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是一种精神。

喜欢王小波也是。

这种精神起源于他《黄金时代》的一篇爆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一、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40岁那年,王小波辞去中国人民大学讲师的体面工作,在家当起了全职无业流民——“自由撰稿人”。当然,这个职业也有一个更体面点的说法——“作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辞职回家当作家的王小波

可能也是感同身受,这时候,他突然特别怀念起一只猪来。

一只猪有什么好怀念的?

因为这只猪不是一般的猪。

20多年前,也就是小波老师才十多岁的时候,他辍学去云南农村插队,这只猪就出现在了他插队时的那段生命里。

小波老师写道: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猪的命运是被人设置好的,比如公猪负责长肉,母猪负责下仔。
但这只猪与众不同。

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像山羊一样敏捷,不喜欢猪圈,喜欢到处游逛。吃饱后,就跳上房顶晒太阳,还模仿汽车响、拖拉机响。

最后,它模仿工人收工的汽笛声,被定成了破坏生产秩序的坏分子。

领导决定对它进行专政,出动20多人,持枪兜捕它。

饶是这样,它也没被打死,而是找到一个空子,跑了。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最著名的作品,里面写的也是他一生黄金岁月里的故事。

在那个骚动的年纪,他满脑子想的是生猛,并且永远生猛下去,像那只特立独行的猪那样。

所以他特别怀念那只猪。

王小波雕塑

王小波的所有小说,都有一个叙述者,叫“王二”。某种程度上讲,王二就是王小波,或者是文学意义上理想主义的王小波。

之所以取名“二”,相必也是有双关,一层意思就是“特立独行的异类”,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王小波家中五个兄弟姐妹,他在男孩中排行老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小波一家:王小波(左二)、王小平(左三)

这只猪对王二(王小波)的影响太深了,以至于他经常在作品中怀念那只猪,并且一语成谶,也活成了那只猪一样特立独行的精神。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可谁知,仅仅过了五年,1997年4月11日,小波老师就离开了。

他的突然离世,对外说是心脏病突发,其实未必。

这一年元旦,他写了一篇文章《写给新的一年》,里面回忆起了他知青岁月的一件荒诞往事。那时候,疯传人打鸡血能够精神百倍,返老还童。所以,经常有人在凌晨的时候排队打鸡血。

打鸡血最火爆的时候曾风靡全国,但是很快这股风就刮过去了,“好像是我在做梦”。

“热起来人人都在搞,过后大家都把它忘了。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记着这些事情,感觉很是寂寞。”

王小波,是寂寞死的!

他去世几天后,《南方都市报》的朋友张晓舟,写了一个豆腐块《著名作家王小波逝世》。

上报前,负责排版的编辑还专门跑来问张老师:“他真的著名吗?”

确实,在他生前,小波老师是小众的,他的才华和出名仅限于自己的朋友圈——知名度非常有限。

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本来叫《唐人故事》的,“秘传”二字,就是因为编辑认为他不够著名,这才特意加上八卦的“秘传”二字去吸引读者眼球的。

这本小说集,属于自费出版,是他那有钱的二姐夫资助出版的。

二、辞职回家当作家!

1988年,王小波与妻子李银河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当起了社会学讲师。3年后,又在中国人民大学当起了会计讲师。

在人大干了一年,他就辞职了。大学老师虽然体面,但王小波是看不上的,他的梦想是一门心思当个小说家。

虽然这个梦想,开始有多么的崇高,后来就有多么的骨感,骨感到几乎要了他的命。

小波老师的小说虽然写得好,真正出版的时候,却费了老劲了。

因为第一本就是自费出版的,后来的《黄金时代》自然也没逃过退稿和被挖苦的命运。

上世纪80年代末,《人民文学》的编辑朱伟把这个小说退了回来,心大的小波老师倒是淡然的很:

“也就是给大家穿着看看,也许还有看看的价值。”

被推高了,他没有死心,又陆续给更多出版社、杂志社邮寄了稿子,人家的回答却像是商量好了一样:

“小说写得很精彩,但是现在不敢发。”

因为内地不敢发,所以王小波的小说前期基本都是在港台出版的,比如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在香港出版时,也很有意思。

