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南宋福尔摩斯,司法检验界的扛把子,核心技能是让死人说话。他身为名门之后却热衷验尸,擅长推理,手下从无冤假错案,民间声望甚至超过了南宋皇帝。他以文科生的背景,取得了卓越医科生的成就。穷尽一生心血,留下五卷不朽的《洗冤集录》,成为自南宋起历代官府办案的教科书。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个牛人,为何《二十四史》中没有记载?

在我国古代社会,出凶案现场,殓尸,验尸属于下九流的“执贱役”,从事这一行业的仵作是备受歧视的晦气行当。有这样一个人,他明明是朝廷命官,却对仵作的活计兴趣浓厚,此人就是中西方公认的法医鼻祖——南宋法医学家宋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慈1186年出生于福建建阳,是名门之后,祖上是唐朝四大贤相之一的宋璟。他自幼聪敏好学,胸怀大志。父亲宋巩曾任广州节度推官,也就是节度使幕府掌管刑狱的官员。宋慈从小受学于父,耳濡目染对刑狱之事并不陌生。

宋慈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先后师从理学家吴稚,真德秀, 31岁中进士,此后步入仕途。从小深受程朱理学熏陶,宋慈却成为了一个重实践,求真知的唯物主义“异类”。他先后担任过主簿,知县,通判,知州,提点刑狱官,扎实的基层工作经历使宋慈积累了丰富的断案经验。

提刑官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它隶属于中央直接管辖,不受地方约束,地位超然,主要负责刑狱,治安,还可以监督地方赋税。宋慈曾在广东,江西,湖南等地历任提刑官。

宋慈断案从不刑讯逼供,而是讲求实证,以查找证据为目的的检验工作从来都是慎之又慎。一次,有一位农人被发现死在家里,周身有多处刀伤,然而家中财物并没有丢失,也没有发现凶器。宋慈经过现场检验,认定凶手不是为财而是寻仇,凶器应该是一把镰刀。

通过调查,宋慈得知死者在这个村子里确实有一个仇家。衙役们主张将这个嫌犯捉拿回来用刑审问。宋慈却道:“拿人虽易,刑讯之下看似很快水落石出,却容易屈打成招铸成冤案,万万不可。”当时正值酷暑,宋慈吃午饭时,发现有一只苍蝇直围着盘中的肉打转,突然心生一计。

他让衙役挨家挨户收缴了镰刀并且做上标记,再把这些镰刀放到太阳底下的空地上晾晒。没过多久,飞来了很多苍蝇,并且都落在其中一把镰刀上,看标记正是死者那个仇家。宋慈说:“苍蝇嗜血,你用镰刀杀人后虽然洗去了血迹,但血腥气是藏不住的,这才会招来苍蝇,你还不认罪?”嫌犯跪地招供。

宋慈任长汀县令时,翻阅过去的案卷,发现一起洞房凶杀案疑点重重:新郎孟清洞房花烛夜暴毙,凶手竟是年方十七岁的新娘白兰花,白兰花招认自己把砒霜下在鸡汤里毒死了丈夫,却对杀人动机始终不肯招供。前任县令曾用剩余鸡汤喂食野狗,野狗吃后旋即毙命。

宋慈下令开棺验尸,时值冬季,尸体外观虽没有腐坏,却也恶臭难闻。宋慈发现死者口鼻耳无血,并非砒霜致命。肚脐肛门无血,又排除了断肠草。但尸体青白,舌头与双手呈黑紫色,分明是中毒致死。宋慈解剖了尸体,仍然不得要领。于是下令孟家人刨出野狗的尸首。他将死狗的胸腹毛剃去,明显颜色青白且带有紫色斑点,剖开狗胃细验后发现有蛇腥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联想到村民曾经举告,此地一处小鱼塘里的鱼竟然一夜之间全都死了,宋慈问村民:“此地可有人养毒蛇?”村民说有一个叫苏三的人就是养毒蛇的,巧的是这个苏三恰恰是这起命案的报案人。

宋慈让手下把苏三的邻居老妇叫来问话,对谈良久才让她回去。又命手下暗中尾随老妇,发现苏三果然上前向老妇探听口风。宋慈传讯苏三,让他把案发当日的情形再说一遍,苏三滚瓜烂熟地复述了一遍。宋慈听后一言不发,只是瞪视着苏三足有一刻。苏三心虚不安,脸上皮肉颤动。

此时衙役已奉命放掉了小鱼塘的水,在塘底淤泥中发现了一个小瓷瓶。又在苏三家中起获毒蛇20条,蛇毒一小瓶,瓷瓶的样式和鱼塘中发现的瓷瓶一模一样。有邻人作证,曾亲眼见过苏三和死者发生过争执。人证物证俱在,苏三面如死灰,只好认罪画押。

原来,苏三早已觊觎白兰珠的美貌,想求娶为妻。但他素来品行不端,与有夫之妇私通,名声不好,白兰珠的父母坚决不同意,后又将女儿许配给孟清。苏三找到孟清,希望孟清把这个妻子让给自己,自己愿出50两白银。孟清断然拒绝,挥拳怒骂。苏三怀恨在心,参加婚宴时便偷偷溜进新房,在鸡汤里下了蛇毒。孟清回房后喝了几口鸡汤,三更时分便一命呜呼了。

前任县令并未详细查验,凭主观判断就将白兰珠缉拿用刑。可怜白兰珠明明婚前只在孟清求亲时匆匆见过一面,却被冤枉成杀人凶手。她熬不住夹手指的酷刑,屈打成招。幸亏遇到了明察秋毫的宋慈,才得以沉冤得雪。

当时,南宋朝廷的很多官员尸位素餐,疏于履职,不少囚犯被拘押数年,案子还没有定论。宋慈在广东提点刑狱时,曾用8个月的时间平反昭雪了200多起冤案,并且查处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官吏,令当地的吏治风气焕然一新,被百姓称为“宋青天”。

儒学出身的宋慈,靠着孜孜不倦的自学精进,将生理,病理,药理,毒理融会贯通,并且应用于验尸断案。他总结前人的心血和自己多年的办案经验,于1247年写成了《洗冤集录》。此书于清同治六年传入西方,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书中倡导的办案理念和系统详实的检验方法到现在仍有借鉴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慈为官20余年,始终秉持着洗冤泽物的初心,恪尽职守。然而,时人遵循着理学“视,听,言,动非礼不为”,“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的教条。对验尸事必躬亲的宋慈在世人眼中太过离经叛道,因而深受正统贵族的鄙薄。他们认为此种技艺难登大雅之堂,其人其事也不配录入史书。

功过荣辱自在人心,济世安民的宋慈不会被历史埋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的周亦武教授曾经说过:“仅凭肉眼,在进行死亡原因和死亡方式的判定方面,咱们现代并没有超越宋慈那个时代”,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