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美国文学的毛尖老师,布置了一篇作业,让学生比较海明威和一位中国作家。

交上来的作业五花八门。

有同学说,中国作家中和海明威有一拼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就是……就是痞子蔡。

理由:“他们的句子都很短,都有很多句号,他们都是迷惘一代,再有,他们都热爱女性!”

也有同学比较了海明威和罗贯中,“因为他们都描写了战争”;

还有比较海明威和郁达夫的,说“他们都经历过异国的苦闷生活”;

更有厉害的,比较了海明威和张爱玲,说“他们都走自己的路,让別人去说吧”。

此事难辨真假,只能当做段子听,笑笑而已。

可见,关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连文学专业的大学生,都未必能够得其真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懂一本书,读懂一本文学名著,真的有那么难吗?

美国波因特学院写作课教授罗伊·彼得·克拉克,综合自己多年的阅读经验,写出阅读、写作指导书——《二十五堂文学解剖课》,帮读者戴上X射线眼镜,不仅解决“读不懂”的问题,也解决“写不好”的难题。

罗伊·彼得·克拉克,培养了一批普利策奖获奖作家。他曾入选名人堂,被誉为“全美写作指导老师”,出版多部写作指导书,连作家戴夫·巴里都说:“在我认识还在世的人当中,罗伊·彼得·克拉克最懂写作。”

用X射线眼镜去读书,通过解剖经典著作,在读和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打通写作的任督二脉。

01. 打开读书的“第三只眼”

一本书,10岁读和50岁读它,感受必然是不同的;读一次,和读二十次,读出来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书评家莫琳·科里根和作者克拉克,都在高中时第一次读《了不起的盖茨比》,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不喜欢。

但后来莫琳·科里根又读了50多遍,发现了这本书的过人之处,写出了一篇深度书评来赞美它;而克拉克,至少读了44遍之后,有了和莫琳同样的感受。

我国经典名著《红楼梦》,只要识字就人人能读,但不同的人,读出了不同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二十岁之前,也读过两遍《红楼梦》,每次都只读到“爱情”,后来工作,恋爱,结婚,在岁月中磨砺半生,再读《红楼梦》,仿佛开了天眼,看到了其中广阔的社会画卷。

鲁迅先生则把《红楼梦》定义为“清之人情小说”,他论述小说的主题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25堂文学解剖课》中,克拉克教授建议读者用X射线眼镜去读书。

X射线,是一种穿透力很强的电磁波,用于医学,经过显影,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内部结构。克拉克教授发现,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戴上X射线眼镜,对文学作品进行解剖,可以读出比普通读者更多的东西。

他引用学者史蒂芬·平克提出的概念——“逆向工程”,来说明这一解剖过程。

“逆向工程”就是一种产品设计技术再现过程,即对一项目标产品进行逆向分析及研究,从而获得各种要素,来制作出功能相近却完全不同的产品。

作家在读书时,就经常采用这种方法。他们分析经典作品的精华部分,掌握这部分精华段落带给人的情感体验,诸如“兴奋”、“愤怒”、“痛苦”、“顿悟”等效果,然后把这些部件存储在自己的“工具箱”或者“素材库”里,等自己写作需要时,再随时取用。

“第三只眼”,是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内部结构进行解剖,使用“逆向工程”去回溯作家的写作,从而看到一般读者看不到的东西——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去写的。

02. 发现小细节背后的深意

不认真思考,再好的书也只是一个个方块字而已;带着脑子细看,才能发现每一个小细节背后,似乎都颇具深意。

伯纳德·霍斯特老师常提醒学生:“孩子们,有时一堵墙可不仅仅是墙,它会是一种象征。”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家对岸的绿色灯塔,象征着什么呢?长岛海峡是不是象征?

为什么《红楼梦》中林黛玉生的是肺病,而不是其他病呢?作者是随便写的吗?

