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粟裕到青岛疗养考察,他指定了两人随行,其中一位是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一处副处长,名叫王希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希先专门研究土地革命战争史,此时刚被调到粟裕身边帮助撰写回忆录,此后陪伴了粟裕近5年,掌握了大量粟裕口述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他印象很深的是粟裕对麾下主力的评价。

就是这次青岛之行,粟裕亲口告诉王希先,他的华东野战军麾下有六个头等主力纵队,他们是:

第1、第3、第4、第8、第9、第10纵队,其中第10纵队稍弱一些,但仍可算作是头等主力。前五个头等主力纵队的战斗力不相上下。……,第1、第4纵队善长野战,第3、第8、第9纵队善长攻坚,第10纵队善长防御。

粟裕所说的华野主力纵队是1946年底,山东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后的十二个纵队序列,其中第1纵队司令员是叶飞,后来编为第20军;第2纵队司令员是韦国清,后编为第21军;第3纵队司令员是何以祥,后编为第22军;第4纵队司令员是陶勇,后编为第23军;第6纵队司令员是王必成,后编为第24军;第7纵队司令员是成均,后编为第25军;第8纵队司令员是王建安,后编为第26军;第9纵队司令员是许世友,后编为第27军;第10纵队司令员是宋时轮,后编为第28军;第11纵队司令员是管文蔚,后编为第29军;第12纵队司令员是陈庆先,后编为第30军;第13纵队司令员周志坚,后编为第31军。

让人感到疑惑的是,粟裕心中华野六个头等主力纵队,居然没有大名鼎鼎的王必成6纵。纵观整个解放战争,华野不断出现“叶王陶”的大名,而这个“叶王陶”就是王必成的6纵,和叶飞的1纵,以及陶勇的4纵。从名气和资历来说,王必成与叶飞,陶勇是并驾齐驱的。

了解一些军史的朋友们,或者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朋友们,都会对华野6纵有很深的印象。一部经典的老电影《红日》使得华野6纵深入人心,电影中那位气宇轩昂,和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斗智斗勇的八路军军长沈振新的原型,就是6纵司令员王必成。

电影中,军长沈振新用手指着已经成了华野俘虏却顽固不化的张小甫,斩钉截铁地说:“我告诉你,我们一定要消灭74师”。沈振新的动作和台词成了当时孩子们竞相模仿的经典。

《红日》这部电影,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在歼灭整编74师中,6纵所起的作用。6纵在48小时内奔袭120公里堵住了整编74师的退路,又是第一支冲上孟良崮,端掉张灵甫指挥部的部队。

纵观整个解放战争中粟裕对6纵的使用,常将这支部队放在打硬仗的位置,在最后做总结时,却将这支战功赫赫的部队排除在主力之外,也确实让人感到意外。

一、毋庸置疑,最初粟裕麾下的三大主力,王必成部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野6纵是和纵队司令王必成一同成长的部队,也即是说,6纵就是王必成。

王必成出身鄂豫皖红四方面军,长征结束时,他担任红四方面军主力红30军89师副师长。红30军后来被编为西路军在河西走廊覆灭,所幸的是王必成提前离开了红30军去了抗大,因此避免了一场生死浩劫。

红四方面军的特点是打仗骁勇不怕死,每仗指挥员必定冲锋在前,王必成身上也深深打上了红四方面军的烙印,他作战像老虎一样,又由于长着一对大虎牙,因此被笑称为“呲牙虎”

1938年春,新四军1支队成立,下辖两个团,成员是来自湘赣边、赣粤边、赣东北的几支红军游击队,支队司令员是陈毅,副司令员是傅秋涛。2团成立当天,抗大毕业的王必成才从延安紧赶慢赶来到江苏茅山,他的职务是1支队2团参谋长,当时的团长是出身红一方面军的张正坤。几个月后,张正坤调任1支队参谋长,王必成就接任了2团团长。

王必成接手2团后,打了不少好仗,也成为陈毅手中一个有力的拳头,他指挥2团打新丰、攻句容、袭东湾,其中全歼延陵之敌的战斗尤为著名。

1939年11月8日,镇江的日军到延陵地区进行“扫荡”,当这股日军返回经过丹阳县时,新四军的丹阳独立支队进行了堵截,接着新四军新组建的新六团又加入战团,但是这两支部队战斗力不强,即没有将当面之敌歼灭,也没有能阻止援敌,反而使自己陷入了增援的日军和当面日军反的包围。

