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祖孙三代人参加埃尔卡亚俄狂欢节活动。 资料图片

2016年,委内瑞拉埃尔卡亚俄狂欢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委内瑞拉传统文化第五次进入世界非遗名录。在宣布审议结果时,教科文组织特别强调了它入围的原因:“该狂欢节是小安的列斯地区形式多样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对于玻利瓦尔州的埃尔卡亚俄人传承历史、建立民族认同感和自我身份的归属感发挥着重要作用。”

的确,埃尔卡亚俄狂欢节被认为是“一个表现记忆和文化身份的节日”,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9世纪中叶。它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渐生发出一种原生的、独一无二的当地文化。节日期间,几代人一起参加盛典,不仅促进了委内瑞拉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家庭凝聚力,更生动呈现了民族历史和家族记忆的传递与继承。

“埃尔卡亚俄”一词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合上嘴,别说话”,狂欢节的来历也与之相关。人们化言语为音符,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吟唱出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后来,歌声的表达中加入了舞蹈和表演,逐渐演变成劳动人民歌唱生命和自由的狂欢。这种即兴而发、节奏感极强的音乐被称为卡利普索,在加勒比海南部地区及委内瑞拉非常流行。埃尔卡亚俄地区流传的卡利普索具有形式和内容上的双重独特性,虽然这里并非卡利普索的发源地,却形成了具有开创性的歌词:一首歌曲里往往融合着法语、英语和西班牙语,记录和传承着埃尔卡亚俄地区的独特历史。当地人民对这类节奏欢快、内容诙谐的歌曲十分喜爱、不断传唱。因此,一直以来,卡利普索都被看作埃尔卡亚俄狂欢节必不可少的要素,更是埃尔卡亚俄人身份的象征。“它象征着团聚、家人的重逢,象征着激情、节奏、音乐。”一位当地女士这样说。

在这里,狂欢节是家庭的节日,卡利普索是家族的传承。在家庭内,人们向孩子传授关于埃尔卡亚俄狂欢节的历史和技能,孩子们学习谱曲、弹奏乐器、唱歌、跳舞或是制作面具。“卡利普索早已融进我的血液。从我的曾祖母、祖母、母亲,再到我,每一代人的生命里都印刻着这个传统。”在狂欢节上扮演“夫人”的著名卡利普索音乐人卢尔德·巴桑塔回忆道:“这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仪式……我从小听着卡利普索长大,直到有一天,我竟然开始了自己创作,一切就这么自然地发生,仿佛母亲播种在我身上的音乐种子悄然发芽”。现在,巴桑塔每一次参加狂欢节都会带着自己的女儿,让她亲身感受卡利普索的独特魅力。在非遗名录的申报仪式上,年逾花甲的巴桑塔的话打动了评审委员会。当卡利普索的音符和节奏世代相传时,民族的记忆也同样得到了承载和传递。

除了音乐,化装游行也是狂欢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有超过3000人参加了埃尔卡亚俄狂欢节,他们化妆成真实或虚构的角色,跟随着卡利普索的欢快节奏自由摆动,载歌载舞。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一些特定的角色和人物在化装游行中固定出场。行进在游行队伍最前列的是衣着华贵的“夫人”们,也是埃尔卡亚俄狂欢游行的灵魂人物,代表着小安的列斯地区各年龄段的女性,她们无惧年龄,优雅从容;全身涂黑、手提油桶的调皮小子们的滑稽表演,与路边的观众相互逗趣,为狂欢节带来了充盈旺盛的生命力,人们在欢笑中体味着平等与自由;“矿工们”也是狂欢节上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的出场是为了向埃尔卡亚俄辛勤工作的劳动人民致敬。

所有人都沉浸其中,人们在欢快的节日气氛中自由创造、尽兴狂欢,又在创造和狂欢中与生活的烦恼对话、和解,纪念属于自己民族的过去和现在。正如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所说:“在狂欢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通过具体感性的,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正是这种充盈着幸福与喜悦的氛围,吸引了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每年2月和3月举办的埃尔卡亚俄狂欢节上,人们盛装出席,在节奏欢快的歌声中,在自由昂扬的舞蹈里,感受生命的绽放、生活的馈赠、历史的传承……一切都充满了令人心潮澎湃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一年一度的节日,熟悉的音乐、相似的舞蹈、人物、表演被一次次重复,在这样的仪式中,埃尔卡亚俄人的过去和现在被有效连接,民族的共同记忆在此凝结。埃尔卡亚俄狂欢节逐渐成为一个凝聚民族精神并不断从现实中汲取意义的精神家园。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18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