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的邬先生简直比诸葛亮还神。

不仅熟谙帝王心术,活脱脱康熙肚子里的蛔虫,就是亲王贝勒、上书房大臣也都在他的算计之内。在邬先生的运筹之下,硬生生地把冷面王皇四子胤禛这个冷灶烧得通红,最后还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雍正登基之后,锐意进取,变革图强。邬先生虽已远离四爷,但是心念社稷。为了雍正的改革能够顺利地进行,先后为李卫、田文镜出谋划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北战事一起,通过李卫举荐年羹尧出任大将军平叛。眼看着年羹尧在西北空耗、大清的国库捉襟见肘、满天下的官员个个满腹牢骚,就等着年羹尧西北战败内忧外患一起爆发,直接推翻雍正。

这一日,轮到河南往西北押运粮草。可是,军粮不够。众位官员没有人敢前往,担心被年羹尧这个大魔头给杀了。于是作为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师爷邬先生自告奋勇地接下差事。并且告诉众人,年羹尧杀不了他,他们之间有交情。

就这样,邬先生来到了西北大营。年羹尧果然没有计较这军粮不足的事情。对邬先生敬重有加,好酒接风。田文镜不知道邬先生的底细,这年羹尧怎会不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羹尧也明白,再这么耗下去连皇上的位子都坐不稳。毕竟一个月就需要七百万两银子。

然后,就来了神来之笔。

年羹尧亲临前线,天天派人侦查,青海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愣是没找到叛军的下落。邬先生居然说他知道。然后一个简单的灯下黑就告诉年羹尧叛军就在百里之外的法轮寺。

就这样,年羹尧合围法轮寺,接着就是捷报传到了京城。

那会儿也没有空中侦察,卫星跟踪的。邬先生再神奇也不可能比这一线的大将军更了解敌情吧。

当时看的时候,就是觉得邬先生太厉害了。这么简单的道连年羹尧都不明白。还不如邬先生领兵。

关于这个原因,现在有人开始了细思极恐地思考:

年羹尧不是不知道叛军的下落。因为年羹尧自己明白一旦消灭了叛军,自己的这个大将军也就要被撤掉了。年羹尧这是养寇自重。

其实,邬先生压根儿不知道叛军的下落。邬先生这次来就是吓唬年羹尧,说清利害关系,让年羹尧赶快决战。邬先生就是随便指了个地方,让年羹尧下坡儿。年羹尧也明白,既然邬先生给了机会,就借着这个理由决战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考虑实在是很符合读者的胃口。

不过,这个不是邬思道厉害,也不是年羹尧厉害,甚至不是作者二月河厉害。而是编剧刘和平厉害。

因为原著《雍正皇帝》中邬先生根本没有这个桥段。刘和平将小说的人物浓缩。各位谋士(如性音、文觉)的戏份都浓缩在邬先生一个人身上。

这个戏份在原著中也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叫做:汪景祺

汪景祺是果亲王推荐给年羹尧军前效力的文书。果亲王就是老十七,跟老十三一起辅佐雍正登基。老十三在明,他在暗。雍正王朝几乎没有提及此人,相关戏份都给了十三爷。

这个汪景祺在军前效力,对前方相对熟悉。汪景祺跟年羹尧的谈话就跟电视剧里邬先生和年羹尧说得差不多了。

只不过这个寺庙不是法轮寺,而是塔尔寺。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年羹尧就真的不想速战速决吗?年羹尧就真的糊涂到让叛军在几十里之外转悠而发现不了吗?

当然不是。年羹尧一直想速战速决,只是这一仗关系重大,年羹尧不敢贸然进兵。

年羹尧统率十万大军,自雍正元年五月将中军大营移防西宁,直到九月还迟迟没有大举进剿。这不是他不想速战速决,是这一战关系实在太大了。
因为志在必胜,年羹尧用兵一直小心翼翼。

原著里说得很明白了。

塔尔寺,也不是年羹尧就这么忽略了。而是塔尔寺不是一般的寺庙。

塔尔寺是敕封黄教总寺,除了自行在青海筹粮,在内地购粮,朝廷还时不时拨调粮食——年大将军,断不掉这个粮源,你征服不了青海省!
“塔尔寺可不是太湖吴家寨,也不是安徽江夏镇!”汪景祺语气平静得像刚刚睡醒的孩子,“塔尔寺无端被剿,就要反了青海一省!你须知,丹罗活佛就是这里的教主,皇上的替身文觉禅师也曾在此受戒。本来是罗布藏丹增“窜扰青海”,你不但没有镇压了罗布军,反而激起新的兵变。我敢说,你今日剿塔尔寺,不出一月,你就要被锁拿进京,另委新的大将军来接替你!”

这个塔尔寺如此的厉害,年羹尧在没有确切把握之前是真的不敢动。

在经过一番分析之后,年羹尧也没有决定立马进军,而是派出探子确认之后再进军的。

好了,原著是不是没有那么的细思极恐?

让大家想得如此之多,都怪雍正王朝的编剧刘和平太厉害了。

通过这个的原著对比,也可以回答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西北大捷,雍正没有赏赐邬先生。

这个得找编剧刘和平了,因为原著里这个功与邬先生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刘和平应该忘记给邬先生记功了,剧本没有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