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对于八零后来说,特别是1980——1985年出生的人,32年,记忆不算模糊,但是也绝对不算太清楚,但是对于泸州人来说,这一年的4月20日相信很多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32年的泸州,在4月19号和20号短短两天,泸州市连续遭受两次特大风雹灾害袭击。

4月19日凌晨的零时至1时,先是古蔺、叙永两县遭到历史上罕见的冰雹、暴雨和暴风袭击,根据当时地方气象站记录,冰雹直径一般20——30毫米,大的70——80毫米,降雨49——100毫米;最大风力达10级。这样的风力,对于见惯台风的沿海城市可能并不惊讶,但是对于位于川南内陆的泸州来说,当时可是相当严重的。

到了20日凌晨1时20分至2时,当时还只是市中区(今天分成了江阳区和龙马潭区)、纳溪(当时还不是区)、合江等县、区又遭百年未遇的飓风、冰雹和暴雨突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时20分至31分,风速达40米/秒,风力超过12级。冰雹密度大,平均直径23毫米,大的100毫米以上。市区骤然降水38.8毫米。这两次风雹灾害给全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事业造成惨重的损失。

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这两次风雹灾害,都没预报天气,大风、大冰雹、大暴雨在夜间骤然而至,破坏性十分强,危害也十分惨重。风雹所到之处,房屋倒塌,人畜伤亡、水泥电杆和树木被刮倒折断、庄稼被毁、交通阻塞,整个市区断气、断电、断水、所有工厂停产,与外界的通讯联系全部中断。

全市不少数百年的大树被连根拔起;当时的市教育学院里面,一根直径250毫米的水泥电杆被飓风拦腰折断,折断处20根直径为12毫米的钢筋变形成90到180度;市客车修制厂制件车间和客车生产线3110平方米的工房被全部摧毁,夷为一片废墟;重庆轮船公司泸州分公司,停靠在码头的铁驳2号,两根直径分别为6公分和4公分的钢丝被大风刮断,铁驳2号被狂风刮出300余米;泸州船厂即将竣工出厂的602轮,被风刮动3公里多;市区11000亩蔬菜基地被毁9000余亩,严重的地方连树皮,青草都被冰雹打光。

在泸州的历史上,三四月份是一个比较危险的月份,不知道是不是地理和气候以及纬度的原因,每十年左右,总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

现在沽酒客能看到的记载,最早是明朝明宪宗成化十年,也是三月估计新历就是四月左右,大风雷雪,后来每隔十年左右就有大风暴和冰雹发生。那些年代更是来了就是摧枯拉朽般的打击,老百姓苦不堪言,官方当然不会不管,但是预防和救治,还不如32年前。

对于灾难面前,人类的脆弱可见一斑,当年的420,全市大部分地区和行业都受到影响,很多人无家可归,还好政府及时出面,全国积极响应面对,才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泸州人也感受到了国家的温暖。

所以今天哪里有灾难,泸州人总是义不容辞,因为推己由人,将心比心,这也是我们这个地方的传统美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抗日时期,泸州作为大后方,高度包容和接纳来自全国各地避难的同胞,让大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一丝家的温暖。虽然泸州不算发达和富裕,然而泸州人的精神里面就是博爱的一面。

这些年,泸州发展有目共睹,当然我们也有很多不足和欠缺,也有很多泸州人为了更好的生活去到外地工作,但是起码有一点,多数泸州人的口碑还是比较良好,还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

那是山水基因形成的性格使然,也是我们从古到今,不管是相对和平还是动乱的年代,泸州人都敢于接受任何困难和挑战所形成的。

420那一年,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沽酒客的亲友有些受灾,但是人都还在,谈不上太大的影响,不过我想有一部分的人则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甚至有的无家可归,有的全家都不幸遇难,风雨过后未必立即见彩虹,但是风雨过后我们依然能重建家园,依然憧憬美好的生活,这就是最宝贵的一种品质和精神。

如今再说420,除了有记忆的泸州人,年轻一辈则毫无感觉,或者很难感同身受,不过不要紧,历史总要记住它,不会天天患得患失,但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应该一直保持,因为泸州人是不可战胜的。也再次感谢当年支援我们的各地同胞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