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典籍《归藏》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精。」

短短两句话,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后世几千年来被演绎成无数版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嫦娥奔向了月亮

或许是奔向了她心中的神话

你的月亮是什么样?”

昏暗的南艺美术馆地下一层,四位演员在演绎着、行走着。影子透过暖黄的灯光,印照在美术馆偌大的墙面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仔细看,还能瞧见墙上的画展、地上的装置,点缀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演员、道具、灯光遇上美术馆里陈列的画作、装置,一场「 嫦娥奔月 」之旅开始了。

这便是几天前在南艺美术馆上映的编作剧场:

奔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职/员/表

制作人:沈心懿、温子墨
导演 : 查文渊
剧本构作:查文渊、丘楚原
演员/编作团队:朱冠霖 、唐甜恬、王楚轶、王裕文
副导演 : 秘爱林
作曲 : 图利古尔刚子
灯光设计 : 黄祎
服装设计 : 陶晶
视频设计 : 张博翀、王绍辉、秘爱林
形体设计:蒯雨婷、孙铭池
声音设计 : 张笑晨
平面设计 : 左玮琛

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收录于商代《归藏》中,两句文言留给后世无尽创作想象。

西汉《淮南子·外八篇》:「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 」。

唐代《初学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奔月》现场

清初小说《有夏志传》:夏朝国王太康见嫦娥貌美,想用幽州来换取,后羿答应后,嫦娥毅然吃下不死药,飞升成仙。

鲁迅《故事新编》中将嫦娥刻画成一位无法忍受琐碎生活的妇人,因不甘心日日只吃乌鸦炸酱面而弃夫,最终吃药奔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奔月》现场

而回到现代,在导演查文渊、四位演员的创作下,嫦娥奔月又有了新的演绎方式。在对古老神话的解读中,几位创作者不断解构又整合,重新演绎。

《奔月》采取编作剧场的创作手法,在排演之初并没有剧本。导演查文渊通过一个想法、几个物件或关键词,根据四位演员的特性、自身经历,在排练中进一步探讨整合,形成了剧本《奔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奔月导演:查文渊

《奔月》分为四幕,以时间为轴,讲述了古代、近代、当代和未来四个历史时期发生在嫦娥身上的故事。

第一幕中,曲艺演员朱冠霖化身说书人,完整再现《淮南子·外八篇》所记载的神话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第一幕

第二幕时间推移到民国时期,采取戏中戏的方式,剧情颇有点《玩偶之家》的意味。

现代舞演员唐甜恬饰演的嫦娥一心去追寻自我,因不满约束,最后用死亡去向世界做一个对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第二幕

在第三幕中,嫦娥已经来到了广寒宫,彼时的他成为一名带货主播,在不间断的直播中一直在寻觅着内心的某种东西。那种东西是什么?或许是信仰、希望,或许是在等待戈多。

在这幕嫦娥饰演者王楚轶看来:“第三幕更多是在表达一种困境,我自身的困境、嫦娥的困境。我已身处在广寒宫中,却再也走不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第三幕

第四幕开始,嫦娥们集体穿越到未来,各自讲述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他们在这些情境中进行生死抉择,面临着存在的困境,反思着当下的自我,凝望着过去与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第四幕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场可以看到《奔月》与当下正在展出的江衡展览《剪断的,未被吹散的记忆》所做的接通。

在江衡的展览作品中,“假发”系列占据主体。这些“假发”火光流窜,魔幻又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衡《幻像NO.20》100X89CM 布上油画 2020年

为了和现场环境更好融合在一起,导演特意在第三幕嫦娥的直播中,增添戴假发的环节以作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个嫦娥,四部故事,每位看剧之人,亦能在嫦娥的故事中看到自我。

最后用导演查文渊的一段文字做结尾吧:

“每段故事都试图展现时代与人的关系,每段故事都是漫漫奔月之旅中的一站。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幅纷纭复杂的图景,在这图景里有不同性情的嫦娥、不同切面的情感、不同况味的境遇、不同视角的人生。

说到奔向月亮的那个叫嫦娥的女人,因为她的故事,改变了我们数千年来望向月亮的眼光 ,而她的故事也将如明镜一般映射出我们自己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