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撰稿:飞天娜

文编 :迷影制药厂包装车间临时工

美编:续杯咖啡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用戏剧化手段去创作、表现,再借助镜头运动、服化道等形式去掉戏剧高光,让它看起来更“逼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犹如周一围式的帅

但私以为电影只是电影,程勇不是药神,《药神》也不是神药,不可能服用两小时就解决宏大的社会问题。它顶多是个功效模糊的保健品,给疲惫不堪的现实推一推油,做个大保健。

“大保健”组合

总有人感慨“在生死面前一切都是小事”。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对性的探索,这是人最本能的欲望驱使。所以《我不是药神》成就了票房神话,累计票房31亿,豆瓣、猫眼纷纷打出超过9分的高分,引发全民讨论,电影还荣获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优秀故事片、最佳男配角。

它戳中了每个人的痛点,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下不知何时会降临的病痛,尚待完善的医疗体系背后沉重的经济担忧,病痛超越贫富阶级成为每一个人无法逾越的鸿沟。并且电影也实现了每一个病人的愿望,吃得起药,情义面前规则是可以被打破的。

制作:熟悉的包装,新奇的味道

这是一部完成度较高的商业片。从前期宣传,到整个故事的铺陈发展,每个角色推进剧情发展的作用,人物情绪的累积爆发,再到结局的处理,后期宣发,它取得了商业价值的成功。

但严格以电影艺术的标准衡量,超过9分的评价会被认为有过誉之嫌。但不得不说,普通观众会有兴趣去看这样一部没特效没流量,演员还往丑里整的电影,并且看完还频频点赞、人肉安利,绝不是宣发洗脑这么简单。作为新手导演,文牧野怎么就那么吃得准大众的口味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句话:背后有人。

作为宁浩“坏猴子七十二变”计划的签约导演,这是文牧野执导的第一部电影长片,背后有宁浩徐峥监制,这部电影不可避免地带有宁浩和徐峥的风格,而这种风格经过多年测试,就像某种良药一样,证明对观众很有用、很治愈。

从左到右,分别是宁浩、文牧野、徐铮

从《疯狂》系列到《无人区》、《心花怒放》,宁浩的作品总是刻画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将黑色幽默结合在对社会现象的调侃中,以荒诞的戏剧性冲突直指底层生活的现状,也有对生活意义的不断追问。徐峥作为与宁浩合作密切的演员,其扮演的人物总是被各种巧合折腾得狼狈不堪,而他即使表情一本正经、说话一本正经,也会让人心生莫名喜感。

《我不是药神》依然以戏谑的方式来讲述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严肃故事,观众不难接受。

故事原型陆勇

故事:真实的配方,重构的比例

《药神》核心情节来源于多年前曾引起广泛讨论的“陆勇代购案”,换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背景,将故事讲成一个底层小市民自我救赎的大爱经历,并且给了一个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的大团圆结局。

虽然取材于真实事件,但《药神》在人物身份、代购动机、后续发展等方面均做了很大改动,感觉与真实事件比,削弱了很多现实性和思考性。因此,可以说它带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但并不是一部复制现实的电影。它如同所有想向大众发声又受制于整体环境的现实题材电影一样,努力地穿梭在各种红线之间巧妙又鸡贼地传递自己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陆勇代购是因为自己本身也是慢粒白血病患者,格列卫是他的刚需,身为小有所成的企业家尚且经不住每月上万的药费,何况更多普通患者面对疾病几乎没有抵抗能力。

电影将程勇代购和人物转变的契机处理为救命药价格与患者购买力之间的不对等,源于救命与守法之间的矛盾,更将药物价格高昂的原因简单地指向资本逐利,进而把购买低价仿制药的行为合理化,还以两个人物的死渲染悲情。

与原型陆勇相比,电影主角程勇的行为更多地带上了英雄主义的救世情怀,他其后的转变更加载了崇高的道德色彩。于是观众们在影院笑着哭着,牵动着别人的命运担忧着自己的处境,庆幸这些年相关制度越来越完善。

这样的改动确实隐藏了事件的复杂性,但在国内的电影环境下,能把事情说到这个程度并激起人们去追究完整事实,已属不易。

角色:独家的技法,普世的疗效

生不起,活不起,亦死不起,或许是现代每个人的焦虑。而电影的人物设定,也各有代表性:

程勇,带着中年男人各种焦虑和尴尬,让人们看到了不堪的自己;

吕受益,滑头又执着,那种对生的渴望就如每一个等待未知死亡的患者;

思慧,为救女儿坠入风尘,是千万个坚毅母亲的缩影;

神父,一边说着“愿上帝保佑你”,一边在上帝注视下向病友发放仿制药的行为有多滑稽,信仰在病痛面前就有多苍白;

黄毛,血性。

徐峥很适合演主人公这种有点贱有点混充满人性弱点又没坏到骨子里的角色。如果说他以往的角色里还有一点中产阶级遭遇尴尬的不协调感的话,程勇这个色厉内荏,前妻看不起儿子留不住老爸等着抚养的中年男人,被徐峥演绎得真实自然。

比徐峥更出彩的是王传君。他借由《罗曼蒂克消亡史》和本片的两个角色彻底摆脱了《爱情公寓》的浮夸和油腻,成为一个演技派演员,将吕受益那种因对生的渴望而卑微又贱兮兮的状态演绎得令人生怜。

当病痛来临时人们希望能战胜命运,面对无力回天尚可认命,而当足够的支付能力就等于有效地延续生命时,就如片中所说“命就是钱”,生命可以被数字化。

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困境绝不仅仅因为医院和药厂的逐利如此简单,也不会仅仅靠药品纳入医保便可简单解决。格列卫纳入医保,尚有大量抗癌药未被纳入医保,且大量药品纳入医保的背后亦隐含着医保亏空的危险。

从创作者针对现实发出思考的角度来说,《我不是药神》是一个进步,但它远不足以成为一部改变国家的电影。如同《芳华》和《嘉年华》一般,它小心地避过审查,有条件性地发出声音,批判性和表达性都有限。

当我们将生的希望寄托在一个英雄式的人物身上,寄托在对法律规则的弹性解释上时,我们也早已失去了对生命的控制。困境有很多种解决方式,除了悲情式的呐喊,还能做什么?这才是在争论电影有几分真几分假之外,更有意义的探索。

THE END

更多精彩电影,尽在迷影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