危急时刻,王必成率领2团火速到达日军盘踞的村庄外,为了减少日军机枪造成的伤亡,作战经验丰富的王必成命令点燃草堆,先模糊日军机枪手的视线,然后借着浓烟冲入村内和日军进行近战和白刃战,激战30小时后将这股日军全歼,击毙日军武村大队长以下168人,俘虏3人,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28支、掷弹筒2个,在军史上被称为“延陵大捷”。这次大捷受到延安总部通电表扬,此后2团被陈毅称为“老虎团”。陈毅更一改王必成“呲牙虎”的绰号,冠之以更加威风的“王老虎”

随着新四军往苏北发展,王必成带2团渡江挺进苏北,扩编为第2纵队,和叶飞的1纵,陶勇的3纵一同打响了黄桥战役,“叶王陶”也成为粟裕的三只铁拳。大名鼎鼎的“叶王陶”出现在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的战史中,尤其在苏南、苏北和山东等地,“叶王陶”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让日军和国民党军闻风丧胆。

皖南事变后,苏北的新四军第1,2,3纵队被编为第1,2,3旅,分别由叶飞、王必成、陶勇任旅长,统归1师师长粟裕指挥。

1943年初,根据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的发展战略,为了加强苏南根据地,王必成奉陈毅军长之命率领2旅渡长江南下,与江南的16旅合编为新的16旅,王必成为新16旅旅长,原16旅政委江渭清依然任新16旅政委。

新16旅刚成立时只有5000余人,2个月后就受到顾祝同12个团约2万军队的进攻,结果在王必成和江渭清两人的指挥下,新16旅不仅顺利突出顾祝同的重围,还歼敌1200余人。

抗战胜利后,新16旅改编为苏浙军区第1纵队,王必成为司令员。1946年初,1纵改编为新四军第6师,由谭震林兼任师长和政委,王必成和江渭清分别担任副师长、副政委,由于谭震林是政工干部,因此6师的实际指挥者是王必成和江渭清。

随着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新四军第6师很快就开始了它和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的缘分。王必成第6师和张灵甫整编74师进行了三次作战,结果是2胜1负,可是这1负却影响到了王必成的军事生涯。

二、对张灵甫的一次险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峙的30万大军进攻中原,解放战争全面爆发,陈毅和粟裕华东方面的解放区面临国民党军58个整编旅近50万兵力的进攻。

华东解放区由苏皖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组成,苏皖解放区由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守卫,山东解放区由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守卫,两军总兵力为42万,其中野战军只有13万。

粟裕判断,国民党军对苏皖解放区进攻的重点是苏中,因此他的方案是先在苏中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到淮南外线歼敌,因为内线钱粮丰足,又有根据地百姓的支持,歼敌容易,而一旦打了几个胜仗,歼敌一部,对敌我双方的士气和战斗力都有不同的效果,再转到外线歼敌就很容易。

结果,粟裕的内线战略使他以3万兵力对苏中12万国民党军打了七战七捷,而帮助他苏中大捷的两个主力师,一个是以他亲任师长的第1师,另一个就是副师长王必成和副政委江渭清主持工作的第6师。

王必成带的第6师,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的五次进攻和围歼战,其余两次的海安和邵伯防御战规模都较小,因此由地方武装升级的第7纵队和第10纵队完成,主力的1师和6师都没有参加。

粟裕在苏中取得了辉煌的七战七捷战果时,临近苏中的淮南解放区形势却非常糟糕。

张灵甫带着整编74师占领了华中解放区的首府淮阴。

王必成带着第6师从苏中往淮阴增援,但当他抵达时淮阴已经于前一天失守,他只得带第6师撤到沭阳一带待命。

张灵甫是国民党的悍将,他在攻占淮阴后3天,又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出淮阴攻占了淮安,至此,作为华中解放区心脏的两淮地区彻底沦陷。

两淮地区的沦陷,使得华中军队和老百姓的士气都受到了严重打击,和整编74师交过手的部队甚至产生了对74师的畏惧心理,军中流传着“整编第74师比抗战中的日本军队还难打”的话,特别是从国民党军解放过来的战士出现了“恐74师症”,王必成不信这个邪,他一直想和整编74师较量一番。

