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妈

五一假期的一天,我和孩子聊天。孩子告诉我说他想要轮滑鞋,我说“你现在学轮滑还有点早,等你过了4岁就可以了。”然后孩子就开始天马行空的一顿说“那我12岁是不是也能学轮滑了?”我回答是的,然后孩子又说“等我100岁的时候就能轮滑了。”我听后顺嘴说了句“等你100岁的时候,妈妈都不在了。”孩子就问“你去哪儿了?”我说“我已经去世了。”孩子听后立马变得很不开心,抱着我,还流着泪说“妈妈,我不想让你去世。”当时爸爸看到孩子的反应后抱怨我“孩子还那么小,跟他说那干啥。”其实我之前和孩子说过关于死亡的事情,所以他知道“去世”就是不在了,不能陪在他身边了,反应也才会那么大。但是和3岁半的孩子说死,真的早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多数家长,都欠孩子一场“死亡教育”

我相信,大多数的成人听到我跟孩子说关于“死”的话题都会很敏感。因为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很忌讳谈论“死”这件事,觉得这是不吉利、晦气的事情。如果有谁说了“死”字,就要赶紧呸呸呸,或者是摸摸木头。细心观察的话,现在的电视节目,在嘉宾说到死字的时候,字幕都会带上引号。就连无辜的阿拉伯数字4,因为和死谐音,都被人们认为是不吉利的。人们买东西的时候,如果数量或金额是4,也要在凑凑,尽量避开这个数字。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大家对“死”这个字都讳莫如深,更不要说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了。之前江苏的一所幼儿园就开展了“死亡课程”:老师在和小朋友们研究皮球虫的期间,其中一只皮球虫突然死亡,然后老师就借此准备了“死亡教育课程”。这一举动也引起了网友的激烈讨论,其中一部分人认为不应该过早让孩子思考生命的死亡。仿佛只要我们不提,它就永远不会发生一样。我们大人总觉得不向孩子提及死亡的话题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保护,殊不知,缺乏死亡教育的孩子,很容易误入歧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死亡教育,让孩子学会尊重、珍惜生命

每年我们都能从各个新闻中听到有孩子自杀、自残的事例:

因为撞坏学校玻璃害怕被惩罚,于是选择跳楼;

大学生考试作弊被发现,给妈妈发了短信后就从高楼跳下;

被妈妈批评几句之后,跳车后又跳江;

很多人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说不得,更打不得。其实这背后反映出的是,这些孩子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他们把死亡作为了逃避责任,躲避惩罚的手段,根本不知道生命的可贵。

蒙台梭利说“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记得我家孩子小的时候,看到蚂蚁就要踩。我发现后阻止了他的这种行为,并且告诉他“蚂蚁也是有生命的,你踩它的时候,它会很疼。如果你用的力气大了,把它踩死了,它就再也见不到它的妈妈了,它妈妈会很伤心的。”可能孩子会自行带入这种感受,从那以后遇到蚂蚁、鼠妇等这种小动物,都不会去踩。

小到一草一木,大到我们人类的生命,都应该让孩子明白是很可贵的,要尊重每个生命,对所有的生命都要有敬畏心。

父母应该如何进行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其实和性教育一样,对孩子都是同等重要,而且是越早进行越好的。那父母该如何正确进行死亡教育呢?

1.父母要态度积极,正向引导

想要给孩子做死亡教育,父母首先要过了自己这一关。也就是所,父母要对生命和死亡有一个正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去引导孩子。当涉及到死亡话题的时候,父母不要回避,不要闪烁其词,而是应该用正面的态度去应对。例如身边有人去世的话,不要哄骗孩子“他只是睡着了。”不然孩子对生死没有界限感,还会增加孩子的恐惧和困惑。其实孩子本身是不害怕死亡的,他们害怕的是分离,是被抛弃。这就需要父母在做死亡教育前,一定要给足孩子安全感。用孩子那个年龄段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更让容易让孩子接受。

2.利用大自然或绘本、电影让孩子感知生死的存在

有的时候我们干巴巴的给孩子说生死,孩子确实难以理解,那父母不妨利用身边的花草树木、家里养的小动物等来让孩子感知生死。去年冬天我买了一株巴西木,据说能开花的会带来好运。当时我家孩子经常会给巴西木浇水,有时候还会帮忙倒点药水。因为春节回老家,有40多天都没有浇水。等我们回来的时候,巴西木已经枯萎了,孩子很伤心。我就趁机告诉孩子“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一直存在的,总有一天都会离开。但是我们当时看到巴西木长出叶子都很开心,是不是?而且你很用心的给它浇水,那个过程也很开心,对吗?虽然巴西木不能继续生长了,但是它曾经带给我们快乐和好运,这已经很厉害了。”孩子听后似懂非懂,但是他不再伤心了,而是对我说“那我们用塑料袋包好它扔了吧,不然它到了垃圾箱也会冷的。”从巴西木发芽都枯萎,孩子体会到了生死的过程。并且在我解释后,孩子也能坦然接受,还会替巴西木“善后”。你看,孩子其实比我们想的勇敢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淘妈说:
我们总是喜迎新生命,却忌讳谈及死亡,这本身就违背了自然道法。其实死亡和出生、成长一样,是生命的一个过程,家长没必要过度美化,也没必要藏着掖着。死亡教育对于孩子来讲不是沉重的话题,而是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