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成功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与广大人民同德同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人民也把人民的军队当成自家人。军民一心,同仇敌忾。30万人能保守一个秘密,概因于此。

反围剿失败,战略转移

1927年四一二事变,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中国共产党遭到了残酷的杀戮,进入了国共第一次内战时期

1930年11月至1934年10月,四年间,国民党对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五次进行了围剿。由于我军领导层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致使红军在五次反围剿中都失败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我军在一开始盲目冒进,也就是所说的的冒险主义。失利后又畏手畏脚,桎梏于保守主义。苏区范围再度缩小,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由此,1934年10月初,现实局势告诉我们,在苏区内我们已不可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不得已决定退出苏区。转道西南,通过长征,北上抗日

之前的红军为了反击国民党军队,破坏敌人的围剿而把我们的兵力分散布置,分别驻军在宁化,宁都,兴国,长汀和石城等区域。

当战略转移的方针确定后,这些地方的红军就要确立一个聚集地,集合后统一出发开始长征。这个地方就选在了于都。于都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都十分好,于都的物质条件也十分优越,可以为红军顺利转移提供充分的物质补给。

另外,于都地处丘陵,山水环绕,利于红军隐蔽,借机休整。更主要的是于都民风淳朴,素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堪称苏区里的″全红县”,所以,中央红军把于都作为战略转移集结出发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个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渡于都河

然而,需要转移的红军主力8万6千人。如此规模的数万大军进行转移,是很容易被国民党侦查发现的。并且当时于都县30万人口真的能确保个个守口如瓶,保守这个秘密吗?事实证明红军信任了于都百姓,而30万于都百姓也没有让红军失望。

红军主力聚集于都后,做好了充分准备,首先就是要严密封锁战略转移的消息。其次就是营造一些假象来迷惑敌人。红军在于都河上选择了8个渡口。为了赶制渡河用的船只,于都县的百姓拆下房屋的门板,床板,还有家具,甚至还有一位姓曾的老大爷把自己的寿材也搬给了红军。

百姓们还自发组织起来给红军送来猪肉,鸡蛋,草鞋,妇女们也成立了"洗衣队",帮红军战士洗衣服。于都的的老百姓还为留下于都的6000名红军伤病员做好了妥善的的安置。于都百姓的这些行动给红军主力顺利渡河提供了大力的支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于都百姓积极支持红军的同时,为了避免受到国民党飞机的轰炸,不暴露红军主力的转移战略意图,白天整个于都城和于都河畔,与往常无异。每当下午4点多钟,暮色渐起,红军和自发组织的群众就在选好的渡口处架起一座座浮桥,晚上8点开始,红军就抓紧时间连夜渡于都河,第二天凌晨6点之前,立即拆除浮桥,将其在河岸边藏好,看不出任何痕迹。

1934年10月14日晚到20日晚,红军主力8万6千人,在夜色里先后顺利地渡过了于都河,从此开始了漫漫的25000里的万里长征

军民鱼水情

红军主力安全顺利地渡过于都河,3O万人守住了这个秘密。他们同红军的“军民鱼水情””是他们“守口如瓶”的保证。

在于都百姓中我们还要特别提到当地渔民为红军渡河所做出的贡献。于都河,水宽600米,水深流急,河中渔产丰富,有不少以打鱼为生的渔民。他们得知红军主力要渡于都河,主动歇船让路,保证红军使用航道通畅。还有的积极划船运送红军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于都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他叫李明荣,给大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红军在于都聚集渡河时,我还没有出生,父亲是一位渔民,当时我的父亲在打鱼时,一位红军询问我,是否能用我的渔船运载红军战士过河。我的父亲看到红军战士的衣着,知道是自己的队伍,因为红军在于都人们心目中就是自家人,所以他痛快地答应了,并且其他和我父亲在一起的的渔民,听说了,也都主动地参与运送红军渡河”。

当夜幕降临了,这些渔民,总共20条船,就开始划动起来。因为不能开灯,船只能靠渔民们的经验和娴熟的撑船技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李明荣的父亲来回运送30多趟,胳膊酸痛,但他想到这些红军战士为老百姓卖命,白己这点累不值一提。当红军给渔民报酬时,他们却拒绝了。

送红军渡河后,这些渔民怕国民党来找后账,遭遇灾祸,因此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故土于都,顺流而下,去了别的地方生活,直到1948年于都解放,那时李明荣6岁。新中国成立后,长大后李明荣成为一名中医,父亲和渔民们帮助红军渡河的故事,一直在家乡流传。

如今,如果你去于都,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门口,你会看到一座石碑,上书“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朴实无华,却能让人在字里行间体会出最真的情,最深。

的意

人民的军队为人民,而于都的人民也用实际行动奉献了热情,无私,乃至生命去支持保护人民的军队。正是这份真情实意,才会让30万人保守了这个秘密,我们深深地向于都人致敬,而英雄的于都人也必然载入史册,世代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