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是苏轼《蝶恋花-春景》的下阙。短短半阙词,“墙里”、“墙外”重复出现,墙内佳人欢快的生活,墙外行人孤寂的愁绪,欢笑与落寞、家苑与旅途、无情与多情,都被一堵墙所阻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墙是各种建筑形式的共同结构要件,《说文解字》:“牆,垣蔽也。从啬,爿(qiáng)声。”按照现在的理解,墙不是应该“从土,啬声”吗?为什么会“从啬”?《说文解字-啬部》一共只有两个字,一个是啬,一个就是牆。“啬”是什么意思呢?字书《玉篇》上说:“啬,爱也,悭贪也。”《说文解字》:“啬,爱濇(涩)也,从来,从。来者,而藏之。”来就是麦子,是仓廪之“廪”的本字,是储存谷物的场所。许慎认为“回”像屋子的形状,中间的口表示有窗户。古人有“方者为仓,圆者为”的说法。清儒徐灏认为:“收获即敛而藏之,故引申为爱啬之称,因之又谓吝惜为啬。”原来古人是用吝啬的“啬”来表示“围墙”的含义,徐锴在《说文系传》里解释道:“取爱啬自护也。”

其实墙之本字当为“爿”,《说文解字》里没有“爿”字,但有“片部”。许慎说:“片,判木也,从半木。”判木就是把木头一分为二,所以字形也就像小篆木字的一半。唐人李阳冰认为“木右为片,左为爿。”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片部”的最后加了一个“爿”字:“反片为爿,读若墙。”

片的甲骨文作,或作。孙海波《甲骨文编》云:“古文一字可以反正互写,片、爿当是一字。”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认为这个字为牀之初文。本应横写,上像床板,下像床足。但谷衍奎编纂的《汉字源流字典》认为爿像古代版筑土墙时用的版和立柱的横断面形。“一长竖是挡版用的立柱;二短竖是看到的上下排列的版头;二短横是拴紧对立版和立柱间的拉绳。”谷说为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古时代中华文明的中心在黄河流域,在中上游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房屋须先将地基夯实。这种夯土工艺运用到地面,就出现了夯土墙。夯土墙是我国墙壁最古老的形式之一,我们现在在河南郑州的商城遗址、秦汉长城遗址以及唐长安大明宫遗址里仍然能够看到。因为它是用两块长板作模,中间置土,用石夯、木夯捣实的,所以又称为“版筑”。

由于土质的不同,夯成的土墙质量也有不同。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粪土是一种脏土,脏土缺乏黏性,筑墙不牢,墙面既不平整又难以涂抹涂料(杇)。

墙 金文

后来又出现了砖墙、石墙、木墙和编条夹泥墙等其他材料砌成的墙。

有一种主要设立于院落大门内或外的独立的短墙叫照壁或照墙,也有叫影壁的。照壁的设立是为了不让外人路过大门时看见院墙内的事物,另外也可以挡住外部的杂声和灰尘,给院内的人带来清净、安宁的环境。照壁又叫萧墙,有一句成语叫“祸起萧墙”,比喻祸乱发生在家里或身边的人带来灾祸。还有一句成语“兄弟阋墙”,兄弟在家里吵架(阋xì,争吵),比喻内部不和。语出《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意思是兄弟虽然在家中不和,但是遇到外人欺凌,则会共同去抵抗。

《论语-阳货》还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研究《周南》、《召南》,不就像面正对着墙而傻站着吗?所以古籍中“墙面”一词意为一个人面墙而站,目无所见,喻不学无术也。

《诗经-郑风》里有一首著名的《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热恋中的少女迫于社会礼俗压力,不敢让心上人跳墙来家中约会。这时墙不光是房屋院落的围界,也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屏障了。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