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有座名城,名曰镇江。城近长江,江中有一名山,唤为焦山。山下又有一炮台,据说1942年鸦片战争时,这座用三合土垒成的炮台曾发炮痛击英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痛击呢?炮台旁的展板并未载明。龙马君查询史料,镇江之役,清朝守军击毙击伤英军185人,己方2400余人则全部战死,算得上是一场惨败。然而,与鸦片战争中的其他战役相比,镇江之战却又颇为亮眼,一则“重创”了英军,伤亡185人已是英军在华期间的最大损失,再则守军作战极为英勇,用我们都熟知的某位外国人物的话来说:

“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在这些驻防旗兵中,京口副都统满人海龄算得上是一位楷模,按照清廷的说法,这位海大人身先士卒,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与英军死战,最后抱薪自焚,举家殉国。

当真是忠肝义胆,死得其所。

然而,这位英雄人物在死后却颇多非议。

镇江陷落不久,即有官员攻讦称海龄守镇江期间妄杀良民,导致民变,最后为众所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42年六月,道光皇帝嘉奖海龄为国捐躯的上谕刚刚发出,紧接着又发了一道上谕,称有言官告发海龄为查拿所谓汉人奸细,误杀良民无数,要求江苏官员彻查。

据说,当时海龄以查拿汉人奸细为由肆意杀害城中汉人,镇江人心不服,围住海龄索要说法,海龄竟然纵兵开炮轰击,致使城中大乱,英军趁机大举攻城,镇江这才失陷。

隔代论史的《剑桥晚清史》也曾提到海大人的滥杀良民:

“最糟糕的是镇江的一位将军,他确信,在英国人从前面进攻时,该城的汉奸一定会从后面袭击满洲人。于是他命令一看见形迹可疑的人就抓起来,此后他的居民一看到满洲士兵走近时就惊恐地逃走。显然有些士兵一见有逃跑者就把他们杀死,用他们的尸体去领赏。”

海大人为何要滥杀良民呢?

当时的清军普遍流传这么一个说法,鸦片战争中的清军之所以屡战屡败,全因汉人奸细作祟,虎门之战如此,定海之战如此,吴淞之战更是如此。

这种说法一听就知是无稽之谈,鸦片战争中确有民众助敌为虐,但要说有多大的作用却也未必。清军之所以屡战屡败,归根到底还是武器与兵制的差距。

然而,我们的海大人却对这一说法深信不疑。

海大人是满人,统帅的1500多人也都是八旗兵,这些高高在上的旗人老爷天生就对汉人充满了轻蔑与仇视,听到汉人奸细助敌的说法便更是怒不可遏,英军还未逼近,他们倒先在镇江城中屠掠无辜汉人了。

抑或我们的海大人并未相信这一说法,在古代的战争中,屠掠平民是常规操作,海大人的这种做法,只是让自己的士兵在进行生死难料的守城战前放松一下。

收到言官的弹劾上奏后,道光皇帝命令江苏官员“确切查明,据实具奏”。两月之后,调查结果出炉,海龄大节无亏,仍予嘉奖。

在道光帝看来,镇江无辜平民的死只是小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镇江人,龙马君原先是颇以镇江之战为荣的,知道了这段史实后,便生出了一些异样的感觉,觉得这镇江之战似乎与我们镇江人无多大关系:城陷之前,我们被八旗兵屠戮;沉陷之后,我们被英国兵屠戮,反正都是被屠戮,被哪方屠戮倒似乎不是问题的重点了。

欢迎关注,与龙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