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电视剧《小舍得》开播,三个五年级的孩子,三个面对“小升初”压力的家庭,把“教育内卷”的话题推上了热搜。

剧中的一大矛盾,是围绕一个补习班的名额。

学霸子悠家境优渥,有希望进入补习班里最顶尖的“金牌班”,金牌班只有8个名额,结果子悠和另一个孩子并列第八。

而补习班老师,刚好是先前被子悠妈妈投诉违规在校外开补习班、被学校开除的老师,拒绝让子悠进金牌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舍得 》剧照

另一个学霸米桃,父母在上海打工,她刚从农村转学到子悠同一个学校。 米桃考了满分,轻松获得金牌班名额,但是五千元的学费,让米桃的爸爸有些犹豫。

还有一个崇尚素质教育、爱好文艺的女孩欢欢,她成绩一向不好,直到五年级发现身边的同学都上补习班学奥数了,才开始着急四处找学校。

欢欢想进的竞赛班也没 有名额,本来可以选其他学校类似的班,但是子悠的妈妈对欢欢的妈妈 说 :“你们姑娘家家,就不要压得太紧了……”

这一句话激起了欢欢妈妈的斗志,“凭什么女孩就要退而求其次? ”她一定要让女儿进顶尖的培训机构。

《小舍得》剧照

三对父母,背景不同、家境不同,但每个人都为了争取补习班的名额倾尽全力。

孩子之间的竞争,拼成绩、拼特长,也拼父母在教育上投入的时间和金钱。

在孩子教育的花费上,是量入而出,还是给他最好的?

教育,投入多少才算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种父母,信奉的原则是: 不让孩子吃自己吃过的苦,什么都要给他最好的。

印度电影《起跑线》里,幼儿园开始招生,排名前五的学校,入学名额非常紧俏。

拉吉和妻子米塔是一对白手起家的服装店老板,两人都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会英语。

他们去参观排名第一的德里文法学校,看到走廊上悬挂的校友照片,不禁幻想女儿长大之后也会和这些政商大亨们一样,就下决心要让孩子到这里读书。

可是这所学校只招收三公里以内的学生,夫妻俩当机立断,立刻在富人区买了房。

在富人区的精英眼里,这对夫妻只是有钱没品位的暴发户,而且学校还要考察父母的职业和资格,认为服装店老板会忙于生意,没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就这样,女儿依然没能被学校录取。

电影《起跑线》

这个故事取材于一个印度发生的真实新闻。

一所当地学校,只接收父母是工程师、医生或者拥有MBA学位的孩子,一位父亲因为自己的职业资格不够,导致女儿在申请学校时被拒了。

这位父亲也不甘心,又报名参加了MBA课程。

记得以前,父母说得最多的是: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而现在,学习,越来越成为一家人的事。

曾经问一个孩子高中时辞掉工作陪读的姐姐: “你为孩子学习做过最难的事是什么? ”

她说: “和孩子一起,从零开始学奥数。 ”

前几年,北京电视台曾播出一部纪录片,也叫《起跑线》,讲述了20多个00后孩子的故事。

7岁的汤笑嫣,出生在北京三环,家里有房有车,爸爸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妈妈两年前辞去工作,做起了全职妈妈。

笑嫣从两岁起参加兴趣班,钢琴班、舞蹈班、声乐班等等,不下10种兴趣班,花费超过20万。

爸爸一个人的收入应付起来,已经有些力不从心。

但是妈妈依然想给女儿再报一个逻辑数学班,爸爸不同意,妈妈略带埋怨地说: “你看你,就是小时候没学好,现在请个假都那么费劲。 ”

妈妈觉得,自己和丈夫都是普通人,只要孩子能出人头地,她就愿意倾其所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录片《起跑线》

