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康劲 5月22日,2021年甘肃省科技活动周(兰州)启动仪式暨中国共产党领导甘肃科技发展成就展在兰州开幕。活动现场以宣传车、视频、实物、互动体验等方式,全面展示当今科技创新成就,同时设置了精彩纷呈的科普展览互动体验活动,展示科技创新带来的生活改善和提升,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潜能,提高创新意识,“端”上了一份“科普大餐”!

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伟文在致辞中表示,努力把本届科技活动周办得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着力培育广大群众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让科技之花绽放金城大地、创新强音律动黄河之滨。

“国之重器”并不神秘

当天,也是中国科学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作为兰州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化学物理研究所和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也以“百年复兴路 科学正当时”为主题,向社会公众开放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园、天文台站、博物馆、野外台站、大科学装置等前沿科学领域,并以现场讲座、报告、公开课等形式,与公众面对面释疑解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活动还通过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线上活动包括通过哔哩哔哩、抖音、快手、ZRKER兰州等媒体对活动进行网络直播、发布科普内容,网络公开课等。线下活动包括科普报告、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实验秀、化学互动游戏、科技成果展等。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的“国之重器”。什么是离子,什么是重离子,重离子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加速的?对于这些公众关注关心的问题,在这里均可得到确切的答案。

主办方还举行《揭开重离子治癌的神秘面纱》《带你了解加速器》等科普报告活动,并向参观人员发放了研究所宣传册、重离子治癌介绍、核辐射宣传册、招生招聘咨询等宣传资料,供大家阅读学习。

兰州交通大学教师任月英深有感触地说:“尽管对于重离子加速器有所了解,但今天目睹后,感觉很震撼,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走进“世界最高隧”

“风火山隧道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隧道,我们主要研究冰川、冻土、沙漠……”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科技创新馆里,讲解员朴实的话语,将该所的性质、定位,以及所在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让众多参观者肃然起敬。

活动当日,这里播放了王建研究员介绍中国积雪特性与分布调查,郑剑锋助理研究员介绍漫谈冻土、工程与环境报告的短视频。在青藏铁路工程冻土路基筑路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沙盘前,讲解员重点介绍了西北研究院通过完善以调控热传导、辐射和对流为理论基础的冷却路基筑路技术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青藏铁路多年冻土筑路技术核心难题、解决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路基稳定性世界难题的有关情况。

在这里,一群孩子在家长带领下聆听科普老师对于冰川、冻土科学的现场讲座。畅家巷小学的张力壬同学说:“在科学日听了老师的讲解让我增长了知识,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我将好好学习,长大后钻研科学,建设我们的国家。”

活动当日,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还开放了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及展室,以及文献情报书库及图书馆。

防震减灾中的科技力量

在防震减灾科普体验活动现场,甘肃省地震局的防震减灾和地震救援装备,引发参观者的热情。

“展台上展示的是目前灾害现场主要使用的一些搜索设备,帮助我们开展安全高效的搜索。”现场的工作人员拿起雷达声音探测仪介绍道,别看它其貌不扬,它的作用可不少,可以快速搜索定位被困人员的位置,并且可以捕捉被困人员的动态特征以及静态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台是光学生命探测仪,俗称蛇眼,大家看到它有两个探头,可以方便地塞进窄缝里开展搜索救援,在地震救援现场使用频率很高。根据灾害现场的不同,还可以安装不同的探头。”工作人员介绍。

在现场,高压起重气球最受关注。作为顶撑设备——最大起重能力达58吨,没有充气的时候,它的厚度不到三公分,可以方便塞进窄缝里开展顶撑作业。顶撑以后非常坚实,救援人员可以自由通过营救通道,而且顶撑速度很快,不到30秒就快速撑起通道空间。

创新中的“校园力量”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训。近年来,兰州市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把科普推广作为学校优质化展示的重要平台,本次活动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兰州市在科技创新中的“校园力量”。

在技术创新实验作品示范展演区,停放着2辆与众不同的车,其中一辆车非常轻便精巧,引起人们的兴趣。

“这辆是我们研发的新能源轻量化汽车,这辆车的动力来源于电池。”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最开始设计模型到切割、打磨、焊接等,都由他们自己来完成。在第二届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上,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王雄、韩振两位老师荣获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工组一等奖,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在科普小制作示范展演区,主要展示在兰中小学校科普工作和师生航模、智能机器人、创意发明制作等优秀科普作品。

来自水车园小学四年级的杨茗凯、六年级的高希彦带来的创意作品智能花匠栽培技术吸引了众人围观,记者看到一个特别的花盆里生长着多肉。只所以说它“特别”,是因它安装有单片机、液晶显示屏等电子设备,当开启电源时,液晶显示屏上会显示花盆的温度、湿度等相关情况。当检测到土壤温度过低,就会开启水泵,通过输水管浇灌;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过高时,两个小风扇也会自动开启降温;如果花盆里的光源被遮住了,花盆上方的灯光便会自动打开,补充多肉植物夜间生长所需的光照。

两个普通的饮料瓶制作成教学仪器,这是来自兰州市中心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的教师康峰带来的科普作品,它形象直观地把龙卷风的形成过程演示出来。他说,“教学不光要注重课本知识,更要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