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茴香,小茴香,出在云南桂之乡,能熬鱼又能熬肉,能包饺子能下豇豆。同志们,买的买,捎的捎,五毛钱能买一大包……”今年72岁的耿道祥家住宿迁市泗洪县金锁镇的老街上。当记者问及金锁老街往日的情景,这位退休老教师站在老街中央,模仿起他小时候在老街上时常听到的叫卖声。

“老街还在,这种叫卖声已经远去了。听了耿大爷模仿的叫卖声,我们的脑海里仿佛又呈现出老街昔日的情景。”金锁镇金锁居党总支部副书记宋前兵已年过半百,他说,金锁老街留下了当地一代又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蜿蜒的金锁老街虽然没了往日的繁华,但是,老街还在,有关老街的故事,却在当地居民中口口相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在悠长的金锁老街上,可以看到沿街家家门口都悬挂着写有“金锁老街”字样的灯笼,还有一户人家门口挂着“石磨香油坊”的幌子。宋前兵说,金锁老街位于镇区西侧,处于金锁镇行政经济核心区域,老街北侧为建设路,南侧为金安路,东西两侧分别为金新路、人民路,西侧紧邻徐洪河,地理条件优越,是苏北地区少有的保存完整的老街。“以前的青砖瓦房保留不多了,后来当地居民翻建的房子,依然按照老街的走向建造,可以说老街的样子没变。”宋前兵说。

记者了解到,金锁镇历史悠久,兴于唐代,曾隶属于桃源县(今泗阳县)。金锁镇历史上被称之为“南来北往之要冲”。《泗阳县志》载:圩(老街)为清同治元年(1862年)陈临惠所筑,约500户,设重兵守之,取名公安镇;另《淮阴市志》记载:同治五年(1866年),清军在此镇压农民起义军得逞,改公安镇为金锁镇,又名金锁关。金锁镇在清同治三年属桃源县,民国时为泗阳县的西大门,民国17年(1928年),中共地下组织在此成立青阳北第一个党组织——白庙党支部;1940年成立金锁镇区委、泗宿工委,次年6月属泗宿县委;1942年归淮北泗阳县;1949年4月成立金镇区属泗洪县;1957年撤区成立金镇乡;1958年成立金镇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金镇乡;1989年撤乡建镇,复称金锁镇。

说起金锁老街,耿道祥老人这样讲述:“金锁老街发源于什么年代,恐怕无人说得清,但是在近200年来,我对老街的往事还是知道不少的。”老人说,他的祖籍在邳州,清朝时期,其祖母带着3个儿子逃荒到金锁镇,因为那里有个小耿庄,母子四人就投奔了耿姓人家最多的小耿庄,在金锁镇安家落户了。“我们耿家一直在金锁老街生息繁衍,现在我们家族还有3户住在老街上。我的爷爷、父亲以前在老街上织布,我家有兄弟姐妹7人,我大哥也是织布的。”耿道祥老人说,他的老父亲一辈子特别重视教育,他和二哥过去都考取了大学,另外兄妹五人也都是高中毕业。

金锁老街过去是什么样子?耿道祥老人说,在他的印象里,金锁老街每逢农历一三六八逢集,过去,老街上有杂货店七八家,有中医诊所4家,有4个铁匠铺,有染坊、油坊各两家,有5家木匠铺,有邮局、银行,还有旅店七八家。老街上有猪行、牛市行、羊行、鸡鸭行、粮行、木器家具行等等。老街上,做豆腐的、炸馓子的、修表的、烙饼的、磨香油的以及大小饭店很多家,还有一家酿酒厂。“金锁老街是周边六七个乡镇群众赶集的地方,逢集的时候,街上人山人海,数以万计,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还有街边露天摆场唱苏北大鼓的、苏北琴书的好几处,那不是一般的热闹。”耿道祥老人说,金锁镇过去是交通要道,附近有水旱码头,历史上,金锁老街上有车马店,南来北往的人经常在这里落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在1.5公里长寂静的老街上,依然能够寻觅到老街往日的烟火。这里。现在还有豆腐坊3家,炸馓子、磨香油、修手表各一家,烙饼铺子还有两家。“打铁的铺子已经有两年没生烘炉了,因为打铁的人年纪大了。”耿道祥老人情不自禁地模仿商贩销售五香大料的叫卖声。一位坐在自家门口晒太阳的老人说:“真像,当年逢集的时候街上就是这样的叫卖声。”

漫步在春风微醺的金锁古镇,老街上的一砖一瓦仔细地打量着过往的人们。一个个摇曳着的红灯笼,点亮在每个街角、门楣。从2018年开始,金锁镇政府陆续投入400余万元对老街进行全面整治,对老街周边环境进行提升改造。先后整治老街水系、水体清淤、铺设道路、新建绿化,栽植栾树、水杉等绿化苗木200余株,新建亲水平台,管线入地改造,建设停车场,配套完善雨污水管网2000余米,全部接入镇区雨污水管网。通过水系提升改造、生活配套完善、绿化工程实施,进一步改善了老街周边环境,人居环境实现了“清绿美”,方便了周边群众的生活,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镇干部沈永说,下一步,金锁镇政府将结合老街红砖红瓦的街道特点,进一步挖掘老街文化底蕴,建设一条还原往日特色的儿时老街。(记者 徐其崇 通讯员 曹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