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整体剧情压抑,灰绿色调较多。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法国,一个瘦弱男人吉勒斯冒充波斯人雷扎活命,同车的人从波斯房东偷来的书成为他的救命稻草,雷扎成为上尉科赫的波斯语老师,最终在集中营活了下来。这十年,雷扎编造的假语言获取了上尉的信任,而假语言中却含有2840个大屠杀受害者的名字,成为二战大屠杀的铁证。影片127分钟里,没有流水账,剧情发展有韵律,能调动观众积极性,色彩舒服,很有质感,演员演技有腔有调,驾轻就熟,道具、服装、场景贴近现实,展现了战争与人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勒斯和科赫的感情变化成为观众关注的重点。他们联系密切,甚至被传言是男宠。一次,科赫让吉勒斯教他“我爱你”的波斯语,上尉科赫学会假语言后很羞涩,还和吉勒斯分享了自己母亲、童年的事,上尉科赫给假波斯人吉勒斯十足的信任,学了十年假语言,直到最后被逮捕才发现自己一直被骗。但在影片中吉勒斯却两次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一次是倒泔水的时候,逃跑路途中向陌生老头说自己无法编造四十个单词,一次是躺在医院向医生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导演想要表现真相在集中营外,而上尉科赫活在谎言里。

影片开头是一个男人在从铁轨道逃跑,接着是正在燃烧的名单,对白和场景首尾呼应。主人公吉勒斯从同车的一人那学会了波斯语“爸爸”,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被黑色和深绿色笼罩的牢房,吉勒斯在鼾声中低声背单词,被房管痛骂。后来发生的事情一件比一件惊险。比如要在没有笔的情况下编出四十个单词并背诵,吉勒斯在上尉的眼皮子底下,全部答对。比如,越来越长的单词需要不重复的记忆,吉勒斯就在给排队的犹太人盛饭时,一个一个记住他们的名字,每个人的特点,改成假单词。

一次,吉勒斯不小心嘴瓢,把树和面包的发音整混了,科赫十分愤怒。上尉知道因为自己信任、维护雷扎,不仅被军官士兵笑话、其他犹太人也都把他当作笑柄。他的拳头都砸出血还继续如无其事地拾面包。可他们却因假语言有了紧密联系,只属于他俩能听懂的对话,在集中营里有着独一无二的交流方式、不同寻常的关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假波斯人的到来,导演巧妙地避开了真假波斯人的对立,让意大利小哥化解了这一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这十年中,几次被科赫救下的孤独的假波斯人,看着同胞们一群一群死去,只有自己活着,这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无穷尽的折磨。吉勒斯对科赫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他恨透了施暴者,忍耐上尉无穷尽的试探,另一方面,他自己又和科赫朝夕相伴,还因科赫几次死里逃生。而科赫对字体的书写规范要求很高,甚至替换掉军官让波斯人代替,但他只是在乎名字的规整,从未发现,自己所学的假语言来自受害者们的名字,他对这些人漠不关心,并且觉得自己从未主动加害人,也认为这些囚犯都是无名之辈,不需要吉勒斯用生命去拯救那个意大利哥哥。但吉勒斯指出科赫让杀人犯们吃好、喝足,让人感觉到科赫的逃避现实、伪善。

二战悬疑片《波斯语课》,让我们一起上了一堂假波斯语课,一堂真历史课。最后的结局,科赫因为说着一口假语言被机场工作人员审问逮捕,吉勒斯则一个一个背出囚犯的名字。不由得引起大家的深思,战争的残酷和命运的坎坷。采用心理悬疑的影片另辟蹊径,一个谎言的出现,需要无数谎言来弥补,感受影片中主人公的心理极限,成为一大看点。用大量镜头,塑造德军的形象、生活。影片的基本格调是温情的,却细思极恐,暗含深意,需要用心体会。影片中阴冷的音乐不停地敲打着观众的心,而我们都知道,真实的战争比影片更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