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马梦飞

看得了病、用得起药、吃得上药,一直以来都是群众就医的基本诉求。但在一些实际情况下,不缺医却少药,如小品种药就拥有“短缺药”的别称。

小品种药由来已久,涉及民生,是群众的急救药、救命药、治病药,关系到个人健康、家庭幸福、国家安全。短缺药成因复杂,综合了工艺因素、环保因素、市场因素、成本因素等等,保供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4月19日,封面新闻记者获悉,如今,随着政府和企业不断发力,我国小品种药短缺问题正逐渐得到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医药

多举措出台

确保短缺药不再短缺

事实上,“救命药”选择少、价格贵、易短缺等尴尬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

将时间线往回拉长可以看到,在针对小品种药短缺问题上,国家相关部委作出了一系列举措。

2017年6月,由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

2018年,针对小品种药(短缺药)市场用量小、企业生产动力不足的实际情况,工信部、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国家药监局4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共同组织开展小品种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

2019年1月,第一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单位名单正式发布。牵头单位为三家,分别为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

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实现100种短缺药的集中生产和稳定供应。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该目录共纳入121中罕见病。这就不得不提到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内拥有罕见病药品批文最多的企业,目前现有产品中被用于治疗罕见病的共有17个品种,涉及18个适应症。自2019年下半年推进罕见病业务平台以来,目前已恢复了维A酸片等 4个产品的生产。

除此之外,由上海医药牵头成立的“药联体”在解决小品种药供应问题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药联体成立

解决小品种药供应问题

2018年7月19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指导下,作为国家首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上海医药联合国内24家重点医药企业宣布成立全国首家药品供应保障联合体(简称药联体),成员单位签订了《小品种药(短缺药)供应保障倡议书》。

据悉,当前,上海医药已投资2亿元,开展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通过产业投资扩大了产能,形成了小品种药规模化,为全国短缺药及国家基本药物的供应提供基础保障。目前,上海医药也将罕见病药物作为企业四大创新发展板块之一,确保供应。

具体来看,药联体从三方面着手保障小品种药供应。即建厂、国际引进和研发。

时间回到2017年初,由于原料药缺乏,全国范围出现大面积青霉胺片断货,不少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为之恐慌。

值此紧张时刻,上药信谊着手解决青霉胺原料的短缺问题,与江西东风制药有限公司签订十年协议,由江西东风投资 1000 万新建原料药独立车间,彻底解决了青霉胺片的短缺问题。

同时通过国际原料药的引进,解决了某些产品在国内没有原料药的情况。

“青霉胺片”事件并不是个例,这也为当时国内小品种药短缺问题敲响了警钟。从这方面而言,药联体的成立既是医药人的努力也是大时代的推动。

对于药联体未来的发展,上海医药集团副总裁、上药信谊董事长顾浩亮提出了几点想法,接下来将进一步发挥药联体平台作用,通过平台加强与政府间的沟通,政府参与指导,最终促成市场化的保供机制;进一步积极发挥基地保供价值与作用,通过丰富基地保供产品范围,形成集中生产的成本优势;进一步探索短缺药、罕见病用药国家医保和商保政策的结合机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