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作为国内最具知名度的科学家之一,袁隆平院士不仅长期从事科研工作,还同样活跃在科普一线。他曾为央视科学节目《加油!向未来》录制宣传片,并在片中表示:“我们需要全民的科学水平提高一点。”2015年,袁隆平院士亲自来到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河东乡后田村袁家山,为“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揭牌,并向德安一中捐赠“隆平奖学金”20万元,支持科学教育事业。

2018年,《科普时报》原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来到海南岛三亚,拜会袁隆平院士。袁老告诉笔者,希望在100岁的时候,能够实现他的第二个梦想,向建党110周年献礼。可是,他已无法亲眼看到“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景象了……为了缅怀袁老,科普时报特刊发当时的一篇独家回忆文章。

2018年4月24日早上10点光景,我们来到海南岛三亚,走进了那个并不显眼的“隆平小区”,拜会正在此地疗养的袁隆平院士。

已是88岁高龄的袁老依然是那么清瘦。我们先问起他的身体状况,他乐呵呵地说:“十几天前习总书记看见我,第一句话就是:你的身体还是那么硬朗啊。”

听着他的嗓音有些沙哑,说话也有点儿慢。他告诉我们,他的身体其实出现了一些状况,去年大病住了20天院,从120斤减到了100斤,最近刚恢复到117斤,“还差3斤”。看来一定得追回原来的份量他才作罢。

我们当中有人打趣他,说他很精神,也很“性感”;有人说他身材还行,看着是挺“硬朗”的。他笑了,说:“哦,女同志看是性感,男同志看就是健美呀。”大家也笑了,他又反问大家:“我真的handsome吗?”我们异口同声:“handsome!handsome!”

正题聊起。袁老张口说的都是新事儿,特别讲到他的团队他的弟子,为他们所取得的新成就而自豪、高兴。比如赵炳然,通过分子技术把水稻吸镉的基因都敲出来了,很是神奇。即将取得成功的海水稻,有望带来更大成效。

讲到兴奋处,袁老不带磕巴地把一串数字都说了出来,弄得他的助理双手比划,一个劲地冲他嚷嚷“机密!机密!”他狡黠地笑笑,只管往下说。

不时地,话题难免又窜到了既往。袁老突然蹦出一句:“不好意思,国家三个最大的科技奖都让我给拿了。”我说:“您都该拿呀。”

他耳朵似乎有点背。我就坐到他身旁,贴近他,可着劲说:“老早就有人讲了,中国有9亿农民,您老一个人相当于就干了两亿农民的活呢!”

他“嘿嘿”了一下。我又说:“消除贫困和饥饿,就是最好的和平,您功德无量啊!”

他说一直以来就有着两个梦: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现在88岁了,希望在我100岁的时候,能够实现第二个梦,向建党110周年献礼。”我们情不自禁地为他热烈鼓掌。

关于他的第一个梦,他有过这样的描述:“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为实现第一个梦,他勇于攻坚克难,开创性提出了杂交水稻的优势理论,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两系法”杂交水稻,并取得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等成果,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6年以来,袁老和他的团队又致力于培育耐盐碱高产海水稻良种,确立了推广1亿亩高产海水稻的新目标。按照袁老的设想,海水稻如果扩大到1亿亩,按最低产量亩产300公斤计算,每年增产300亿公斤,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相当于一个湖南省的年粮食总产量!

我们向袁老和他的团队表示崇高的敬意!这种敬意不仅来自他们为亿万人民带来的高产优质粮食,更来自他们为全社会树立起的敢创新、能奉献、肯务实的风范。前者是物质的食粮,后者是精神的食粮。袁隆平无疑为我们树立起了创新探索和时代精神的标竿。

我请袁老为《科普时报》写几个字,他欣然应允,即从沙发上起身,来到旁屋一个麻将桌前,一板一眼地写上:“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比翼齐飞 赠《科普时报》”,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别时,想起早前见过袁老两口子一块拉小提琴的照片,我便问他如今有啥消遣?袁老说,下下棋,打打麻将,蛮好的。他原来还自己开车,现在只是在农科院试验田里开。交警给他送了个荣誉驾驶证,不用年检。

袁老道:人还是要有点爱好,不能老是工作,弦绷得那么紧。这样不好,要得老年痴呆的。他提到湖南省委一位老领导,一声叹息:“有一次我跟他住同一个医院,听说他就在隔壁几间房住着,想要去看他。有位市长得知,连忙说:看不得看不得,他不认识你了,还要打人的。唉,他在位时就老是工作,平时也没什么爱好,退下来后就不适应了。”

袁隆平与本文作者尹传红合影

告别老人家,我们去水稻国家公园转了转,特别观赏了“袁隆平大道”,真是大开眼界。这里,同样也倾注了袁老极大的心血,延续着他的梦想……

如今再回看这份题词,我们在悲痛之余,依然被袁老对科普的关注和热心所鼓舞。《科普时报》全体同仁将铭记袁隆平院士的精神,更好地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事业接续奋斗!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尹传红

编辑:毛梦囡

审核:王飞

终审:陈磊

<公众号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