每到周末,妈妈带着女儿要去几个不同的上课地点,整天都在偌大的北京奔波,但是爸爸也不会开车去送他们,因为他并不认同这种教育方式,他觉得孩子还小,轻松快乐更重要。

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也是夫妻之间最大的矛盾来源。

这样的家庭,是万千家庭的缩影,在一线城市尤其普遍。

《小舍得》中,子悠的父母也是如此。

妈妈田雨岚自幼丧父,结婚后一心扑在孩子身上,而丈夫颜鹏家境好,一辈子不愁吃喝,还是一个贪玩儿的孩子。

田雨岚觉得,自己在婆家没有地位,孩子成绩好,是唯一能让她在公婆面前昂首挺胸的事。

于是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她会四处炫耀,刷存在感、求认可; 孩子拿不到“金牌班”的名额时,她异常焦虑,不惜放下架子恳求老师、四处找关系、甚至要花钱买考了满分的米桃的名额。

一开始,观众还能理解田雨岚为了孩子做所有努力的动机,但是看到这里才发现,她的付出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其实是在弥补自己内心的匮乏。

某种程度上,教育需要拼财力。 从学习用品到补习班学费、买课外书、乐器、参加夏令营、冬令营,每一项都需要金钱的投入。

但是并非投入最多的孩子就能有更高的见识、更好的成绩,金钱是把双刃剑,它可以成就孩子,也可以毁掉孩子。

家庭教育的本质,拼的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内心的富足。

内心富足的父母,不会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会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更不会把自己的付出挂在嘴边,让孩子抱着一定要出人头地才能对得起父母的抱负前行。

和子悠一家形成对比的,是从农村转学到上海的米桃。

子悠妈妈希望米桃能让出名额,省去学费不说,还愿意补贴她5000块。

米桃妈妈是什么反应呢? 她坚定地拒绝,并且说服原本不那么愿意出钱的丈夫。

夫妻二人坦诚交流,也并不对孩子回避自己家的经济状况,不刻意夸大贫穷和富有的差异,让孩子看到家庭真实的样子,不抱怨、不诉苦、努力上进,向孩子传递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小舍得 》剧照

就像《起跑线》中的那对夫妻。

他们穷尽手段想挤进所谓的上流社会,但却让孩子看到自己卑微、撒谎、虚荣的一面,然后慢慢明白,相比那些顶尖的学校师资,父母的内心富足与美好品格,才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怀着今天多努力一点,孩子未来就过得顺利一点的初衷,父母在教育上花费的财力和精力也越来越多,生怕不能给孩子最好的。

那么,父母究竟能在教育上为孩子花多少钱?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马赛厄斯·德普克,和耶鲁大学教授齐利博蒂,从经济学的教育给出答案,写成《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一书。

作者提出,与几十年前相比,父母在孩子身上花费的时间要多得多,他们更加聪明、更有思想,但却并没有比他们的父母更有爱心,于是更容易培养出的缺乏独立性和想象力的“妈宝男”和“娇娇女”。

哪种教育方式最靠谱? 养女孩和养男孩的方式是否一样? 学校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吗? 《育儿经济学》是一本打开视野的书,帮我们了解不同家庭中的不同教育模式,思考家庭教育的意义。

点击图片,领取「十点听书会员」免费体验卡,即可收听《育儿经济学》精讲

点击海报,收听《京华烟云》精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你为孩子的教育、自己的事业前景所焦虑,可以收听由三位心理学专家共同创作的《如何才能不焦虑》,这本书介绍了五种焦虑症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案例给出克服焦虑的练习。

点击封面,收听《如何才能不焦虑》精讲

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过腾讯副总裁的吴军,在《见识》一书中写过一句话:“教育中最可怕的事情是,用上一辈的思想教育这一辈的人,如何去迎接20年后的未来。”

拼父母的学历高低、收入高低,就像在沙漠里挣扎,只会越陷越深、越拼越焦虑。

唯有父母心怀阳光、富足的心,才能照亮孩子未来的路。

十点听书会员,1000本好书,给孩子,也给父母。

职场、婚姻、亲子……

财商、情商、逆商……

免费体验7天!

点击图片,即可领取!

作者| 甘蓝蓝,写好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日子。

主播|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微信号:19986516216

图片|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