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22年的考研党们都已经进入了热火朝天的复习之中,很多小伙伴在备考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稀奇古怪的问题。

之前有个小伙伴给我私信,说她在查看各种师兄师姐的考研经验帖时,发现了一个没见过的说法,考研失信名单,这个是个什么东西?对考研会有影响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不光是小伙伴惊奇,我第一眼看到她说的这个概念也下了一跳,我就考个研怎么还给我整失信了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一聊关于考研失信名单那些事。

考研也有所谓的“失信名单”?

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下相关信息,关于考研失信名单的说法可能是是源自于网上流传的一张截图,某高校文法学院公布的一则消息,其中准确提到对复试失信的考生会通告原校和单位。

无独有偶,湖南工业大学上个月下旬也在招生动态明确表示,考生如果确认了我校的复试,但没来参加复试,也会被列入失信名单,取消调剂、复试以及拟录取的资格。

这波操作直接让很多考生猝不及防,我只是考个研究生为啥就被列入“失信名单”了呢?

从上面的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被列入“失信名单”的考生基本有两类,一是确认了复试消息但没参加复试的,二是被录取了但没来上学的。

简单来讲,就是你的行为让院校不爽了,学校选择单方面的“拉黑”,不想跟你玩了。不够这种“失信名单”对你报考调剂其他院校没影响,也不会影响征信。

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考研失信”名单?

其实从上面看被列入失信名单的两种考生来看,情况也很好理解。

第一种是你明明确认了来复试,结果到头来人没来,这对学校前期准备和付出完全是一种无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学校的录取工作。因此会被学校拉入黑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类考生如果二战基本也不能报考这个学校了,即便报了初试合格了,复试也基本会被刷下来,调剂肯定也够呛。

第二种“录而不读”,这种情况确实更严重,明明录取了,却因为种种原因选择放弃了上学,不仅浪费了导师的时间精力,也进一步耽误了高校的录取工作。

而且一旦录而不读,不仅耽误学校,对自己的影响也不小。

之前有个考生对这种事就没在意,一战被录取了,但不太满意,思来想去决定二战,也压根没处理之前录取问题。

第二年考生信心满满,准备冲击心仪的院校,但在现在确认时显示研究生在读,根本不符合报考条件,就因为她去年没走正规程序退学,因此出了大问题。

正因为这些情况的出现,高校出现这种失信名单的做法似乎也能理解了。毕竟一旦考生放了学校的鸽子,学校是没法完成招生目标的。

“考研失信名单”对考生有什么具体影响吗?

其实看到这很多小伙伴应该大致明白了,这个所谓的“考研失信名单”,跟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失信被执行人”并不是一个概念。

不过,有些情况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是因为考试作弊而被学校列入了“失信名单”,那么是很有可能会影响征信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2019年广州就以及开了先例,出台了相关的信息管理规定,其中表示会进一步的落实公共信息的管理,并明确表示,考试作弊会被纳入失信行列。

这里说句题外话,考试终归得看自己的真正实力,能考什么样是和你之前的备考息息相关的。备考到位肯定不会考的太差,否则自然上岸费劲。考试要诚信,不要动什么歪脑筋。

而且有一说一,你在考研后要是能有更好的发展,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时候你决定不复试或者不去读研了,但之前已经确定复试或者被录取了,一定要跟学校好好沟通。

通过正规的流程把问题解决,而不是直接放任不管,不按流程来自己随心所欲,上了“失信名单”是小事,耽误自己的人生规划才是大事。

所谓的“考研失信名单”,真的合理吗?

不过如果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各种高校推出的所谓“考研失信名单”真就合理吗?也不尽然。在强调学生“失信”之前,难道学校不应该反思一下自身?

今年的复试都比较晚,很多都是4月份才开始复试,但调剂系统先开了,你说考生们是调剂还是不调剂?调剂不等了要给拉进“失信名单”,不调剂你又不复试,这种做法真的合理?

就像很多学生说的那样,“允许学校养鱼,不许学生分心?”而且所谓的失信名单有啥意义呢?考生不去复试,或者录而不读了,你的名额也没浪费,不照样补录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说了考研这种事情本就双向选择,你们不也在挑学生?好学生想要,普通生就无所谓了,那学生就没有选学校的权利了?

说实在的,大分部考生所谓的“失信”,其实各有原因,有的是出国了,有的是工作了,还有的对结果不满意的。考生考研本就是图个前途,双向选择的事情怎么就学校说了算了?

硬要把考生“选择”当成是“失信”行为,还要通报给原来的学校,这真的合理?你要是学生你会觉得种规矩合理?

而且,各种高校干的恶心事也不少,临时缩招、临时不接收调剂、拟录取之后临开学了通知你没被刷了、调剂直接锁36小时没反应、大范围“养鱼”等等。

类似这样的“骚操作”各种高校干的还少吗?之前说的好好的然后就临时变卦,各个高校有没有一份类似的“失信名单”呢?

从实际角度来说,除了那些作弊的不算,正常任何一个考生也不会故意失信于学校,勤勤恳恳十余载,谁不都是为了能继续上个好学校继续深造?不然我故意失信就是为了恶心学校?

其实考生和学校最需要做的就是多沟通,而不是一言不合就冠冕堂皇的居高临下,在没有任何法律制度支撑的前提下,直接给学生扣上一顶“失信”的大帽子。

这种做法不仅不合理,也让高校显得不近人情,更给人一种愚蠢的感觉——本来能好好沟通解决的事情,非得弄得上纲上线,难道高校就高人一等?显然不是。

院方应该尊重考生的权利,不管怎么说,确认复试不参加、录而不读的情况毕竟是少。用极少出现的现象来说事,直接拿“失信”来拘束所有学生,怎么看都不合理。

总之,所谓的考研失信,其实完全不至于到“失信”的程度,如果学校能提前说明情况,做好规定,而且不朝令夕改,坚守原则,那么自然也就不会有“失信”的学生凑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