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沈从文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大家,其作品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其中我们最熟悉的《边城》更是写出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爱情与人生。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曾经两度提名世界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家,他的离开是寂然无人知晓。

沈从文作为一个有争议的文学作者,他的一生也是有着困顿与苦恼的,不过这些都在他临终的一句言语中消于烟尘。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十六个字,写尽了沈从文先生的一生、道尽了沈从文先生的为人,他死时寂然无人知晓,一生为住房困扰,临终一句遗言对不起。

一、生活艰苦,小学文凭却能当教授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的一个汉族家庭,但是在他刚出生以后家庭便没落了。因为家道中落为了混口饭吃,他刚上完小学就参军了,所以这个名声远播的文学家却只有小学文凭。但是这样并不妨碍他进行文学的创作,要知道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从来不是以辞藻的华丽为名。

他的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当地的土家族人,所以从小虽然山水汉族的沈从文却更热爱苗族,在他的文学作品里有着对苗族风情的描述。也是在对文学上有所成就的,沈从文受到了当代胡适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繁荣时期,胡适提出新文化的教育也应提上日程,而在这一方面,沈从文先生有着很大的话语权,因此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凭,但依旧被胡适任命为当年文学系的教授。在文学道路上,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沈从文,最终却凭借自己对于文学的开拓,成为了大学的教授。

但第一堂课也着实令他汗颜。因为没有任何经验的沈从文刚刚站上讲台,却一脸懵圈。原本准备一节课讲完的内容,他却只用了十多分钟便将其讲完、从而让自己陷入了窘境。知道这一情况的胡适却非常鼓励他继续在讲台上传授知识;也是经过多番打磨,沈从文这个文坛新星也开始逐渐升起

要知道,即使终其一生沈从文的学历也是仅有小学程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受教育程度,让沈从文在之后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也让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的努力对自己进行打磨。

二、多番磨炼,文坛耀眼的星辰升起

1923年花了19天来到北京城的沈从文过上了北漂的生活,当时的他为了继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选择参加北大的招生考试,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只得了零分,这让他感到非常难过。但作为一个山里走出的孩子,他有着寻常人所不一定拥有的坚韧。

命运的打击,并没有让他屈服。在之后,他便一头扎进京师文书馆。正浩如烟海的图书里,他疯狂汲取知识,不断地为自己的文学沉淀进行打磨。

并且当时的北京大学,为了鼓励人们接受教育\允许别人来旁听,这也成为他能够进入大学课堂的又一重要途径。

从课堂上疯狂汲取知识的沈从文,很快便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文学沉淀。就是这样一边汲取文学知识,一边进行文学创作,沈从文的作品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他本人也从湘西出来的,一个山里娃变成了一个大学的教授,成为当时文坛上一颗闪耀的星辰。

在之后的十多年里,沈从文对于文学创作一直保持着非常积极的热情。因为受家庭的影响,他非常喜欢苗家的文化。因此在他的作品当中,可见的是湖南凤凰古城的风貌。他先后创作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这时的沈从文开始着手那一件,他认为最完美的作品,便是我们最熟悉的《边城》。1948年,沈从文成功写完了这幅作品,达到了他文学创作的最高峰。但是也因为这样,当时走上高峰的他却突然被打落悬崖。这一年也成为了沈从文命运和事业的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为住房困扰、遭遇批判,死时寂然

1948年,当时右翼文化界的知识分子对沈从文的作品进行猛烈的批判。甚至郭沫若批判沈从文为桃色作家,让沈从文遭遇了巨大的政治压迫。为了能够从他们手底下获得生存的机会,这位曾经的北大教授、著名作家也不得不放弃文学创作。

在这之后,沈从文的生活一落千丈。由于工资的急剧下降,导致原本居住的房子难以为继。当时沈从文微薄的工资甚至无法支付自己租房的费用。生活上的困顿进一步加重了沈从文内心的苦闷,他甚至一度想要自杀。

那个特殊年代里,沈从文从因为自己的性格让他难以避免来自外界的猛烈批判,这让他一直处于巨大的恐惧当中。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1988年沈从文因为心脏病发、抢救无效去世。作为一个文学巨匠,他就在那一个年代里一点一点地消失。这对于沈从文来说是无可奈何的,在悲哀的时代里慢慢消失直到死去都寂然无人知晓。

临终遗言,回首再想已是高深

在沈从文临死之前给自己妻子的遗言中,一句对不起表现了一位自己性格给自己家庭造成的困难和对亲人的愧疚。对于沈从文,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他在文化上的回归对于他的重新发掘。

他的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他的思想,是中国文学界不可忽视的一切。沉浸在那个批判年代里,他的作品被人们忽视与小看。但是现在人们却能够以更为科学严谨的目光审视他的作品,对沈从文先生有着更高的敬佩。在苦难的一生结束时他也只为自己妻子留下一句对不起,这是他最后的浪漫。

那个年代的悲哀让我们失去了沈先生在文学上更多的奉献,但或许也正是这番经历,成就了如今值得被永远铭记的沈从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