王必成的机会来了。

1946年10月22日,在沭阳地区待命的王必成突然接到粟裕的急电,要求他立刻率领第6师抵达涟水城,协同第1师等部队歼灭整编74师。

两淮失守之后,苏北解放区只剩下涟水,阜宁、盐城、沭阳四座县城,而紧邻淮安东北的涟水城就成为这四座县城和国民党军接壤的前线和门户,也成为联系山东和苏中两个地区的重要枢纽,因为涟水再往东就是大海,涟水一丢,苏中就会与山东割裂,富饶的苏中解放区就会沦为敌后。

涟水城距离淮阴35公里,距离淮安只有30公里,位于废黄河和盐河之间,在城南和废黄河之间有三道河堤,第一道堤是黄河内堤,比较低矮,第二道堤是又高又厚,比涟水城墙还高的大堤,第三道堤是比第二道大堤低得多的护城堤。这样的地理特点,使得第二道大堤成为防守涟水城的关键,只要第二道大堤失守,涟水城就很容易失守。

本来蒋介石要将立下赫赫战功的整编74师调回南京休整,但是张灵甫主动请缨打涟水。张灵甫要打涟水,并不是头脑发昏的意气使然,而是他看到了对他有利的两个方面:

1、此时华中野战军的主力第1师和第6师都在宿北,涟水城附近只有地方部队升级而来的弱旅10纵、11纵和淮南6旅,兵力薄弱;

2、涟水城距离张灵甫的两淮太近,他的全美械在1,2个小时内就能抵达,而且补充非常容易,而涟水城的三道大堤,在飞机大炮面前形若无物。

全美械装备有个弱点,就是消耗大,在交通不便的旧中国补充起来很困难,随着交通线拉长战斗力会急剧地下降,这是先进美械装备的国军败于落后装备的八路军新四军乃至解放军的原因之一。而距离两淮补给地很近的张灵甫打涟水则完全没有这样的困难,他的美械装备可以完全地发挥优势,他对蒋介石拍胸脯“打完苏北最后一仗再回南京”。

10月19日,张灵甫率领整编74师和整编28师的192旅共3万余军队,分3路向涟水城合围。其中,74师的第57旅在东路攻茭陵,第51旅居中攻涟水南门,第58旅在西路沿着废黄河和盐河之间的狭长地带攻涟水西门。

张灵甫攻势凌厉而迅猛,负责守卫涟水的华中部队10纵、11纵和淮南6旅在外围抵挡不住,致使张灵甫74师于21日就攻到了涟水城下。

张灵甫的进展让粟裕看到了涟水的危机,他一方面命令11纵不惜一切代价死守涟水城,一方面调第6师迅速南下移驻在涟水城附近做预备队。

接到命令后,王必成立刻率领第6师轻装南下,以强行军向涟水运动,按时在涟水城附近待命。22日傍晚,张灵甫的第51旅突破了涟水南门第11纵第15团组成的第一道防线,开始向第二道防线发起猛攻。

粟裕看到了合围全歼整编74师的时机。

只要守城的11纵将整编74师主力吸引在第二道大堤上,然后以第1师和第6师进行合围,就可以全歼整编74师。

接到粟裕急电的王必成紧急率领第6师支援涟水,他命令第6师全体轻装,以强行军姿态向涟水前进。23日拂晓,第6师赶到涟水城北。这时,王必成遇到一个问题,粟裕的急电是要王必成会同第1师等部队歼灭整编74师,却没有指示具体怎么打。

王必成并不知道整编74师的一个加强连已经突破第二道防线攻入了城内,他和政委江渭清商定的策略是:如果城内没有敌人,就进城支援,如果城内已经有了敌人,就在城外作战。

王必成命令18旅旅长饶守坤先带一个骑兵班进城查明情况。饶守坤和城内11纵司令员成均和政委赵启民见了面,查明情况后约定11纵继续守城,黄昏时第6师从西门突入,然后沿着街道向东,之后再转向南,压迫南门的敌51旅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日黄昏,第6师如约从西门发起进攻,晚上21时,作为第6师先头部队的18旅53团和城内11纵15团会师,之后两军联合向南发起冲击,歼灭了城内的74师加强连后,将敌军全部赶出城。

