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洪水猛兽,不是打骂和责罚,而是我们对爱的错误理解和认知。

但遗憾的是,在我们这个“打是亲骂是爱,孩子不打不成才”的时代背景下,别说是正确的爱孩子,我们的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

12岁的孩子,学习委员,一个母亲嘴里零花钱足够宽裕的好孩子,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却在最后一刻请求老师不要打电话告诉家长,在母亲打来电话时只留下一句:你不要来找我。

因为被质疑偷钱,在校长、老师、班主任多方施压下,留下纸条,在高楼的墙上写下“再见了”,就跟这个世界告了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不知道她下辈子会不会得到一个好的人生,但生命若没有尊严难活下去,若为了尊严而不要生命,也就活不久,她的选择,答案何尝又不是在那些纸条里。

「家不是依靠,而是用假笑应对的场合,国际公寓 20 楼,我知道我只会逃避,谢谢你们,路脏了,抱歉。」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呐喊,可惜再也没有机会去改变什么了。

每次一看到青少年离开,我们总是禁不住要问:为什么他们就能走得如此轻松,为什么他们对于生命能看得如此轻。

不,不是这样的,谁的成长,不是从少年开始。

只是现在的他们,还太弱小,除了拥有富足的物质,他们的心灵荒芜到不被重视,他们被爱的需求根本不被看见。

孩子不是成人,因为物质条件不缺,他们大多没有经历过极端的苦难折磨,最被他们看重的,反而是那些我们不以为然的心灵折磨和尊严践踏,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认怂,不懂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不明白圆润也是生活的一种态度,忍一忍就可能雨过天晴。

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年纪,注定了他们无论如何强大,都无法强大到去对抗一个能从经济、话语、人生对他们有绝对控制权的成年人,尤其是父母、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受了委屈,他们不承认会被施压、恐吓、打击、打电话向家长告状,承认了会被骂、被打、毫无辩解机会,而不管哪种结果,都将让自己备受折磨。

因此他们明白,既然怎么做都不对,能证明自己清白的,不是语言,不是行为,那就只有生命,那最珍贵且唯一能让所有人明白自己真的是清白的生命。

作家吴晓乐曾说过:父母每一次错误的爱的试验,都可能给孩子烙下永远的暗影,埋下随时会引爆的炸弹。

是的,有的孩子,因为处处完美,反而不被容忍瑕疵,比偷窃更让人绝望的,是流言,是不信任,因为经历过无数次需要帮助而得不到积极的回应,因为家庭无法成为依靠,因为绝望,所以才有勇气视死如归。

那些“劣性”不改的孩子到底怎么回事?

孩子做错事,你都是怎样做的?孩子总是一错再错,你除了恨铁不成钢,可曾反思过是否跟自己的言行有关?

我也曾见过一个“老油条”的孩子,私下打妹妹,偷零花钱,一干活就摸鱼……放在如今,她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孩子,但,这是因为她本性坏吗?

这样的结论我不想承认,可她却是她父母眼里那个教不起来的孩子,是那个无药可救,面目心灵都丑恶都连狗都不理的坏孩子。

我无数次见到半夜因“做错事”被关在门外的她,无数次听到她父母严刑逼供她欺负妹妹,而坚决否认因此去嘶吼的她,无数次看到任劳任怨洗衣擦地却一直被否认洗不干净,质疑偷懒而去大声辩解的她……

坏孩子都是天生的坏孩子吗?这是让我难以接受的事实,但是最终的她却真的黑化了,日复一日后,那个任劳任怨的她开始走歪路,开始光明正大欺负妹妹,并叫嚣:反正不管是我打你,还是你打我,妈妈都说是我不对,你再动我信不信我打S你。

是什么让一个稚嫩正直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穷凶恶极的坏孩子?

