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入豪门的人很多,郭晶晶是最特殊的那一个。

身为豪门太太,因为节俭被人说寒酸;身披多重光环,却能朴素到极致;与老公霍启刚的感情传为一段佳话,成为豪门中一股清流。

很少有人知道,在豪门,她也有自己的烦恼。

近日,霍启刚出席活动接受采访,记者直言霍启刚和郭晶晶之间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产生摩擦。意外的是,霍启刚并未否认。

原来,疫情期间3个孩子在家上网课,夫妻俩分工明确,郭晶晶负责辅导作业,霍启刚专门帮孩子预习。

即便如此,繁重的辅导任务还是让她吃不消,霍启刚透露孩子不听话妻子也会有脾气。

辅导一个孩子写作业已经快被逼疯了,何况是三个孩子。不禁让人感叹,人生赢家郭晶晶也会栽在孩子这一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霍启刚还在现场分享自己的教育方式:

当孩子不认真学习,他知道生气没用所以很少发火,他会告诉孩子学习不是向父母负责而是对自己负责;

他坦言自己不要求孩子每次都能得100分,他也很少给孩子物质奖励,并明确告诉孩子如果不用功只会令自己没面子。

霍启刚谈到这几点理念完美避开家庭教育普遍存在误区,我认为非常值得单独拿出来好好聊聊。

01

尽量不要对孩子发火

那是最无效的教育

我想没多少父母能拍着胸脯保证从来不对孩子发火,因为实在太难。当身体被委屈与疲惫占据,再遇上一个不听话的孩子,纵使脾气再好也容易怒火中烧。

一位读者留言让人看得揪心:

宝宝一岁,经常无端闹脾气或者不听话,每当这时候我就情绪崩溃,忍不住对宝宝怒吼或者抱他动作比较粗暴。冷静下来又觉得非常内疚,他那么无助弱小,这个世界上最信赖的就是妈妈,我却对他如此残酷。

我知道忍住不发火很难,但我还是要说:对孩子发脾气是最无效的教育方式。你在怒吼的时候,孩子会自动屏蔽你的声音,你说得再有道理也是空谈。

很少父母会知道,大人发火时,孩子如同亲历恐怖电影。

网上一段视频从孩子视角展示了这一切,在孩子眼里父母面目狰狞充满压迫感,为躲避家长在屋里四处逃跑,最后蜷缩在墙角让人很心疼。

我们小时候被父母训斥往往大脑一片空白,发誓长大之后绝不做这样的父母。但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却轻易忘记誓言,即便偶尔克制怒火也把这当成一种施舍与仁慈,全然不顾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

孩子尚未建立完整是非观,面对大人发火孩子会出于恐惧假装听话,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这种恐惧感会影响孩子性格形成:你恐吓谩骂,他就懦弱没自信;你大吼大叫,他也学会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下次生气不妨试试把「评论性语言」换成「描述性语言」。

“天天就知道玩游戏也不写作业,跟猪一样”这是评论性语言,“你玩游戏太多,时间不早该写作业了,以后不要再出现这种情况”是描述性语言。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孩子只感受到被批评,并没接受到指令;后者孩子不仅知道你生气了,还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02

不要轻易奖励孩子

那样会破坏孩子的自主性

很多父母都喜欢用物质激励孩子,然而这种方法很容易跑偏。

朋友小蕊正在被这件事困扰。

为从小培养儿子做家务的习惯,她跟儿子约定洗菜、刷碗、拖地都会给5元零花钱,每次她做家务孩子都抢着做,用她的话说“岁月静好母慈子孝”,这样的美好持续一个月开始不受控制。

这几天,孩子洗一双筷子要钱、写作业也要钱,总之不给钱什么都不干。

她很纳闷,小小年纪怎么如此拜金?我毫不客气对她说:还不都是你惯的。

本质上说,奖励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既然是控制就要承受这种手段带来的反噬:减弱孩子的内驱力。

内驱力是孩子做事情的自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会越来越重要,毕竟再合格的家长也不可能督促孩子一辈子。

心理学上认为内驱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孩子做事情是出于主动性;

孩子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一件事情;

孩子完成一件事情能感受到尊重。

也就是说只有孩子内心满足这三种情感,才会发自内心去做某件事情,然而我们给孩子的物质奖励正在破坏这三种情感。

你可能存疑,没有物质奖励孩子就不听话了怎么办?

可以用精神奖励代替物质奖励提升孩子自豪感和成就感,积分、攒星、打卡制度都能用起来。

当孩子完成一件事情就给相应得分,积攒到一定分数可以奖励孩子一次博物馆、动物园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早晚要独立,精神奖励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再好用的奖励机制也要逐渐弃用。

比如,激励孩子看完几本书后,引导孩子书中收获的知识如同奖励卡上的星星同样能带来快乐与收获,相信下本书孩子也会认真看完。

03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你为什么总是逼我学习?”

“学习是给你自己学的,别不识好歹。”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上演,为什么那么多孩子认为自己是为父母学习?

因为太多父母总是强调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子,而不是站在孩子角度去共情。

以至于孩子总觉得看书是给大人看的,父母管一管就装模作样学一学,父母不管就磨蹭偷懒。

当孩子在父母的催促下做某件事情,孩子会觉得是做给父母看的;当孩子整天被唠叨考个好大学,孩子会认为学习是为了大人的面子……

最终孩子不知所以然,家长也管得筋疲力竭,如此,不如适当放手给孩子一定自由空间。

家长换个方式,孩子的心态会完全不一样。

如果孩子喜欢星星月亮,告诉他大学里的天文学院可以尽情探索宇宙奥秘;孩子喜欢音乐,告诉他音乐学院可以师从音乐大师。

几岁的孩子可以因为你的某句点拨豁然开朗,也会因为你的一句话种下梦想并努力奋斗。当他清楚学习与自己未来息息相关,也就不再需要你费尽心力时刻鞭策。

倘若明白这个道理,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孩子做事磨蹭,与其反复催他,不如告诉孩子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做他喜欢的事情;孩子不认真吃饭,比起强行喂饭,应该告诉孩子好好吃饭长得壮,将来才不会被欺负。

不是孩子什么都不懂,而是你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在我看来,许多亲子矛盾的根源都是如此。

孩子的世界其实很简单:

他会把你的生气当真,愤怒当真,因此胆小懦弱。

也会把你的道理当真,沟通当真,从而改变行为;

说了这么多,并非是让大家都按照这种方式教育孩子。毕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教育没有金科玉律,更非照本宣科。

用开放的心态对待孩子,用孩子的反馈改进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遇见孩子,同时遇见更好的自己。

图片来源:电影《纯真年代》、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