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学书法,多从唐楷书入,临古人法帖也是欧、颜、柳。但很多人穷其一生也逃不过印刷体、美术字的束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很多画蛇添足地用笔。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竖勾这样的笔画中,尤其是颜真卿的挑剔法。

在人们的认知中,竖勾是个最不好写的点画,比折肩、捺脚要难得多。也因此,关于竖勾的写法,也有很多种。

田英章楷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楷的竖勾写法叫跪笔弹锋,方法是到了出勾的位置向左边顿笔。然后提笔从右边向左收笔,收到笔锋即将离纸时,向左上回笔再压下去(田楷把这叫跪笔),随后再弹起来,完成点画。

另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比上面的那种简单多了。中锋行笔到要出勾的位置,把笔逐渐提起来,这个动作就是写悬针竖的动作。等笔锋快要提离纸面时,向左上方压笔,然后弹出来。

田楷竖勾写法视频截图

这两种方法看似与“永字八法”十分吻合,“夫有趯者,必先蹲(cún)之”,踢出勾前先把笔锋压下去。但仔细体会这个组合笔画,逃脱不了画字的嫌疑。

“永字八法”只是书法的八中用笔状态,并不是书写笔画的方法,所以不能照葫芦画瓢。在写竖与勾的交接处时,提笔又压笔,实在是画蛇添足了!

可是这个竖勾到底怎么写,“永字八法”可以拼出来,古人并没有留明确的记录。碑刻只能看个字形、笔势,要找到书写方法只能去古人墨迹里查找。

出了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来看看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其中的勾画书写方法基本一致。勾画都是在努势竖画下面趯出,竖画结束,没有努势也要创造努势,然后,提笔复顿,得势趯出。这种竖勾的书写方法,很明显就是“永字八法”中努与趯的组合。

颜真卿是张旭的后学,张旭成年时,张怀瓘已近老年,颜真卿知道“永字八法”应该不足为奇。然而,收笔和接笔的地方因为重复,所以显得拖沓冗长。这正是米芾批评颜真卿最明显的地方。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中竖勾

米芾虽然狂傲,但不是不分好坏。颜真卿的行书,没有这些多余的加工动作,米芾称赞其为“颜鲁公行字可教”。也就是米芾认可颜真卿行书,说可以为后世做楷模学习。

米芾的批评实际上就是一针见血的,《乞米帖》中记载:“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剔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颜柳挑剔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中竖勾

颜真卿学褚遂良,本来已经挺好的了,又别出心裁从褚体求变。在竖勾上拘泥“永字八法”外像,还以此出了名。这种雕琢处理太多,失去了书法平淡天成的意趣。后来,柳公权的竖勾也是这样,他们俩人开创了丑书恶札的先河,从此,众人效仿,古法也就荡然无存了。

竖勾的书写以唐朝为界,唐朝以前和以后都是不一样的。早唐的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都只能算隋朝遗存。颜真卿虽然学了褚遂良,但褚遂良的竖勾和颜真卿却是完全不同的。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中竖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字《阴符经》是褚遂良晚年的作品,其竖勾用笔虽然统一,但又富于变化。由于竖画细劲,出勾时时有原地压笔,然后趯出笔锋。而竖画骨肉并丰的竖画,则直接翻笔压锋,趯法出勾。

不是说“夫有趯者,必先蹲(cún)之”吗?褚遂良怎么不蹲(cún)锋就直接出勾了呢?不是褚遂良没有蹲(cún)锋,而是笔锋本来就蹲(cún)着呢,笔势很足!何必还要做无用功,提起来再按下去呢?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局部

这个钩法是中唐以后楷书中没有的,是米芾所说的“古法荡无遗”的“古法”。这种方法出于天然,不做雕饰,因此可以变化无穷,也就容易出新。唐楷的勾法,因为画蛇添足,反而有失自然,趋于制作,也就难免千篇一律。这种近似于制作的写法,也是今人书法难有突破的原因之一吧!

颜真卿的楷书能够传世,是其骨丰肉润的用笔特点,和其雄秀端庄、大气凛然的个人风格决定的,跟有些点画的故意雕琢没有关系。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中的竖勾

米芾否定了颜真卿的“挑剔”有失自然,并没有抹杀颜真卿其他的优点。我们在学习时同样要甄别优劣,分清要学哪些,不要学哪些。这样,才能站到圣人的肩膀上,而不是站到圣人的脚底下。

明天继续探讨竖勾,看看楷书四大家都是怎样写竖勾的,欢迎点赞加关注,也可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