在18旅和11纵联合冲击下,整编74师51旅败退到了第一道大堤。

王必成又紧急调来16旅,从东面会同18旅向第一道大堤发起东西夹击,以轻重机枪和肉搏战并用,将敌军赶到第二道大堤。

这时,天已经大亮,而白天对张灵甫的美械装备有利。

张灵甫立刻将所有3个旅的兵力集中在正面,并集中100门火炮,在飞机支援下向涟水城的第6师发起反击,但是他连续进攻了8次都无法突破第6师防线。

夜晚,华野的第1师和第13旅赶到,又是一阵反击,将整编74师全部赶出了三道大堤,并将他们压缩到河边。张灵甫嫡系的51旅伤亡惨重,不得不替换上非嫡系的第192旅,在第二天白天向涟水城发起猛攻,第6师和华野各部牢牢守住了阵地,到了夜晚,华野各部队都已经到位,开始向整编74师发起了全面的反击。

此时的整编74师已经筋疲力尽,眼看粟裕要歼灭整编74师的计划就要实现,但张灵甫的战场嗅觉非常灵敏,他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赶在华野各部队合围前逃回了淮阴。

尽管张灵甫是败退,但是敌前撤退也是一个技术活,最终张灵甫能全身而退,也证明了他的整编74师不愧是五大主力之一。

这一仗,华野共歼敌9000余人,缴获火炮15门,轻重机枪150挺,长短枪6924支,其中第6师歼敌数量最多,有5000余人。

这就是华野著名的一战涟水,此战虽然战胜了整编74师,但对华野的消耗也极大,尤其第6师,战功最大,消耗也最大。

华野虽然挫败了张灵甫攻占涟水的企图,但是从解放战争的整个战略来说,国民党军还是处于攻势,因此占据两淮的张灵甫是不会对近在咫尺的涟水善罢甘休的,1个月以后的12月初,张灵甫又卷土重来。

三、张灵甫再次声东击西

针对张灵甫再一次对涟水的进攻,陈毅和粟裕以第6师和淮南6旅守卫,此时,第6师师长谭震林也随第6师在一起。

1个月前张灵甫对涟水的主攻方向是南门,这一次张灵甫又来攻涟水,兵力比前一次还增加了1个旅,他将会采用如何的打法?

第6师师长谭震林判断张灵甫还是会从南门进攻,因此他将第6师的所有兵力都放在涟水城以南,打算利用南门的有利地形阻击张灵甫的主力,在西门放了淮南6旅的2个团。

谭震林是政工干部,对军事是外行,他的部署正中张灵甫下怀。

张灵甫当然不知道谭震林的部署,但是他从第一次失败中吸取了教训,事先并不明确主攻方向,而是以两个旅在南门方向发起攻击,主力3个旅(74师的51和58旅和第7军的1个师)隐藏行踪,在涟水城附近待机,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张灵甫的2个旅从12月3日发起进攻,一直打到14日都没有能突破南门,但是他的目标已经达到了,他的2个旅有效吸引了第6师的所有主力。

也就是在这几天,王必成和江渭清从当面敌人的攻势中明显感觉到力量不强,他们意识到了张灵甫的主攻方向不是南线,而是声东击西,很可能从西线突破,他们3次电告谭震林,要求把重点防御转移到西线,但是两人的意见没有得到谭震林的重视。

结果就在14日当天,张灵甫的3个主力旅突然出现在西门,在飞机的配合下猛攻,很快就突破了淮南6旅设置的第一道防线,到了夜晚,张灵甫一改国民党军夜间不进攻的常规,持续向淮南6旅的第二道防线发起进攻,立刻突破多处阵地。

这时谭震林才急忙命令第6师从废黄河夜渡,迅速增援西门。王必成和江渭清早就做好了增援西门的命令,谭震林的命令一到,王必成就亲自带16旅前往,并于15日中午抵达。

虽然有16旅的增援,但是张灵甫3个旅战斗力太强劲,到黄昏时又突破了多处阵地。鉴于事态的严重,王必成亲自带着指挥机关进入城内指挥,他布置夜晚的反击。16旅旅长罗维道亲自带队冲锋,战至半夜,终将突入阵地的敌军击退。

虽然将敌军击退,但是面临3个旅的强敌,此时的16旅和淮南6旅还是兵力不足,谭震林又命令在南门的江渭清带第6师18旅回援。江渭清领命后连夜回援,但是在渡废黄河时由于船只不足,整整花了9个小时才将全旅渡完,待他们抵达涟水城东关时,已经是第二天9点。这时,涟水城的东南西北四路,都有敌军相继逼近,尤其东路的敌军,乘着第6师主力都被吸引在西路和南路,向东门发起猛攻,进展很快。

