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波兰战役爆发,这场战争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从此点燃了席卷欧洲乃至世界的战火。然而,在波兰战役爆发之前,英、法两国在1939年之前都对于世界前景是充满了乐观态度,英法普遍认为战争并不会爆发,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个时代的和平,从未想过战争会如此突然的降临在欧洲。那么在战争爆发之前,英、法两国为什么会对和平如此盲目乐观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英、法两国的判断在某些程度上是没有错误的,希特勒在执政初期都自觉德国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至少在1939年10月之前希特勒都对此保持一种怀疑态度。尽管希特勒本人在上台之前一直叫嚣自己要洗刷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遭受的“屈辱”和“不公”,可在他上台之后他就收敛了起来。原因不仅仅是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内部的经济问题,更有希特勒本人乃至德国整体对于英、法两国的恐惧心理,这源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

因此,希特勒在早期的“愿望”是很小的,他仅仅希望于恢复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丢失的领土,而非是和英、法两国爆发战争。之所以有这种看似很“克制”的理由,完全是因为希特勒畏惧于英、法两国的实力所致。另一方面,希特勒本人也有一套自己的“治国哲学”,他认为德国缺乏足够的“生存空间”,应该向人口稀少的东欧地区进行发展,尤其是获得足够的“农业有用空间”。尽管这一举动十分危险,但是考虑到这种扩张必然有所风险和抵抗,所以承受这种风险是必须的。

那么,英、法两国的政治家们是否知道这些呢?如果说不知道的话,那实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就实际角度而言,英、法两国的政治家们对于希特勒的“愿景”自然是有所了解的。可以说,这是自希特勒在1933年上台之后,英、法两国就深知这个小胡子有多么危险。但是在当时而言,这种威胁并不危险,尤其是对于英国而言,德国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价值的,尤其是用于平衡欧洲的角度上看就更是重要。而法国虽然很想遏制德国的崛起,但鉴于英国的无动于衷,那么法国自然也无法单独对抗德国。

在英国无心制裁德国,而法国又力不从心的情况下,英、法两国也就同时选择了尽可能避免战争,以满足德国的扩张欲望为前提换取和平的策略,也就是著名的“绥靖政策”。同时英、法两国对于德国的扩张欲望,在某一角度上也有些许“同情”,并且在某一角度上容许德国向东扩张,以便减轻东面的苏联对德国的威胁。这是当时英、法两国的主要目的,既然不能阻止德国的崛起和重新武装,那他们便希望德国这股祸水能够冲向苏联,让苏联成为德国的主要打击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无疑是这种政策的主要推手,在1935年,英国和德国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准许德国重新建立他们的海军,使其能够成为一支一流海军。这一行动本身是对德国的一种纵容,但这举动也反向成为了对英国的鼓励——因为德国海军的建造十分缓慢,根本不足以和英国皇家海军一较高下,这无疑给了英国的政治家一种感觉——德国无心和英国爆发战争,甚至在避免和英国爆发战争。

故此,在1937年11月,身为英国枢密院院长,地位仅次于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哈里法克斯勋爵访问了德国,他此行给了希特勒某种程度上的鼓励。根据德国方面的会面记录,哈里法克斯勋爵对希特勒的扩张行为表示出了“同情”和“认可”,同时他让希特勒了解到了英国政府对德国的态度,英国将会准许德国向欧洲东部的扩张行为。毫无疑问,哈里法克斯的访问是希望祸水东流,让德国前往攻击苏联,从而确保英、法两国,尤其是英国的安全。

希特勒从中受到了颇多的鼓励,而之后他将获得更多的鼓励,在1938年2月,德国外交部长艾登被首相张伯伦辞退,原因是他反对英国政府对德国的纵容,而之后接受这一职务的是哈里法克斯勋爵。随后英国驻柏林大使韩德逊爵士又拜访了希特勒,这一次访问比哈里法克斯那一次更加露骨,韩德逊爵士传达了英国政府的态度,声称英国政府有敏锐的现实感,并且同情希特勒为德国利益想要改变欧洲现状的愿望。

如此一来,希特勒的胆量自然更大,随后就在1938年3月15日吞并了奥地利,而英法则对此表现的毫不在意,甚至是对希特勒的行动欣然接受,这一结果自然让希特勒更受鼓舞。紧接着,德国便将自己的手伸向了捷克斯洛伐克,希望逼迫捷克斯洛伐克交出他们的苏台德地区,甚至希望能够占据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如果此时英、法两国能够出手制止德国,那么德国或许就会收敛很多,但是英、法两国仍旧不愿意保护这个可怜的小国,反而在慕尼黑会议时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并且欢呼自己获得了“一个时代的和平”

在英、法两国的纵容之下,德国的野心逐渐变得不受控制,虽然希特勒仍旧不愿意和英、法两国爆发冲突和战争,但是在面对其国家时,希特勒却愿意将战争手段作为他的候选方案,因为在他眼中这样的行为不会导致德国和英、法两国爆发冲突,即便和小国爆发战争,那么也不会成为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这一观念在英、法两国对德国做出了一系列让步之后就更加明显,因为希特勒所得到的让步远远超过了魏玛德国政府,也因此他觉得自己可以采取更为冒险和激进的策略。

英、法两国的政府和政治家们对此毫不知情,反而是处在一种心情愉快的状态之中,这是他们在过去一段时间从未有过的愉快——在英、法两国眼中自己的军力仍旧强大并且重新武装,而德国自身的经济状况也不太好,发展开始进入迟滞的德国暴露自己在经济上的脆弱,显然已经无力发动一次战争。在这样的局面下,英、法两国甚至认为在年底就可以召开一次裁军会议,确保欧洲从此不会爆发战争。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英、法两国在当时认为战争是不可能爆发的,因为他们眼中足够促成战争爆发的因素已经不存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现实情况与他们所想实在是南辕北辙,德国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扩张念头,德国很快撕下了自己的伪装,为了增强实力而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并且对波兰展开了威逼利诱,希望波兰能够在领土问题上做出让步,波兰对此断然拒绝并调集军力准备抵御德国的攻击,而德国也选择以战争来解决自身和波兰的领土争端。毫无疑问的,波兰和德国的军事部署打破了英、法两国的一切幻想,此时英、法两国方才注意到自己的绥靖政策已然失败,虽然他们对波兰做出了保证,并且开始调集自己的军力,可这一切都是徒劳无功,战争的爆发已经不可阻止,一场更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第三帝国兴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