象,而这也是造成安徽存在感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之一。

4、 透明的省会

其实,在近几年之前,合肥作为一个省会,真的不太能让人记住。而合肥成为安徽省会的时间,也并不长,在1945年12月之前,安徽的省会一直都是地处安徽西南部的安庆。而安徽的几个城市,对于合肥当省会这件事,其实也都是有些不服气的。

安庆作为安徽的前省会,皖江文化的话事人,在安徽当了270年的“老大”,然后突然就被迫“退位让贤”给合肥了。而且合肥的经济总量,直到合肥当了44的年省会后,也就是1989年,才超过了安庆。

安庆在安徽的西南地区

1876年,芜湖成了安徽第一个通商口岸,到清末民初时,芜湖就已经混成为了整个安徽的金融中心。根据一份1934年的数据显示,当年整个芜湖的贸易总额排在全国所有城市中的第13名,是当之无愧的安徽第一。而合肥的经济总量,也一直是到了1984年才超越了芜湖。

芜湖是安徽历史上第一个通商口岸

然后还有蚌埠。1912年,从天津到上海的津浦铁路通车,这条铁路横跨淮河的地方,是一个叫蚌埠的小镇。借着这条铁路,蚌埠仅用了20年时间,就从一个几百人的小镇,一跃而成了皖北第一重镇,人口十余万排名安徽前三。而在抗战时期,汪伪政权的安徽省政府就设在蚌埠。

而合肥呢,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小县城。之所以选它作为省会,主要是因为合肥地处安徽中部,可以很好的控制和联络皖南、皖北。同时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合肥由于其不太起眼,反而遭遇的破坏较小,所以才选了合肥。

但是,哪怕是到了1949年,合肥已经当了4年的省会了,它的总人口还都只有6.9万。而同一年,芜湖的人口是17.8万,蚌埠是19.6万,淮南是20.2万,安庆是7.9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合肥能当上省会,颇有点捡漏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时,安徽各主要城市人口

所以,这就造成了合肥对于整个安徽省的城市凝聚力较弱。而安徽为了发展合肥,也可以说是举了全省之力,但这又引起了省内其它地区的不满。由于合肥在历史上长期扮演了一个小透明的角色,省会都透明了,那安徽的透明也就能说得过去了。

5、 等不来的政策

安徽东接江苏、浙江,襟江近海,且省内资源丰富。沿江地区盛产铜、铁,淮南、淮北盛产煤炭,而南边的黄山,更是全国最知名的景区一。按理说,安徽的先天条件还是很不错的,但为何,却在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内,一直都默默无闻呢?其实,从国家的整体发展上来说,安徽主要是“错过了“三次大的机会:

一是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开始,无论是苏联对我国的援建,还是我国自己的工业建设和三线建设,安徽由于地理区位及其它各种原因,始终都不是一个重点投资建设的省份;

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对于沿海各个省份,相继给予了大量的政策优惠和和投资倾斜。但安徽只是近海,而不是沿海,所以这些政策并没有轮到安徽。

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相继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但安徽既不算是西部省份,也更不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所以安徽再一次的被排除在了我国的宏观政策之外。

而且在交通方面,安徽也不在很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比如连接北京和广州的我国第一条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它从北京出发,穿过河北、河南、湖北、湖南,一路到达广东广州,很好的避开了安徽和江西这俩难兄难弟。

京广线避开了安徽的江西

1968年,连接北京和上海的京沪铁路开通。这条铁路从江苏徐州进入安徽,一路穿越宿州、蚌埠和滁州后,就出安徽了。到了1996年,连接北京和香港的京九铁路开通,这又是一条纵贯我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九线从河南商丘进入安徽,经过亳州和阜阳后就出安徽了。这两条重要铁路,都没有横穿安徽,更没有途经合肥。

左:京沪线 右:京九线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的安徽多灾吗?各种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也给安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比如1991年的淮河大水,安徽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5亿元,这相当于安徽当时五年的财政收入。而2003年的淮河大水,安徽的直接经济损失则是147亿元以上。

所以安徽就只能发展发展农业,给东部省份卖点农产品;挖挖煤,给东部省份卖点煤;挖挖铜矿和铁矿,给东部省份卖点原材料。而至于制造业,很久以来,安徽就只能做点初级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而已,毕竟制造业的大头还是在沿海省份。过去,曾经有人形容安徽“讲农业讲半天,讲工业一支烟,讲金融不着边”。而一旦经济落后,那存在感自然也就会降低了。

安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劳动人口外流的大省,特别是皖北地区,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城市的经济结构单一,而且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也不强,所以,皖北地区的劳动人口外流就尤为严重。2019年,安徽共有省外就业人员920.6万,其中农民工就有872万。而在这些农民工中,又有726.1万都是去了江浙沪地区。

安徽人口外流严重

不仅如此,安徽一直以来还有人才外流严重的情况。合肥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府很多,是我国的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但问题是,安徽的工业及高科技企业却没有那么多,因此难以吸收消化这些“第一生产力“ 。所以,多年以来,安徽一直就是发达地区的人才输出地,自己辛苦培养出的人才,却都做了他人的嫁衣。

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安徽其实是一个家电生产的大省。2018年,安徽生产了2631万台冰箱,2126万台洗衣机,3210万台空调,2289万台电视。海尔、美的、格力、创维、奥克斯等多家企业都在安徽建立了生产基地。但是,这些外来企业的研发和营销等配套却都不在安徽,而这就意味着难以形成相关产业的产业集群。而没有产业集群,经济的带动性就差。

因此,依靠这些“外来的和尚“,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还是发展属于安徽自己的工业产业巨头。比如依靠江淮、奇瑞等自主品牌,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打造属于安徽的汽车产业集群。

同时,安徽还能依靠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科院、中国电科等高校或科研院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等产业。比如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的诞生,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的研制,这些都离不开中科大的量子科研团队。再比如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和全超导托卡马克,拥有这三个大科学装置的合肥,则是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

“中国太阳”

总的来说,安徽由于其“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的尴尬地理位置,确实是很长一段时期都处于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尴尬境地。但同时,这个地理位置,也正好是我国目前经济水平最高,经济实力最强,且最有发展活力的几个地区的枢纽处。只要安徽能把握好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努力融入长三角经济区,那安徽未来的发展,绝对会给我们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