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房价经历过一波大涨之后,抱怨买不起房的声音再次出现:

之前朋友600多万买的外环内品质三房,现在自己900多万也买不到了。

不说这300多万多久可以攒到,两人起点一样买的房子却差了许多,明显觉得自己阶层下滑了。

让环二想起了之前接触到的一个老教授,教授工作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纪初有机会在学校门口(西三环)买房,因为不想贷款一直没入手,拖到2016年买到了五环外。

当然说老教授阶层下滑是不恰当的,教授一直是相当受尊敬的职业,不过至少在物质生活上,教授被“挤出”了北京市区。

明明收入没有下滑,为什么能买到的房子却越来越差?

因为我们的社会尚未固化 。

01

近些年,阶层固化的担忧悄然兴起,直至去年有一句话将这个话题推向风口浪尖:

人 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

这句话之所以引起关注,是隐约有些出身论的影子,似乎大众的上升通道已经被堵死。

不过昨天又有一个热点新闻有力的回应了这个质疑:依旧有较多底层居民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国平博士原生家庭定义为底层应当没有争议,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拿到中科院博士学位,成功入职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不管是社会地位还是收入水平都有了质的提升。

不过正是有众多阶层上升的案例,大家买房才越来越困难:你收入水平在稳步上升不假,但是有人在不断跨越阶层,实现收入阶梯性上升。

你买不起外环内的房子,是因为可以买得起人变多了。即,如果按照收入水平将上海居民排序,你的排名下滑了。

互联网员工普遍喜欢潜水在脉脉平台“职言区”,这里有大量控诉新员工工资过高的案例:我工作5年了,发现今年的校招生起薪比自己现在收入还高,他们明明什么都不会。

这种情况在房地产行业尤甚。行业整体学历水平在提升,新进员工普遍本硕双985、211,晋升速度极快,30岁当项目总的大有人在。之前的老员工,可能35岁才混到项目经理。

新的一代,与上一代收入上有质的区别,似乎是社会发展必然,这个话题前几天王中磊接受俞敏洪采访时恰好提到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道明演了33年戏,片酬不及小鲜肉,《我的前半生》中,片酬甚至不足杨颖的一半。

张伯伦打了一辈子篮球,收入不如乔丹一场。

演艺界自然有王中军说的这个原因,其实最本质的原因是:个人的职业发展是线性的,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却是阶梯性的。

突然就出现一个新的群体,收入远 在你们之上。

世纪初,外企白领一定是最好 的职业之一: 起薪就在1万元/月左右,出入都是高档写字楼,当时农民工累死累活可能只有2000元的收入。

20年后的今天,最佳就业单位似乎变成了华为、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尤其是AI、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起薪2万元以上的不在少数。

去年,华为在华科大招收了一位博士,年薪高达200万元。而这位同学,本科竟然就读于一所三本大学。

20年后的今天,外企白领起薪可能还是1万元左右,甚至不少10年履历的员工也仅1.5万元,相对已经没有那么光鲜。

其实在房地产行业感触非常明显,上海总价500-1000万的房子面向的客群,有大量工作在漕河泾、张江的互联网员工。

不是你不够努力,是时代在持续发展,新兴群体对原有居民基本是降维打击,城市的主人也在一批一批的更换。

而且新的潮流到来,过去的利益群体很难抓住,互联网头部企业中员工相当年轻化,字节跳动、拼多多这样的企业员工平均年龄不足30岁。

一旦字节跳动上市,又有多少年轻人与大家抢夺上海外环内、北京五环内的房产?

所以说,房价虽说是一个货币现象,通货膨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上涨动力,更本质的层面来讲,房价是阶层区分的工具。

上海外环内品质商品房占比不高,我们粗略估计为30%;上海2035规划中外环内人口占比44%,即,上海有13.2%的居民居住在外环内品质商品房中。

如果你没有买房,一旦有新的高收入行业诞生,以至于被挤出前13.2%,自然就失去了入驻外环的机会。

当然以上分析仅考虑了收入层面,另一个决定购房预算的是家庭资产:

收 入是阶层流动的主要动力,家庭资产则是阶层流动的主要阻 力。

02

不管有多少新型高收入群体产生,一定有不少低收入客群抢滩外环:我首付比你高。

其实这也是开篇那句话(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背后的逻辑:我打不过你,我的家庭还打不过你吗?