是一些大人,用一句句恶D的语言,随意践踏孩子的尊严,用一句句的威胁,让孩子去承认一些他们所谓的真相,更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环境,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不惩罚就不学好。

《正面管教》一书曾写道,惩罚能带来短期效果,表象看来,能让孩子及时认错,能让孩子及时纠正“错误”,可粗暴的惩罚,却带不来良好的长期效果。

没有正当理由的惩罚,往往只会带来4个R,

  • Resentment愤恨,去质疑大人的言语,去争辩自己的真相,可你以为的孩子顶嘴,又何尝不是孩子自证清白的无奈手段。
  • Revenge报复,你怀疑我,我就怼你,你因此打我,我也奋起反抗去打你,不管你对不对,我本能地只想去反驳你。
  • Rebellion反叛,你说东我偏往西,你说我不准再做坏事,尽管这次我可能没做,但你一味质疑我,为了“如你所愿”,下次我偏偏就要做。
  • Retreat退缩,我不再白白浪费精力去为自己辩解,对于你的粗暴也不再反抗,我将对我所做的事进行得更加隐蔽,遇见好事不再与你分享,毕竟你从来都以为是理所当然,碰见坏事不再与你分忧,毕竟除了打骂,你再没有其他。

那些曾一天叫几十上百句“妈”的黏人精,为何随着岁月流逝对家不再留恋,认为「家不是依靠,而是用假笑应对的场合。」冰冻三尺,从来都是非一日之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有的惩罚,都应该讲方法有原则

哈佛大学博士王涛说:惩罚孩子应该掌握四个基本原则,分别是:不占有原则,爱和规矩的原则,情商先于智商原则,共同成长原则,否则惩罚就会产生负面效果。
  • 不占有原则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我们情绪的垃圾桶,尽管他弱小,没有反抗能力,但这都不是他成为我们大人垃圾情绪回收站的理由。

多少父母惩罚孩子,本质不是孩子做错事,而是自己正好过的不如意,让孩子的错误正好成为了那根点燃了自己垃圾情绪的导火索,于是借机发挥,惩罚起孩子来不管不顾,毫无原则和底线。

可我们始终要明白,我们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知错就改,不是因为我心情不好所以你活该倒霉,惩罚孩子的时候,也应时刻谨记让孩子知道他被惩罚的原因是犯了什么具体错误。

  • 爱和规则原则
李玫瑾教授说:“人的成长过程当中,他要形成一些东西,就是除了爱之外,还有一个敬和畏。

爱始终是第一,但敬和畏同样必不可少,当孩子有了爱之后,他就会知道哪怕自己犯错了,父母也不会不要他、冷漠他、疏远他,当孩子有了敬和畏之后,孩子就能知道什么错不该犯,犯了错该如何去弥补。

所以,犯了错误该惩罚的就要惩罚,惩罚是因为犯错,而不是“不爱”,无论什么时候,对于孩子我们都不应该以“不爱”为前提。

只有这样,对于生命,他们才会有更多的韧性,对于错误,他们才会有更强的承受能力,因为不管他退几步,他始终都明白会有人在背后支持他、包容他、爱他。

  • 情商高于智商原则

谁的人生,不是从少年开始,要知道,孩子们对于生活的“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重,他们不知天高地厚,不懂善恶为何,他们的行事除了新奇,不外乎就是好玩。

他们的外表,跟他们的心智一样稚嫩,可多少家长在身高年龄上跟孩子比足够有优势,可处理起事情来,情商却与孩子相差无几。

我最喜欢一句话,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

凡事不管事大事小,不管谁对谁错,从一开始双方就据理力争,并因此去攻击对方,最终只能两败俱伤,难以收拾,都不愿认错,彷佛低头就是理亏。

多少亲子关系,都败在据“理”力争,最终落得貌合神离。

事情分大小,错误分轻重,在不触及底线和原则的小事上,情应该大于理,晓之以情,孩子自然深有所感;

当然,若触及大是大非,除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肯定必不可少,甚至适当的惩罚,孩子都会心甘情愿去接受。

家需要讲理,但比理更重要的,是爱。

  • 共同成长原则

现在的孩子,早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些孩子,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我们的目标首先是苟活,去满足马洛斯需求的生存基础,才有余粮去追求精神的滋养。

可现在的孩子,马洛斯需求金字塔的生理需求早已不需要操心,对于他们来说,爱和尊严,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早已超越了我们的想象,甚至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势不可挡的早熟。

是我们给孩子日子过得太好了吗?恰恰不是,是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方式跟不上孩子成长的速度,我们总说教育是给孩子上的课,可时代在前进,我们家长,比孩子更需要学习正确的教育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生命去表达愤怒,是无数次求爱无果的孩子最无力的反抗,也是他们最极致的委屈。

希望我们都能时刻谨记,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到底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希望得到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们此刻的行为是否能有效达到我的养育目的?

只有想明白了这些,在面对孩子不良行为时,我们才能做出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