一夜增援而来的18旅旅长饶守坤和参谋长罗桂华不顾疲劳,带部队往东门堵住进攻之敌,可是顾此失彼,北门和西门又被敌军突破。

第16旅不得不和冲入城内的敌军展开巷战,而巷战的展开,意味着涟水城的失守已经无法挽回。王必成明白,此时他要考虑的是如何尽可能减少损失,争取全身而退,于是命令东门的18旅回返,和16旅交替掩护撤出涟水城。

到下午13时左右,第6师主力终于撤出涟水,但是留在城内阻击的18旅53团2营损失惨重,除了一个连突出来,其余大部牺牲。

张灵甫终于拿下了涟水城,他踌躇满志,带着一大帮幕僚在城西的一座七层宝塔下合影留念。

四、6纵为什么被排除在头等主力之外?

涟水战役后,副政委江渭清接到了师长谭震林的电话,根据陈毅司令员的命令,要撤掉王必成副师长的职务,由江渭清担任副师长,并要江渭清本人向团以上宣布。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任命,没有任何纸面文件,也没有上级的直接交,而是让本人向下属说:“你们原来的长官下课,以后我是你们的长官。”

江渭清是情商很高的人,他当然不会这么干,他直接去找陈毅,路上遇到谭震林,谭震林让他不要去,说陈毅正在生气,但他没有听。

江渭清到达陈毅指挥所时,陈毅正在为宿北战役中的峰山争夺战不顺利而发火,他电话中对韦国清说王必成已经被撤职,再拿不下峰山你韦国清就是王必成第二。

江渭清也是有眼色的人,他特别等到宿北战役结束后再见陈毅和粟裕,说了涟水失利的三个原因:一是判断敌人主攻方向的失误,二是兵力部署不当,三是遭敌偷袭。

陈毅问江渭清为什么不向上反映?江渭清说:

我们先后三次提出建议,加强西线防御,防止敌人偷袭,不信,你可以问问谭师长。等我们奉命回援时,已经来不及了。

江渭清说的原因,之前陈毅和粟裕都不知道。陈毅沉默了一会儿,对江渭清说:“这事有些错怪你们了,我收回成命。”

虽然有如此的结果,但是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失守涟水的主要责任还是在王必成,毕竟第6师主要是王必成和江渭清在管理,而相比其他主力纵队的战绩来说,失守涟水实在是太大的挫折。

粟裕作为中央军委确定的第一批14位军事家之一,对部队战斗力的评价有一套自己的独特见解,就是不看抓了多少俘虏,也不看缴获多少武器,而是“看它对战役胜利所起的作用”。

从粟裕的评判来看,6纵丢失涟水,使得苏中地区沦为敌后,使华野部队在战略上遭受了重大挫折,是6纵被排除在头等主力之外的一个重大因素。

五、事件评论

其实,6纵被粟裕排除在6个头等主力之外,除了第二次涟水战役的失利外,还因为这个纵队在莱芜战役和淮海战役中的表现均不太如人意,只是涟水战役显得特别突出而已。

但是对王必成来说,将涟水战役的失利完全算在他头上确实有些冤,毕竟这是一场他并不能完全做主的仗,但是如果说他本人没有一点责任也不确切,战争中前线将领的主观能动性也相当重要,而主观能动性恰恰是衡量将领的重要标准。

王必成的临战表现是来自红四方面军将领的普遍特点。红四方面军在战术和主观能动性上比红一方面军要逊色很多,其根源来自张国焘。

张国焘为了自己对红四方面军的操控,大力提拔文化程度低的工农士兵,对稍有文化的干部战士进行大力打压和肃反,甚至将戴眼镜者全部归为肃反对象,如此的结果,使得红四方面军打仗少有战术,全靠勇敢,工农出身的干部带头冲锋,牺牲很大,但是自身牺牲也大。

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在四川会师时,两军表现出的差异就非常明显。红四方面军干部战士勇敢,但是战术薄弱,士兵多,留存的干部少,而红一方面军战术素养高,留存的干部多。

一个典型的案例,红9军在河西走廊守古浪时,在军长孙玉清指挥下,几乎没有战术,就凭勇敢和马家军硬拼,结果造成重大损失,由红一方面军调配过来的李聚奎担任军长后,情况才有了改观。

当然,抗战后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很多将领也有了很高的战术素养,他们在战斗中成长很快。王必成也是能战之将,但是他在解放战争初期遇到鼎盛的张灵甫,也不能不说还有运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