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做分享的妈妈带着孩子小宁在美国留学。面对还在读美高的女儿,无论是孩子的教育还是疫情下的安危,她总是摆脱不了中国家长难免会有的过度担忧。在这个申请季,她也似乎比孩子还要着急。但是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她发现当家长其实有的时候不需要那么着急。

作者:爱喝咖啡的妈妈

本文原文来自:棕榈活动研究社

微信号:palmdrive_courses

今年元旦刚过,小宁就宣布:“我要去学校了!”

当时还没有疫苗,老美的疫情情况真的很糟糕,顿时老母亲急得上头,赶紧深呼吸一下,问道:“秋季网课还行吧,怎么突然想到要去学校了?”

“学校说80%多的同学都计划返校,我再不去,就交不到朋友了呀!”

多年斗智斗勇的经验练就了我嘴巴比脑子慢几拍的习惯,于是我接着问:“学校疫情怎样了?”

“学生老师都要定期测病毒,遵守公共卫生要求,校园没有爆发疫情。”

学校的疫情我也有时时关注,但控制得再好,在对疫情容忍度极低的华人家长眼里都是不稳妥的。有什么比命重要?所以即便曾有过让小宁返校的念头,也瞬间被压制了。

看我没松口,小宁继续说道:“学校尽可能安排学生入住单人宿舍,教室也安装了防病毒空气滤网,还有,我这秋季交上的大学新朋友可都去学校了啊!”

说了半天,关键词还是“交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宁从来不是自驱娃,但所幸一直有朋友的陪伴和鼓励,推着她进步,带给她快乐,所以“没朋友了”真不是件小事儿。我没想好怎么反驳,继续等她说。

“秋季的时候,我也害怕,所以选择了网课。但这次我和同学商量过了,肯定注意防护,总得take risk to move forward。”

也许有很多北美的家庭在为孩子是否返校而纠结着,但小宁就这样说服了我们。

嘴边那句“有什么比命重要”的反问句,最终被反反复复的叮嘱所替代……而我,也在小宁认真的保证中算是得到了些许安慰。

和朋友闲聊说起这段,都说我这修为可以了。但如果说这是修为,那要得益于陪伴小宁走过的“申请季”,孩子的历练,家长的修行,均于此行得以圆满。

申请季的忙碌,像惯性一样推着小宁和我没有喘息的往前跑。

而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无暇顾及焦虑和迷茫的来源,不自觉地给孩子加压,想“强迫”她变得优秀更优秀。

01.

申请季,孩子的百般压力中

有你的一锤吗?

那天是SAT出分日,送小宁上学的路上,气氛有些紧张。

美国的标化其实很人性化,不是一考制的高考,也没有冷酷的大学分数线,但我们,依然停留在“转发锦鲤”的级别。那天也是依然没能收到好消息……

小宁很伤心,我心里也升腾起一股强烈的挫败感,心慌意乱,只能找地儿停车缓一缓。

“你们给我请老师报班,费心又花钱,大家都觉得这次能行,怎么我就考不出了呢?

耳畔传来小宁沮丧又有些自责的声音,我握着方向盘,一瞬间楞住了。孩子申请季的百般压力中,我的那一锤,居然首当其冲?!

那天我们有了一次很交心的谈话,我告诉她,给你请老师,找资源,也是为我们自己。

我们只是在很努力地做爸爸妈妈,做所有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以及认为对的事情,不想有“当初要是......”的遗憾。你也一样,要多想想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申请季,能忍一忍,再忍一忍,

让孩子顺口气吗

早上,照常一杯咖啡后,我坐在电脑前,打开Calendar,想想手头有几个case……催得紧,有点烦,我点着鼠标,10分钟内把可以postpone的工作全都挪到了几天后。看着只剩几条的日程表,突然很轻松。

焦虑情绪的缓解,并不是因为我没有“拖延症”,而是因为我做得了自己的主。

那么,我眼中“拖延症不轻”的孩子,能做得了自己的主吗?

很多次,我把小宁从小睡中拖起来;很多次,我打断了小宁看娱乐节目的笑声;还有很多次,我把“拖延症” 挂在嘴边,“快点,快点”地喊,想把她拉到我认为对的时区内......

