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1931期。我军历史上的首次授衔典礼于1955年9月举行,在获得上将军衔的55人中,高居榜首的是名将萧克。能够在开国上将中排第一,战功和资历是十分出众的。事实上黄埔四期出身的萧克,上世纪二十年代参加过北伐及南昌起义,在红军时期担任过红六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是方面军中是仅次于贺帅的高级指挥员;抗战时成为八路军主力120师副师长,解放战争后期又担任四野参谋长,这样的资历就算评为大将军衔也是合情合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1955年评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将中排第一的萧克、中将第一位的徐立清、少将第一位的解方,论资历都要超出相同军衔获得者,因此有萧克镇上将、徐立清镇中将、解方镇少将的说法。不管怎样,萧克在建国初期的地位无疑是很高的,可为什么后来他突然销声匿迹,直到七十年代才恢复军队工作?这跟“第一上将”的身份似乎有些矛盾,怎么回事呢?

建国后萧克上将在军队的发展不如预期,原因是很综合的,但是离不开一个直接因素,那就是1957-58年的“教条主义”事件。解放军总部设有训练总监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机构,地位仅次于总参谋部,萧克1957年出任训练总监部部长时,总参谋长是大将中排第一的粟司令,可见当时萧克还是很受重用的。

然而1957年苏联已经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原本关系亲密的中苏两国关系开始发生微妙变化,不久便翻脸对峙了。抗美援朝时苏联提供了大量低价武器,我国一五建设期间苏联也进行了帮助指导,在军事教学、训练领域和苏联的关系也很紧密。然而国家关系的不利变化也体现在了军队内部。中央认为军事院校、训练总监部过于强调学习苏联军队作战模式,忽视我国自身的武装革命经验,是一种教条主义的表现,对军队建设不利,相关将帅负有责任。

于是包括刘帅、萧克在内的一批相关将帅被要求检讨,而事实上这种看法是片面和错误的,萧克等人并未有实质问题,非要到检讨、改正不可的地步。刘帅是一位温和敦厚的老帅,为了照顾大局在北京进行了公开检讨,没有被深入追究;而萧克性格耿直,也比刘帅年轻十几岁,在讨论会上顶了嘴,被认为态度不诚恳,多次检讨都没通过,受到严厉批判。最终萧克被免去了训练总监部长职务,调离军队下放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开国第一上将萧克遇到的重大挫折,此后十余年间,他错过了军事生涯的黄金时期,直到七十年代才回归军队,而此时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好在1987年,中央为1958年被错误划为“教条主义”分子的萧克上将平反,恢复了将军的声誉。萧克上将在八十年代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又为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出了力。2008年,101岁高龄的萧克在北京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