编辑为了销量,也是拼了,书名直接改成了生猛的《王二风流史》,所以小波老师的第一批粉丝很可能是一群色迷迷的色狼。

1989年版《黄金时代》了解一下

小说不好发表,最后,逼得王小波开始写杂文了。

当了3年没有正式出版过小说的小说家后,小波老师又成了杂文评论家。他开始陆续在《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上开设专栏,撰写杂文,普及常识。小说不受欢迎,但因为他的杂文因幽默有趣,迅速收割了大票粉丝。

杂文红了后,王小波有点遗憾,因为他一直坚信自己的小说写的比杂文好呢。

他的妻子李银河回忆道:“有许多人觉得他的杂文写的比小说好,他特别不爱听。”

说来也怪,杂文“爆红”后,他的那些原本不敢发表小说,突然间敢发表了。

1994年,华夏出版室的主编赵洁平,趁总编辑外出期间,自作主张出版了《黄金时代》。

后来特别悲惨,赵老师被狠批了一顿,他为此还生了好一场大病。

更惨的是,冒死出版的《黄金时代》竟然叫好不叫座——卖不出去。

1994版《黄金时代》

赵老师和王小波怎么也想不通:“这么有趣的故事卖不出去?”

于是,俩人推着自行车,后座上捆着两捆《黄金时代》,经常去小书摊啊、图书批发市场啊去当推销员。

可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直到他去世,这本定价12.80元的《黄金时代》还没有卖完呢……

生前寂寞,死后爆红。

王小波万万没想到,自己竟成了这样的人。

去世前第9天,他的编辑李静与他见了一次面。小波老师刚刚拿到货车驾驶证,他跟李编辑说:

“实在混不下去了,我就干这个!”

李静后来回忆道:

“我看见他走路的脚步很慢,衣服很旧,暖瓶很破……”

为什么坚持写作?

小波老师是这么说的:

“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因为这个理想,不知道作家圈为何圈的王小波,死后成了文学教父。

王小波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

跟别的作家的粉丝不同,王小波的粉丝自嘲“王小波门下走狗”,对其虔诚与崇拜可谓其五体投地。

三、小波诞生:我的父亲母亲

王小波孤独与寂寞的性格,看似与生俱来,其实,与他的原生家庭脱不了干系。

如果命运没有开玩笑,他本应该是根正苗红的官二代红二代来着。

父亲王方名,曾官至山东教育厅督察和中央高教部(教育部)。可倒霉的是,1952年,也就是王小波出生那年,这个家庭发生了严重的变故。单纯耿直的王爸爸因为给领导“提意见”,被领导给开除了。

这个本来体面的高干家庭,一下子成了人民的“对立面”,家庭气氛压抑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小波父母年轻时合影

王家祖籍四川渠县,是当地有名的烟商,在辛亥革命前夕出生的王爸爸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也最早地接触到了先进思想“共产主义”。

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跟六个同学去了革命圣地延安,因为学问好,他成了抗大的老师,后来被调到山东担任胶东抗大三分校政教组长、胶东工学副校长等。

在美丽的山东,王爸爸遇见王妈妈,有了王小波。

小波老师小时候颜值其实蛮高的

为什么叫小波?

她的母亲宋华是这么写的:

你为什么叫小波?
是由于1952年5月13日你出生的前两个月,你父亲就遭到特大不幸……这真是晴天霹雳!这场波浪,非同小可,带来的灾难,几乎毁灭了我们的家庭。
我之所以给你起名叫小波,当时的想法有三:
一、记载这一历史事件;
二、寄托着我们的信心与希望,相信终有一天会水落石出,还事实以真面目;
三、鼓励自己在革命的长河中,要顶住任何风浪,要善于把大风大浪化为小波小浪。

后来,王爸爸被开除党籍,干部是当不成了。

因祸得福他成了中国人民大学逻辑学的教授,成为了一名学者。

有其父,必有其子。

王爸爸如此不拘一格,自然也养不出俗气随大流的儿子。

小波老师曾在他的作品《我的精神家园》中记载了他、哥哥还有父亲,父子三人的一件小事:

