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马上林冲,马下武松”,这首先还是要从《水浒传》中的洪教头开始说起,留在读者心中最为经典的形象应该就是那歪戴头巾,挺着胸脯,目空一切的姿态,却在之后被林冲一棒打倒,在嘲笑声中狼狈离场,首尾形成巨大反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洪教头也并非平凡人物,他能正大光明进入柴大官人府上,做足师父的架子,倘若只是等闲之辈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必然有过人之处,能得到柴进的重视。如果您觉得得到柴进的重视也没什么,那你恐怕不了解他的背景。柴进虽是宋室优待的金枝玉叶,却深爱武艺,好练枪棒,同时还召集天下好汉赐教,并养在家里三五十个,因此他阅人多矣。平常人物又怎能得到他的重视呢?

更不可能忽悠他做成师父的。在之后文征方腊,他化名柯引,深入敌营,枪挑敌将,足以看出他武艺非凡。洪教头可以指点他,可见也是有所本事,包括在书中开场的介绍中,柴进介绍洪教头就说"此间又无对手",由此可见洪教头也是个高手。

既然洪教头那么厉害,又怎话在林冲面前如此不堪一击呢?这我们不妨再分析一个类似的情节——武松醉打蒋门神。蒋门神身长九尺,"有一身好本事,拽拳飞脚,相扑为最",打得金眼彪两个月动弹不得,心狠毒辣,但也同样被武松一招制服?我觉得很大的原因是武松与林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讲究战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松伴装喝醉,故意前颠后偃,走路歪歪扭扭。蒋门神英雄好胜,强行逞能,爱说大话,同时又因为对手喝得大醉,难免轻敌。而武松也料到这一点,借醉找茬,麻痹敌人,甚至戏弄他的娘子,激怒蒋门神。面对轻敌激动的对手,自然得利很多。两人一相见,武松假醉逃跑,而蒋门神趁势追击,结果被武松绝技"玉环步,鸳鸯脚"一套打得措手不及,九尺之躯,如土委地。而这正是战术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孙子兵法》中可以看出武松使用的就是"怒而挠之"一法。由此可见光有武技是远远不够的,唯有武技配上战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手。上攻伐谋不伐战,高手斗智不斗力。

林冲也是如此,当洪教头第一眼看见林冲时,身带团头护身枷,面上刺字大囚徒,这样的人居然和柴大官人有说有笑,高谈阔论。我想他第一反应就认为林冲是个骗吃骗喝的诈骗犯,一心想要揭穿。到之后林冲越表现得谦卑,他就越觉得是骗子。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从林冲的角度来看,自己身处异乡,自己是客人,不应该招惹是非,所以竭力克制着自己,表现出谦卑的模样,更何况洪教头是柴大官人的师父,如果动起手来又岂是为客之道?却无奈柴大官人极力撺掇,洪教头更是想要表现自己。只好和洪教头斗几个来回,未分高下之际,选择自己放弃。

也难怪金圣叹评林冲"忍得住,熬得到",但其后评价"做得彻",“林冲,毒人也”,更是道出了他与武松的相似之处。忍无可忍又何须再忍?在最后他除下行枷,施展自己的实力,这一刻才是真正的八十万禁军教头,一路上的耻辱,愤懑,都在这一场中得到了宣泄。

二次上场,洪教头一棒打来,林冲佯装不敌,向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打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到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败中取胜是战术,也是必杀,关公拖刀计,罗成回马枪,都是同一个道理。洪教头再厉害,无奈遇到了林冲。面对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他少了远见,也少了沉稳,更不用说心中的城府与格局。阵前逗引埋伏,却浑然不知。被一招制服也是常理所在,由此可见,林冲最厉害的不单单是武艺高强,更厉害的在于他有战术。

通过对两个例子的分析,不难发现林冲和武松打法都有相似之处,面对旗鼓相当的对手,并非强硬正面对抗,而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退为进,引诱对手暴露破绽,再一举击破,俗话有言:善战者动于九天之上,置敌于九地之下,不击则已,一击必杀。这就是他们能被称为超一流高手的原因。“马上林冲,马下武松,”而后一句“最毒林冲,最狠武松”,才是这句话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