高明的作家,每一笔都非等闲之笔。而读者的任务,就是读出这些文字背后的含义。

著名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就设置了很多这样隐藏的小细节。

尤其在午饭时,她觉得自己真的无法再忍受这样的生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句话,就引出了艾玛对这个房子、对房子里的烟囱、吱吱叫的门,“流着汗的墙壁和潮湿的石头地面”的不满、厌恶、恼火和绝望,每一个词背后,都隐藏着艾玛的情绪,把她逼疯,甚至感觉“餐桌上的盘子里装的是生活的悲苦”。

而艾玛的丈夫查理·包法利,出场时只有寥寥几个字:“查理吃饭吃得很慢”。

通常人们在陷入沉思或者自我的世界时,会忘记了吃饭的动作,从而呈现出一种拖延的“缓慢”,在这“缓慢”中,艾玛也陷进自己的思绪中,这种“”,就不仅仅指查理的状态了,也包含了艾玛的情绪。

两个人,在吃饭时的反应,都是各怀心事的不愉快,令人怀疑,在这种氛围下进食,会不会引起消化不良?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书写了艾玛和查理对生存的态度——消极厌倦。

这些微小的细节,展示了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如果你一目十行地滑过去,仅仅只读文字,以为自己了解了人物在做什么动作,有什么互动,而不去深入地理解体味文字背后反应出来的心理活动,就会错失一个欣赏、感受人物的好机会。

X射线眼镜,就像X射线的医学设备一样,把文学作品外层包裹的服饰剥开,穿透肌肉,抵达被层层包裹的骨骼,让你看清楚它的骨架、韧带、肌腱、肌肉、器官等所有的内部组织。

作者说,“我之所以偏爱‘X射线’,是因为我想看清楚的,不仅是故事的‘皮肤’,包括上面的一切。

03. 学会作家的写作技巧

如果仅仅是欣赏文学作品,做到上面的两步,已经超过了大部分读者的水平,至少,你已经懂得,从整体结构和微小的细节部分去鉴赏文学作品了。

但如果是作为写作者,只做两步的阅读,并不足以提高你的写作水平,你还需要去练习、模仿经典的好处,来达到“写”好的提升。

用X射线读书法,把经典名著的外衣脱掉,通过对情节、故事背景、原文的分析, 找出值得学习的“发现的瞬间”,每一个发现,都是一堂生动的文学课。

在《25堂文学解剖课》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作者在用X射线法剖析文学名著后,把这部分形成了更简洁、直观的文字,来总结、指导写作,这是真正的大家“写作课”

从意象的象征意义,到名著中环境选择的作用,还有标题的写法,人物该叫什么名字,陌生化写作、聚焦、如何结尾更好等等,克拉克把这些从现实案例中总结出来的写作技巧,一一在“写作课”中细述出来,一旦写作者学会应用,就转化为真正的写作实力。

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多次重复出现的“由一双蓝色的大眼睛与一幅黄色的大眼镜”构成的广告牌,尼克和盖茨比多次眺望过的对岸的绿光,“大多数海滨别墅都关门闭灯了,周围一片漆黑,只有长岛海峡对面的一艘轮渡上还有若隐若现的灯光。

我坐在沙滩上,想着那个古老而陌生的世界,想着盖茨比第一次看到黛西家码头绿灯时的震惊。

这盏绿灯,放置在其他地方,都很普通,不会释放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这种指引灯塔似的作用,菲茨杰拉德通过反复的书写,把绿灯这个普通的事物,赋予了深远的意义。

黛西家码头的那盏绿灯,已经脱离了黛西家,脱离了灯的普遍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成为“灯塔”的客观对应物,代表着盖茨比的遗憾,也代表着他的美国梦和他所有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意象分析,克拉克总结出了这节“写作课”最重要的经验:如果作者脑海中产生了一些非常有意思,或者非常重要的想法或意象,那就尽早在作品中提及,并重复,这样就能传达出它们的重要性。

记住这条经验,在你的写作中运用它,与读者产生共鸣,来丰富你作品的意义。

以上只是举一例来说明。事实上,《25堂文学解剖课》中,这样的写作课有25节之多,提供给读者的,远不止学会阅读经典名著,也是写作大师在用文字给读者上写作课,以X射线阅读法,来解剖文学名著,写作者应该从“读”中学会“写”。

从读过的书中找出优秀的,值得学习的作品,接受、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写出有力量的文字,这是《25堂文学解剖课》的写作初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