“我十三岁的时候,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起来,在那个柜子里,有奥维德的《变形记》、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甚至还有《十日谈》。柜子是锁着的,但我哥哥有捅开它的方法。他还有说服我去火中取栗的办法:你小,身体也单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实际上,在揍我这个问题上,我爸爸显得不够绅士派,我的手脚不太灵活,总给他这种机会。总而言之,偷出书来两人看,挨揍则是我一人挨,就这样看了一些书。虽然很吃亏,但我也不后悔。”

小波老师与哥哥小平小时候

一直到小波老师17岁,王爸爸才被平反,这个家庭的风波才算完全过去,但这已经对小波老师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造成了极大的阴影。

也可能因为这个,他从小对当下的环境和社会有着独特的反思,并且爱上了写作。五年级的时候,他的作文就被当作范文拿到学校广播。

可惜动荡的年代,支离破碎的家庭,很快他便辍学去农村插队了。

小波老师青年时颜值开始走下坡路

后来为了谋生,他还在插队期间做过民办老师,回北京后又在宣武区牛街的教学仪器厂和西城区的半导体厂做过一段时期的蓝领工人。

这些后来都成为了他创作《黄金时代》的背景。

四、王小波与李银河:爱你就像爱生命

1977年,25岁的王小波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小波与李银河

起因王小波的小说《绿毛水怪》太有意思了,李银河就有了想要一睹才子芳容的冲动。

可这不见还好,见了第一面后,李银河老师失望极了。因为她觉得王小波太丑了——他的颜值拉低了他的才华。

不过,王小波却不这么想,他对少女李银河满意极了。

于是他死皮赖脸地主动登门拜访,两人又有了第二次见面机会。这次见面王小波是有备而来的,他表面上是来天南地北谈文学的,聊到一半,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猛不丁来了一句:

“你有男朋友吗?”
李银河一愣:“没有。”
他一看有戏,厚颜无耻地又问:“你看我怎么样?”
李银河估计当时内心是崩溃的。

要知道,王小波不仅长得丑,当时社会地位还跟李老师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李银河的母亲是《人民日报》农村部主任,是早期为数不多的女编辑之一。俩人认识的时候,与王小波同岁的李银河已经从山西大学毕业,分到《光明日报》史学组当编辑,前途光明。

李银河老师少女照

因为文笔好,李银河的文章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头版,可谓风头无两。

而王小波那会儿正在西城一个街道的半导体工厂当蓝领呢。

从哪个方面看,王小波的胜算都不大的。但命运和缘分这事,谁又说得清呢。

他用一封封炽热的情书,最终叩开了李银河的心门。来撩妹高手的撩妹情书,学习一下:

1978年两人认识不到一年,小波老师在一个五线谱的纸上给李银河写了第一封信:

“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浪漫的小波老师啊!全宇宙的女人也抵抗不了吧!

他形容两人的爱情:“我和你就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这一年,全国恢复高考。王小波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1980年,两人结婚了。

结婚喽

这两年多以来的信件,后来结集出版,书名为《爱你就像爱生命》。

再后来,李银河被公派到美国匹斯堡大学攻读社会学,王小波自费陪读。

在美国匹斯堡陪读期间的小波老师

再后来,李银河做了费孝通先生的博士后,成为北京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研究员。王小波则从北大到人大陪着当讲师,直到辞职。

小波老师决定辞职的时候,所有人都反对,只有妻子李银河支持他:

“我就觉得他写小说行。”

1997年4月11日凌晨,李银河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小波老师独自在郊外的写作间去世。说是心脏病复发,哥哥王小平说,他的心脏病是因为母亲妊娠期间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发育。

被人发现的时候,他的头抵着墙壁,墙上还有牙齿划过的痕迹。

显然,去世前,剧烈的疼痛,曾让他剧烈地挣扎过……

当年,因为一封信,李银河决定嫁给了王小波。

多年后,她也给天堂的他回了一封信:

如果你健在,也该66岁了。咱俩同岁,可以共同步入晚年。可惜没有如果,我们只好天各一方。……
现在回头看你的一生是神采飞扬的。你活过,你写过,你爱过,你过了精彩的一生。然后就飘然而去。我爱过你,我仍然爱着你。你一生浸淫在爱之中,这是生命最美好的状态。我也将终生浸淫在爱之中,直到最后时刻。直到生命消失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万一灵魂存在,但愿我们还会相遇……

小波老师,我们天上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