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补偿童年缺失的人,才明白什么是成长!

个体在童年时期体验到的各种匮乏感,会融入自身的人格之中。如果这种匮乏感一直得不到补偿,个体的人格就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心理学家认为,只有懂得补偿童年缺失的人,才真正明白什么是成长。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个体当前所体验到的各种不适应的心理,是由于童年的匮乏感而导致的“发展滞后效应”。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就是:一个小孩在8岁时,因为某些匮乏感没有得到满足,那么等他到18岁的时候如果还没有得到满足,他的心理年龄只有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展滞后效应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个体在每个成长时期,都有各自的发展任务。如果没有完成这些任务,那么个体的成长就会出现滞后甚至是停滞的现象。就像上文中举的例子那样,个体在哪个年龄阶段没有得到满足,心理年龄就是停留在这个年龄阶段。尽管他的实际年龄每年都在增长,可是心理年龄却没有变化过。个体伴随着匮乏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各个方面都会出现不适应的症状。其中,自卑是十分常见的,由于匮乏感存在而导致的不适应症。除此之外还有嫉妒、攀比、愤怒、优越感等等。

发展出现滞后的个体,很难融入同龄人的圈子,更不要说去融入高龄人圈子了。在平常的人际交往中,有些人觉得跟同龄人在一起比较舒服,有些人觉得跟年龄大的人在一起比较舒服,还有些人觉得跟比自己年龄小的人在一起比较舒服。按照一般的观点来看,个体能够融入到同龄人的圈子,就算是发展正常的。总的来说,所有不适应的行为,都是因为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按照这个理论来看,长大后的个体一定要学会补偿自己的童年缺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要成长先来补偿自己

物质层面

小时候特别想要的玩具,在一直得不到的情况下,长大后一定要买给自己。小时候喜欢的某种乐器,在一直没有得到的情况下,长大后要补偿给自己。小时候没有足够多的鞋子、衣服、帽子等等,在一直得不到的情况下,长大后要补偿给自己。通过这种心理补偿,能够让个体潜意识里的匮乏感得到满足。当个体产生满足感之后,就会迸发出一种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地前进。你会发现有些人已经成年了,可是还在玩小孩玩的东西,其实他们这是在补偿自己。

情感层面

小时候没有父母足够多的陪伴和爱,长大后要懂得补偿给自己。长辈对于晚辈的这种情感,是其他情感所无法代替的。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需要一种无私的、宽容的、仁慈的爱。得不到这种爱的个体,对于爱的理解是畸形的、扭曲的。成年后的个体,想要补偿这种爱也是可以做到的。身边一定会有比自己年龄大的人,同他们建立密切的来往,但是要保持尺度。不要把这种爱同爱情混为一谈。通过跟长辈的来往,你会补偿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的感情。同时,你的内心也会更加趋向完整。

意识层面

有一句话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不是一句单纯的励志的话。从心理学层面来讲,一个人小时候对自我、对世界的理解,更加接近个体本身的想法。之所以在成长过程中这种想法被改变,甚至逐渐消失,就是因为受到的诸多阻碍和挫折造成的。如果在你的小时候,有一直想要做但是没做的事情,长大后一定要去做。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成功,而是为了满足童年时期的想法。心理学常常让人们打开心结,所谓打开心结其实就是把你想做但是没做的事情再来做一遍。

满足与成长的关系

有时候人们会觉得生活很困难,这是因为你在用童年时期的行为模式,来应对属于成年人的问题。就好像一个小孩还没学会走路,就要去参加马拉松一样。个体只有先满足最基本的需求,才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也才会有更进一步的需求。如果一下子就要做到什么事情,必然会感到莫大的压力。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千万不要着急,不要心猿意马,不要看到别人成长很快就变得浮躁不安。要把握好自己的发展节奏,做好一点一滴的小事,成长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长就像是流水,没有水不往低处流,没有人不会成长。只有个体满足了基础需求之后,才会获得成长。成长的结果不是消除匮乏感,而是产生新的需求。成长的结果只是满足了基础需求,但是却产生了新的更高的需求。因此,只有满足自己的基础需求,才会获得成长。从现在开始,想一想自己小时候想要得到什么,但是却一直没得到的。抓紧时间补偿给自己,只有这样你才会获得进一步的成长。小时候想要做的事情,如果还没有去做,那就开始着手准备吧!

总而言之,一个人长期处于匮乏感之后,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扭曲。只有满足了这些需求之后,个体才会更加成熟。成长不是空中楼阁,重要的不是外在而是内在。要脚踏实地的成长,要学会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