能动用家庭几代人的积累,一定需要有一个可以传承财富的途径。

商界大佬处理起来自然游刃有余。李嘉诚将公司给长子,现金给次子,无论他们怎么折腾应当都不会败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首富哇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已经安排女儿宗馥莉接班,财富以公司的形式完成代际传承。

王健林特立独行,给思聪五个亿折腾,折腾出名堂更好,失败了就再给五个亿。

如果再失败,就老老实实回万达上班。

不过这个手段到普通中产就行不通了。 一个部门经理跟老板谈判: 我到退休年龄了,计划让儿子接替我的岗位——典型的荒诞喜剧。

其实不用等到你退休资本家就安排好你的宿命了,典型的比如马爸爸:未来每年将会向社会输出1000名在阿里工作10年以上的人才。

所以传承职业生涯行不通,传承钞票好像也行不通——大部分人给不出500-600亿现金。

环二小时候听父母说过我们当地首富的故事,首富家原本也是平民百姓,有一天晚上失散多年的父亲悄悄的回来探望,带来了大量现金,人民币、美金、台币、黄金。

原来父亲是GMD高官,具体如何回国的大家也不是特别清楚,只知道他们家一夜暴富。

消息刚传出时的确有不少亲友前来借钱,后来人家渐渐醒悟,守财神兽一般概不外借。

即使这样首富的地位并没有维持多久,后来大家渐渐的富裕起来,首富又成了“普通家庭”,江湖中关于他们财富的传说渐渐的消失了。

想来想去,普通百姓财富能够顺利完成代际转移的,其实还是房子。

你十年寒窗苦读进入大城市,十年勤恳工作攒个首付,几十年时间还清贷款,人家几代人传承了三五套房子自然是你不可企及的。

当财富统统集中于房地产时,房子就起到了封建社会土地的作用。古人不管是经商还是做官,赚到钱后产生的第一个想法就是:

回老家买地。

晚清重臣曾国藩自然两袖清风,不过每次打完仗,弟弟曾国荃就将许多金银珠宝运回老家,买地,盖房。

经商可能会失败,当官可能会下台,唯有土地是最为稳固的财产。

《红楼梦》中秦可卿临死前托梦给王熙凤,提醒凤姐贾家面临巨大的风险,并且提出了两条解决方案:

第一,多置田地,保证祭祀不绝;

第二,多置田地,保证家塾不断。

即使家族被查抄,祭祀产业也不受影响。

现在想想,几百几千年了,大家的思维还是没有改变。

不动产保证资产传承,教育保证后代人才不绝。房子类似古代的土地,学区房则是古代的家塾。

土地兼并,以至于出现了食利阶层地主,这些人不用工作,靠土地租金就能养活一家人。

与现在手里多套房产,靠租金生活的市民有什么区别?

提起租金一定有不少朋友反驳:上海1000万的房子租金才15000左右,还不如将钱存银行。

问题是,租金15000的房子,你们买的时候是花了1000万吗?

如果是300万买的,租售比高达6%,哪个银行有这么高的利息?

而且房租一定是与平均收入成正比,即使房价控制住,房租也会持续上涨。

房产的积累确保家族财产不被稀释,学区房的出现确保家族教育不断,阶层是不是就走向稳固了?

更重要的是,以上财富固化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因为稳定大于一切,社会稳定就意味着阶层固化。

稳定是什么意思?今天是中产,明天变贫民,一定不是稳定。

某些群体利益稳定,是不是意味着阶层流动越来越困难?保证自己财富能够代际传承,是不是只有不动产?

我们的社会曾经稳定过,优质地段的居民曾经相当稳固,以至于出现了“上只角”“下只角”的区分。后来改革开放,重新洗牌,部分“上只角”的居民陆续迁出。

最近黄浦区拆迁提速,是不是给新贵阶层腾出地方?

这些“新贵”的产生第一段已经讲过,不过出现“新贵”的概率好像在不断降低。

GDP增长已经由最高14%降至6%,旧有路线红利渐渐消失,当然我们在不断的尝试新的路线,是否可以成功目前还不确定。

如果科技创新没有质的突破,生产效率停滞不前,可能第一部分提到的故事真的越来越少。

没有“新贵”出现的社会现在就有,具体的参考日本, 据说日本已经出现了不少财阀。“门阀”这个词语在国内已经很少听到,出现次数最多的应当是三国两晋时期,这些问题不宜展开,大家有兴趣可以添加环二微信沟通。

03

可以确定的是,目前不断涌现“新贵”,大家有限的预算越来越买不起,对个人来讲确实非常焦虑,对社会来讲却是一个良性循环。

当所有人收入都是线性上升,如果进入华为这样的顶级企业,才能用一辈子时间换一套房,而有些人通过继承拥有十几套房产,租金都比你工资高得多,这样的社会是不是更恐怖?

所以部分居民没有把握住周期暂时没有买到房子并不可怕。你没买到,可能房子被更优秀的年轻人买走。

国内学术界最高奖励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最多两个名额,有些年份甚至0入选,奖金额度高达800万元。

看似很多,其实还不够上海中环一套房,这件事情最为可怕。

以上为正文

编辑∣环线咨询

©本文版权归“环线房产咨询”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