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故事。

那个题主在肯德基看到一对父子在吃儿童套餐,坐下的时候,父亲对孩子说了一句: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一句话过后,父子两人再也没有任何交谈。但从孩子自卑低着头一言不发吃饭的样子,他知道孩子听进去了这些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都说现在的孩子不明白父母的苦心,可能这个父亲还对自己找到好的机会教育孩子而洋洋得意,一句话又表明了自己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又塑造吧自己一切为孩子的慈父形象,可在孩子以后如何消化那句话,又会用什么样的行动回避那些话,我不敢妄自猜想。

我想每一个中国孩子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父母总会告诉你,我们的家庭条件不好但依然送你读书给你好的生活,我宁愿自己不吃鱼头也要把鱼头留给你吃这些话。

我知道这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他们最初的想法也只想要“善意”地提醒孩子:“爸爸妈妈赚钱很不容易,但是为了你,爸爸妈妈宁愿委屈自己。”

但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说,“任何一个超过他们承受范围的复杂挑战,都有可能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内心打击。”

试图“无私奉献”,潜意识里又觉得孩子亏欠自己,于是总在自以为适合的场合,在孩子面前泄露“父母不容易”的情绪。

这似乎是中国家长的“通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付出感”和“牺牲感”,是家庭教育中存在最多,也是最可怕的情绪。

可大多数父母偏偏不明白,比起装模做样地哭穷,呈现真实,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并不是说父母不能告诉孩子自己家里的真实情况,也不是说孩子一定要富养不让他知道父母的艰辛。

而是我们不能只告诉孩子不好的一再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半弧画完,添上另一笔半弧,才能凑成一个圆满的“圆”。

就像上文的那位父亲一样,如果他把后半句话也说出来效果就不一样了: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所以孩子我们一起开心地享受这一顿饭,吃完了咋们才有力气做更多的事,你看书学习考大学,爸爸努力工作博发展,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钱吃更多的好东西了。”

这样的话是不是只比前面那句好多了,告诉他前半句父母的辛苦本来没有错,但如果不告诉他后半句未来的发展,孩子只会陷入越来越自卑或者是叛逆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穷,永远不是对孩子造成最大伤害的武器。

父母因错误的表达引申出来的自责、内疚的情绪,才是磨灭孩子心性的杀手。

对和你我一样出身普通,需要靠自我奋斗来维持日常的家庭而言,在能承受得起的有限范围内,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这就足以令人佩服。

父母,是孩子的依靠,是精神支持,永远别让孩子因匮乏感而白白消耗一生。

内心富足的孩子,日后必定会有满足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