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在心理学中独树一帜,可以说作为卓越的心理学家,他不仅为心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对哲学、文化人类学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荣格83岁那年,他写了一本书《荣格自传》,这本书讲述了他一生的历程,也是他即将走到人生终点后的感悟,当他回忆自己的一生时,发现最好的活法,只有五个字:自性、自性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五个字预示着人们在生活中,实现了与自我的和解,只有将自性和自性化过程融合,才能获得一生的平和,才能活出真我,最终获得幸福与满足。

荣格少年及青年时代

荣格在心理学领域卓越贡献有目共睹,但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伟大的心理学家,而是经历了自卑和敏感的少年时代,以及彷徨和迷茫的青年时代。

少年时代的荣格家境贫寒,在学校也表现得很差,不仅沉默寡言,还得不到老师与同学的青睐,甚至还常常受到老师的挖苦。

有一次荣格写了一篇作文,老师却认为这篇写得过于精彩,于是斥责荣格是在哪抄的?当荣格不承认抄袭的时候,老师还因此而气急败坏认为他不诚实。

而荣格就是在这样的信任中长大的,所以他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愿意解释自己,甚至感到自卑和不想对外交流。

直到他考上了大学,认识了更多的人,而他的才华也日益被挖掘,甚至得到了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赞赏与认可。

对于荣格的才华,弗洛伊德不仅十分欣赏,而且还数次想要荣格作为他的“接班人”,而那时候的弗洛伊德已经是很厉害的心理学家,而荣格不过是初出茅庐的新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也令荣格备受瞩目,这是荣格在心理学领域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只不过,荣格最终因为没有认同弗洛伊德的观点,两人的友谊和感情也终止。

自性和自性化的融合,才是最好的生活

荣格在《荣格自传》中说:真正的生命是不可见的,隐于根茎中,拱出地面的那一部分,只能维持一夏,之后便会萎谢凋零,犹如昙花一现。

换句话说,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着自身的“虚无”。这种虚无只是表面上的繁华与成绩,或者说是别人眼中闪闪发光的你,并不是真实的存在。

所以说这种生活带着许多的不确定性,让我们很容易活在别人的夸赞或肤浅的表面中,而看不清真实的自己。

这时候如果在顺境状态时,便看不到隐患,但一旦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负面效应便会不断放大和彰显。

比如说一个人表面看起来混得还不错的人,活跃在掌声和赞赏中,周围的人也都觉得这个人还不错。但某一天突然这个人因为做了某件事,或彰显了自己某个缺点后,之前的赞赏都变成了痛斥与白眼。

这就是流于表面上产生“还不错”的认知偏差,也可以说是外界的一些声音而影响了自我的判断以及自我认知,也可以说没有将自性和自性化融合的结果。

荣格认为:若想找到与外在世界的契合点与他人的契合点,必须要成功展示心灵体验的真实性。要么遵从于内在人格的法则,遵从于更高的理智。

这是因为在功利主义之下,很多时候会导致自负,也会产生傲慢与外界的偏见,这些都没有遵循自性,更不会有自性化的发展。

所谓自性就是人格的完整性,不存在欺骗和蒙蔽,而是遵从着本真、本性以及真实和谐的面目,这样就做到了永恒和顺畅的自性化发展。

当一个人依照自己本性活着,让自性得到循环的发挥时,就代表个体也在活跃、良性运转着,这些是获得平与幸福的核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自己的“初心”与“坚守”,荣格通过几十年的心理学研究,始终认为人们心灵发展的目标就是自性,只要自性不断循环,就会沿着自性化方向不断前行,直到整个人获得越来越多的满足与喜悦。

直到发现生命的意义,原来不过是按自己的心性指引而生活。

找到自我的人,才能获得满足与喜悦

寻找自性与自性化,是荣格研究心理学本质的探寻,也是他作为个体,终身践行的课题。

为了找到自我,为了遵从内心的决定,听从内心的声音,荣格不惜与尊敬的弗洛伊德分道扬镳,甚至承担着声名狼藉的压力与威胁,而不改初心,继续按自己的思路去拓展心理学领域。

可以说这既是荣格作为一个心理学家的选择,也是遵从内心的决定,为了听从内心的声音,他不畏权威的挑战,而坚持自己的观点与学术研究。

因为荣格明白,人是可以作为自己的主宰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普世规则或规矩而“圈定”。只有找到自我的人,才能建立人、事、物之间的密切关联。

即便寻求真理的道路从来没有那么顺畅,即便是荣格为了寻求自己所想、所思、所感,甚至迷失了方向,不得不放弃他自己的事业,但为了听从内心的声音,为了成为自我,为了真正得到内心的满足与喜悦。

荣格为了找到自我,为了让心灵指引自己前行,果断与弗洛伊德分离,而勇敢向前一步,而他用了差不多四十五年时间,才能回望血气方刚的决定,但却在八十三岁时并没有后悔。

因为这些无意识跟随思想的脚步,正是加深了他分析心理学体系中的自性的意义,也实现了从自性到自性化过程的途径。

而从自性到自性化,每个人都能做到,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主宰自己的人生。而从自性到自性化,人们不仅能远离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还能以客观的理性看待人生。

这是因为人们在遵从自己的同时,更能看到自己的需求,而剔除了一些外部因素,这时候的人们所说的、所想的都是受到触动的灵魂的真实感受,也能引发自我的强烈共鸣。

当人们能接受真实的自己,坦诚面对自我的时候,就能接受补偿与平衡世界的东西,也更能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时候人们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以及获得的成功,远远超出自己的期待。

或者说这是当人们找到自我之后的重生,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当内心与环境和现实和谐相处的时候,所有的矛盾、痛苦或割裂感都得到了和解。

《荣格自传》不仅仅是荣格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还为我们呈现了一位83岁的老人,在即将走向人生终点时的感悟,也为我们揭示了人的一生本质是诗意和简洁的,是充满着寻找自我的过程,只有将自己找到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内心的平和。

而自性、自性化是一个人从无到有,从迷茫找到最好活法的路径,只有找到自己,才能找到通向内心世界的路,才能走上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