那天,我心情不错,决定忍忍,再忍忍,看看小睡的她到底能睡多久

其实,真的,没多久。甚至比起我习惯性落后几天的“拖延症”,要好太多了。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了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慢。我终于意识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区内有着自己的步伐,不能总想着让孩子跟自己同步,她在属于自己的时区内,可能一切都很准时。

03.

申请季,你有看人挑担

不费力地说风凉话了吗?

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同事,在西安大略大学很出名的Ivey商学院进修。她带我们逛了一圈Ivey Building后,在这座现代舒适的建筑里,我回忆起的,是已经被遗忘的那一晚晚挑灯夜战;感觉到的,是学子们巨山一般的学习压力

“还是读书开心啊!”,多半是大人安慰小孩的风凉话。

申请季,一边努力刷GPA,高质量完成各种标化/课外活动,一边想着文书的点子,在没时间访校的情况下,做足Research,把无数热情写进Why Essay……为此,小宁时常会叹气。

我很励志地说,“谁没苦过呢?”

“那你也来陪我苦苦。”

结果是,我跟着孩子的节奏走,竟然没能苦过2天。

我问自己,除了说说励志的“风凉话”,还能做些什么?

于是,我尝试按小宁的兴趣做学校Research,收集一些数据,做一些分析……慢慢的,和孩子的沟通不再是看人挑担不费力的风凉话,而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信息共享;不再是家长式的居高临下,而是探讨式的抛出了更多的选择和想法。

回首这些年的点点滴滴,家长记得的总是比孩子多很多,细聊之下,过往竟也逐渐形成个人陈述里最闪闪发光的故事。而我也在交流中,惊喜地收获到了小宁开阔的视角和独特的思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申请季,我们的孩子正辛苦地

“杀出”一条阳光大道!

由于受到成长经历和背景的限制,即便在北美已经生活10多年,我对孩子“中国式的教育”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于是,当我们意识到能力与目标院校不匹配时,焦虑就这样来了——

“会不会没学上了?”

“不会真的没学上了?”

朋友耳中的调侃和戏言,其实真的是申请季拿到录取Offer前,我一直挥之不去的心结。我也差一点就忘记,北美成长的小宁,正努力在原生中国教育和北美文化的夹缝中“杀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

但幸好,我们及时地沟通,及时地反馈,带来了正向的结果。

圣诞节前,我收到了孩子学校发来的节日问候,平和的背景音乐里:“The holidays are a time of gratitude and reflection.”

就是这个词语了,“反思”,这是我认为小宁申请文书中最耀眼的地方。从一段段不怎么完美,孩子眼中平常的再不能平常的经历里,我看到了太多平凡中的“价值”。

记得有个寓言:“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有一个人停了下来,其他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走了?那人回答: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或许那篇让我们绞尽脑汁的文书,是申请季在“强迫”孩子放慢脚步,思考一下过往。而在“反思”中寻回有趣的灵魂,便是18岁最珍贵的成人礼。

终于,Offer Day在期待和焦虑中还是来了。

小宁说她忍不住尖叫的时候,其实只看到了一个“C”,然后抱着电脑跳了一圈,才突然来一句,“让我再看看信,都写了啥?”

老母亲的心脏实在太不容易了。

北美的申请结果基本是很直接的,录取多以Congratulation开场,而拒信就是一段啰里八嗦。运气加上小实力,小宁收获了康奈尔大学的录取,这一地鸡毛的艰辛最终被喜悦欢呼而淹没,Go Big Red!

经历过申请季,我最终接受了小宁很多“我的看不惯”,虽然也会有很多无法理解和无法感同身受,但我已经学会不过多纠结,给彼此适度的空间。

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而是管与不管之间的“守望”。

05.

后记

那天阳光灿烂,小宁返校,车缓缓驶出车库,龙应台的《目送》很是应景: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修行之下一站:放手是最智慧的维系……

本文系授权发布,By科研君,From 棕榈活动研究社(公众号ID:palmdrive_undergrad),棕榈大道是创立于斯坦福大学的高端教育咨询机构,致力于为学生打造最具个性化的成长及申请方案。被家长和学生称为“有温度有情怀的机构”,是「名校录取」+「真实成长」双保障教育的践行者。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