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草草啖盐说蜜

——说天地美食,谈人间风味

接上一篇文章《跟我逛苏州,两天的时间,好吃好玩伺候着》

一、千年苏州的饮食起源

本篇文章之前,我们先来读一段历史:

西周初,太伯、仲雍奔吴,至十九世寿梦立,习用兵乘车,吴始益大,称王。再经诸樊、余祭、余眜、僚几代吴王苦心经营,吴国渐成春秋重要方国。及于阖闾,吴重筑都城,是为苏州城之源。

阖闾奠定了吴国霸主的地位,并筑都城于苏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阖闾是夫差的爹,父子俩称霸春秋,其时的吴国国力强盛,经济发达,饮食也讲究,所以苏帮菜的历史从阖闾起始,掐指一算,也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阖闾“治鱼为脍”劳师,“吴人作脍者自阖闾之造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鱼脍”“鱼鲊”、“炙鱼”都是古苏州美味。

苏州有两道千古名菜,“玲珑牡丹鲊”“金齑玉脍”,流行于隋唐时期,后传入日本,成为寿司与鱼生的鼻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道菜做法精致高级,已失传多年,如今苏帮菜老师傅重拾技艺,平常人不得尝。

“莼羹鲈脍、莼鲈之思”,大家应该听过这两个成语,有这么一个典故,最能体现苏州人对美食的追求——

《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要吃鲈鱼而不要官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晋南北朝后,苏州人经历了春秋夫差兵败、三国东吴归晋,再无心争霸之伟业,转而细心经营生活,苏州的园林便是归隐士大夫的精致住宅,而与园林一起衍生的美食,也是精致了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莼羹鲈脍齐名的,是清乾隆爷钦点的松鼠桂鱼

自古姑苏人善治鱼,那么在苏州,我们一定要吃鱼。

二、吃在苏州,就吃太湖的鱼虾

一条观前街,云集苏帮菜多家名菜馆,得月楼、松鹤楼、裕兴记等尽在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你是吃货,那么住宿最好选择观前街,我就是如此。

于是,第一顿饭,第一道菜,点的便是松鼠桂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松鼠桂鱼,做得最好的当属松鹤楼,但如今这道菜已经成为苏州各个饭店菜馆的招牌,随便找一家,味道都差不离。

苏帮菜偏甜,这道菜一定要先告诉店家你的口味偏好才行,不然会让你甜齁至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松鼠桂鱼的甜腻让我不知所措,于是晚餐在得月楼选择了清淡的“太湖三白”之二白。

清蒸白鱼和蛋炒银鱼,口感超级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式蒸鱼手法有别于粤菜和闽菜,没有蒸鱼豉油,淡淡的咸味和白鱼来自湖泊的鲜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湖三白为哪三白?

白鱼、银鱼和白虾!

清溜手剥白虾是隔天在松鹤楼品尝。白虾,只有初夏五六月份可食用。人工手剥的虾仁,用盐和蛋清上浆,清溜而成,这是苏帮菜对美食的极致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道菜,口感微微脆弹、鲜咸爽滑,唯有太湖,才有这等美妙滋味。

苏州人对鳝鱼的诠释也是超赞,响油鳝糊,当天宰杀的鳝鱼切成段,一番加工后,爆炒,端上桌现浇明油,吱吱作响。

这道菜同样在松鹤楼品尝,鳝段嫩滑,但还是略感甜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虾和鳝糊都是苏式汤面的最好浇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说“南粉北面”,但苏式汤面冠绝南北。

三、苏州,面食的天堂,鱼虾应季而尝

苏州人有三大幸事,“喝茶、吃面、听评弹”,吃面的情怀融贯于苏州人的血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式面精致讲究!

“硬面、烂面、拌面、汤面”,要“轻面重浇、还是免青宽汤,什么“硬面一穿头、浇头拢个渡”,不是苏州人,听着就挠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说汤面,汤要正、浇头要货真料实、面条要筋道细溜!

1、高汤要正!

文火慢熬,各家都有独门秘笈,鳝骨、青壳螺蛳、猪骨、鸡肉、猪肉、火腿……不一而足。

奥灶面的汤头就很别致,用的是青鱼的鱼鳞、鱼鳃、鱼肉和鱼的粘液一起煎煮提炼,味道鲜腥香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浇头要真材实料!应季而尝!

三虾面,用的是当季的虾籽、虾脑和虾仁,小小白虾,一只只用手剥,可见费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人有“不令不食”的习惯,不同季节吃不同的面,例如:春末吃三虾面、盛夏吃枫镇大面

还有个说法:入夏要吃黄鱼面,入秋要吃鲈鱼面,春天要吃鲜笋面,夏秋虾鳝肥美时吃虾鳝面、冬天吃蹄髈面。

3、面条要筋道细溜!厨艺要精!

所有宽的都不算苏州面,苏州面就是要细。

而厨艺很关键,师傅要掌控漏勺,边翻边抖,把面汤沥干净,面条卷起来裹紧,再铺在碗中。

面条纹丝不动,犹如菩萨头上梳得整整齐齐的“观音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人还有赶早吃头汤面的习惯,头汤面的意思就是清晨面馆刚开门时,锅里用清水下的第一碗面。

有幸,去寒山寺的那一夜失眠了,故而能在大清早,吃到老师傅做的头汤面,纯素,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罗汉炒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伟记奥灶面是我吃过很中意的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奥灶面讲究“五热一体,小料冲汤”,既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点的是苏州人最为推崇的——爆鱼焖肉面和虾仁爆鳝面,味道堪称一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裕兴记的三虾面还是要吃的,应季爆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艺中心的裕兴记有一位网红老板,会帮人拌虾面,其手法很见功底,左拌右拌,每一根面条都裹上浓浓的虾籽虾脑,鲜香至极。但我在观前街店,只好学着网红老板的手法自个儿拌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苏式美食的经典还有很多

苏式菜肴不止松鼠桂鱼、响油鳝糊、太湖三白之清蒸白鱼、蛋炒银鱼和清溜手剥虾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止苏式汤面的不令不食和应季而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许许多多千年百年传承下来的美味佳肴:

樱桃汁肉、苏式酱鸭、八宝葫芦鸭、鲃肺汤、甫里鸭羹、白汁元菜、蟹粉豆腐......。

强烈推荐樱桃汁肉,得月楼的手艺还是经得起推敲。

油光红亮,肥肉酥软不腻,入口甜滋滋,甘咸回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式点心也是相当有名,枣泥拉糕、苏式小方糕都很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面食的延伸,蟹粉汤包、黄鱼馄饨和荠菜虾仁春卷也颇独具江南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墙裂推荐鸡米头,当然鸡米头的季节在入秋。

得益于如今的冷鲜技术,你随时想喝一碗鸡米头桂花汤,随时都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入秋的鸡米头和入夏的白虾一样,要人工手剥,现剥现做,现做现吃。

人工的精细和温度,让食物尽显季节的特殊与讲究。

这正是苏式美食的精致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天,吃不尽苏州之味美,但苏州的美味已然存留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草草啖盐说蜜”,谈三餐美食,讲四方风情。
请点赞鼓励、转发、收藏。
欢迎在评论区说两句,我会更加努力。
原创作品,拒绝不良自媒体盗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