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咏史诗》

司马懿的能忍是出了名的,他的一生劲敌诸葛亮在与他对手时也得为他这忍功输了一节。诸葛亮曾与司马懿交战时意欲他出城交战,但司马懿认定现在不是出战的好时机,一直“坚壁拒守”。诸葛亮使用激将法,把妇女的服装给他送去,借此嘲笑他司马懿如同妇女一般不敢迎战。就是遭到了这种程度的侮辱,司马懿依然顶住部下的不满,忍住不出战,最终他也熬出了个好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懿忍功的养成是师从一人的,那个人就是孔明。不过此孔明非彼孔明,司马懿的师傅是颍川人士胡昭,字孔明。这位也是个才华横溢的能人,司马懿在年轻的时候曾拜在他的门下学习。胡昭在正史中的名气一点也不比诸葛孔明小,在当时也是名震江湖的人物,曹操也曾想请他出山,两人的一段故事还与一成语有关。

胡昭自幼学习经史,学识渊博,青年时期就因其才华受到世人称赞。他年轻时正值社会动荡之际,看到朝廷腐败、仕途险恶后他决心“养志不仕”,专注于经史书法之中。胡昭才华横溢,又有雄才大略,当时的很多人都想请他辅佐。但他本人却不想当官,而是喜欢隐居山野之间。胡昭曾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袁绍的地盘,袁绍得知此人来到冀州后欣喜若狂,希望能求他出山辅助。不过胡昭一早看破了袁绍这人不堪大任,因为不辞而别,立马离开了冀州前往别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昭不愿出仕,但这样有学问的人自然会吸引人前来拜谒求教。当时有很多有志青年都来到他这里求学问道,胡昭也因此是桃李满天下,他的众多学生当中就有后来闻名天下的司马懿。司马懿在胡昭处求学的时候还很年轻,但当时他也已经是初露锋芒,还因此招致了其他学生的记恨,导致胡昭的其他学生想要杀之而后快。

据《高士传》记载,司马懿当时还很年轻,也是一个容易冲动的青年,容易口出狂言得罪他人。同时司马懿又聪明绝顶,作为他师父的胡昭自然也很喜欢他,会对他偏爱一些。胡昭的口里经常称赞、表扬司马懿,这就引起了其他同门的不满。恨得牙痒痒的其他学生有一次在一位姓周学生的带领下决心杀掉司马懿,司马懿听到消息后立马掉头就跑,学生们追赶的动静太大惊动了胡昭。最后还是胡昭出面几番劝阻自己的学生,司马懿才因此逃过一劫。

除了袁绍,另一位枭雄也注意到了胡昭这个人才。曹操就对胡昭志在必得,好几次相请,但胡昭始终不为所动。曹操在当了丞相后召见了胡昭,正式地请求他能够出仕。胡昭应命前往,但他却表示自己只是一介布衣,没有经国治世的本领,请求能够归去。胡昭这次没有不辞而别而是向曹操当面说清楚,一来是因为曹操心诚,如此礼贤下士他不好不给面子。二来他也认识到曹操是心狠手辣之人,如果拂了他的面子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人的一番谈话也让曹操意识到此人的确是只想归隐山林而不愿意出仕,如果强要逼迫场面只会变得更加难看。胡昭给了曹操一个借口也是给足了他面子,曹操自己也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他向胡昭说到,“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勉卒雅尚,义不相屈”他强调了“人各有志”,胡昭并非看不起我而拒绝出山,而只是因为他志向不在庙堂。“人各有志”这个成语即是曹操创造出来的,他的原意是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所在,有的人坚守这份志趣至死不屈,这种高尚的情操是不为其他外力所屈服的。

如今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的时候后面一般都会加上“不可强求”四字。这个成语原本是赞美胡昭坚守自己志趣的这种高尚情操的,后来逐渐演变成夸奖不强求他人的美德。这也是今天之人对这个成语的一种误解,这种误解也相当于变相的是在夸赞曹操,而其实胡昭的行径才是更值得我们赞叹的。结语

人各有志,人一生能专注于一两件事情并把它做到极致就已经很完满了。胡昭看破世间的纷扰不愿在其中纠缠,他情愿归隐山林,与经史书法为伴。而他在此中得到的乐趣和成就也不比在政治、军事上做出业绩来的少。能为自己的志趣坚守,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