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民间俗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俗语出自于民间,具体出处已不可考。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刘伯温的智慧超群,毕竟能与智绝天下的诸葛亮并称。

确实,当时人们都说江左人物中唯他与诸葛亮类似。

同样具有极高的政治军事水平;

同样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

而他在朱元璋打天下中也出力甚多,相当于汉初张良,为朱元璋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至正十九年(1359),刘伯温正式投入朱元璋麾下,成为朱元璋的首席谋士,随后成功策划了灭张士诚、陈友谅之战,并北伐中原,提出先取山东->河南->大都->河北->西北各省的统一路线,之后一切都有条不紊进行着,徐达在他的方略指导下,于洪武元年(1368)八月成功攻入大都,立下了千古奇功。

四百年幽燕,一举克复。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若没有刘伯温的建议和策划,事情绝不可能那么简单,他也因功在西吴元年(1367)成为太史令。

至于明朝开国,又和众多谋士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以及政策。

洪武三年(1370),刘伯温被赐封于诚意伯,但次年就被赐归隐。大起大落,仅一年时间,使得他遍尝人情冷暖。

事实上,他对于这个结果也早有预见,朱元璋作为平民崛起的帝王,绝不允许身边有任何威胁自己统治的东西存在,在打天下时,当然要借助许多谋臣之力,但天下已经打下来,谋臣的作用也随即被弱化。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谋臣相比将军,虽然不会有战场上的兵凶战危,但天下打下,被统治者猜忌已成为惯例,自古谋臣如名将,难见白头。

纵观历史,跟随平民帝王打下天下的顶级谋士,要么如范蠡、张良一样归隐,要么就似文种、我们主角刘基一样被害。

他们都成为后世谋臣的背景板,少有能逃脱宿命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成为至理,还作为众多古装剧的经典台词。

更何况朱元璋起于微时,性格难免重亲重邻

明初两派功臣的政治格局。一派就是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一派就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朱元璋废除丞相前,大明朝两位丞相李善长和胡惟庸都出于朱元璋故地淮西。

这也就造成刘伯温即使富有才能,因为和朱元璋关系不如淮西这些功臣,丞相之位成为妄想,也难免让刘伯温心灰意冷。

更有甚者,即使辞官归隐,他连富家翁都不安稳,很快就在做彼时丞相胡惟庸的诬陷下被夺取俸禄。后来更有传言,刘基被胡惟庸下毒害死。

洪武八年三月,刘基回家乡养病,只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而他在京城养病期间,胡惟庸曾派遣太医来看过刘基的病情,了医生开药之后,顿时身体直线下降,肚中有如积石。

抵家,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明史-刘基传》

或许刘伯温死前,回首自己一生:身负大才,年少成名,成为当今圣上的首席开国功臣,但最终落得被夺禄毒死的下场。

自然心中意难平,不准子孙学习他的本领也就过去了。

说的

就如同我们今天的家长,因为深知自己所从事职业之苦,除了家里有矿需要继承,从来不希望子女继承自己衣钵,而是建议他们去选择那些最少在他们眼里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专业或者职业。

刘伯温,一代奇人,比肩诸葛、张良的存在,就这么结束了他的一生。

临死之前,他叫来了两个儿子,为自己身后事做了一个详细安排:

告诉他们,刘家以后的子孙不准学帝王之术,同时嘱咐大儿子,把他毕生所做的《百战奇谋》,和他一起埋葬。

而刘伯温两子后来的命运也颇为坎坷。

长子刘琏,1348年在老家温州青田出生,从小用功学习,考上进士后入朝当官,但是由于与胡惟庸一派意见相左,暗地遭到胡惟庸的陷害,最终落井身亡,年享二十九岁。

次子刘璟,出生于1350年,与哥哥一样,发奋读书,最终入朝做官,但他是朱允炆的党羽,后来由于朱棣造反,被抓入狱。

原本朱棣打算从轻处理这些朱允炆派的大臣,但刘璟坚信一臣不侍二君的原则,坚决拒绝了朱棣让其出仕的要求。

而刘伯温的孙子刘廌虽然继承了诚意伯的爵位,但以后也因言获罪,被革除爵位,刘家诚意伯的爵位就此断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他带着自己的母亲,回老家专心著书,同时整理了祖父刘伯温的数卷书籍,编成了《盘古集》等刘家书籍以传后世。

刘伯温后代至此泯然众人。

尽管后来弘治年间,明孝宗朱佑樘突然怀念起刘伯温的功勋,下圣旨命人查找刘伯温的后代。

时刘伯温五世嫡孙因为犯罪被抓进监狱,结果圣旨一下,立马被无罪释放,还被任命为处州(浙江丽水市)指挥使(正三品武官)。

但自孝宗之后,刘伯温后代再难找出位极人臣,名留青史的风流人物。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刘伯温历经元明二朝,出于综合考虑不让子孙学习他的帝王之术,但他没想到: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不让他们学习,他几个后代也命途多舛,没有因归隐世外,而避免卷入政治旋涡。

而后代至孝宗之后也再没有显赫朝堂的风流人物。

当然,一切都是基于个体选择,我们无可置喙。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刘伯温后代仍然出了很多文学大才,就比如前面提到的他孙子刘廌,著有《盘古集》。

不管如何,其作为学贯古今的千古谋臣,仍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