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拍摄过程是艰难的,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都要去。但过程也是幸福的,我看到了新房子像雨后春笋一样起来,看到了建设者的艰辛,也看到了大家的笑容。

我有一个信念,这个信念是我从上海到云南的初心,就是尽自己的能力为大家做些有益的事。

这些照片现在看着可能没有多大用,但几年后或者几十年后,一定能发挥价值。

城市的每一点变化放在一起就是时代的变化,我要继续怀着感动、感激、感谢和感恩的心,记录好新时代、新风貌,让大家看到大理奋进的脚步。

4月6日,一场春雨过后,大理又有了些许凉意,西大街文明街旧城改造项目现场一片火热。

机器轰鸣之中,一位头戴白色安全帽的古稀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拿出手机,对准忙碌的工人,按下快门。“这个地方可以拍出工人的特写,有三个地方可以拍出工地的全景。”老人抬手指了指分散在周围居民楼的三个不同的地方,“这三个地方可以拍出不同效果的全景,都是我试过好几个地方找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名叫应加璋,今年69岁,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作为上海知青在大理落户,现在他是下关街道宁和社区的党员志愿者、大理市城市更新改造攻坚战指挥部的义务宣传员。

应加璋还是一名手机摄影“重度爱好者”。十年来,他用手机持续记录了大理城市建设的点点滴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大理·人物 | 应加璋的10年,大理的“140G”

手机里的幸福嬗变

应加璋的手机摄影之路在2012年9月开启,这一年他60岁,从大理旅游集团退休。此时,恰遇大理市旧城改造首批项目泰业国际广场建设的起步阶段,应加璋拿起手机,对准了工地。

“我住在大理市客运中心片区,也是回迁户之一,打开窗户就能见到工地。工程的体量很大,场面很壮观,起初拍摄是想打发无聊的时间,顺便留点资料。”应加璋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拍着拍着,应加璋着迷了。那些正被拆除的老房子、轰鸣的挖掘机、挥汗如雨的建筑工人似乎散发着难以言表的“魔力”,为了拍摄浇筑混凝土,他从凌晨两点守到天亮。为了能记录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应加璋和施工方商量后,获得进入工地拍摄许可。

应加璋

越拍对自己的要求越高,我就自学手机摄影窍门,不懂的就去手机销售店问。一个场景拍十多张,拍回来仔细研究,下次拍摄就知道哪个位置、哪个角度、什么时间能拍出好照片了。

2015年,片区回迁安置房交付使用;2017年,泰业国际广场开业,同年,沃尔玛进驻泰业国际广场。建成后的泰业国际广场不仅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而且还为广大商户提供了经营的舞台,成为集购物、娱乐、餐饮、居住为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这一切都被应加璋记录下来,并制作成87页的PPT《美丽的家园》,无偿提供给大理市城市更新改造攻坚战指挥部和建设单位,作为史料保存下来。

以上照片为《美丽的家园》截图

应加璋说:“拍摄过程是艰难的,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都要去。但过程也是幸福的,我看到了新房子像雨后春笋一样起来,看到了建设者的艰辛,也看到了大家的笑容。”

从建设者到见证者

退休后的应加璋是城市变化的见证者,在此之前的很多年里,他一直是建设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9年4月,上海知青应加璋到漾濞县东风公社插队落户,后来参加云南省林业运输建设。在中甸工作期间,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忍痛将不满三岁的女儿送回上海由母亲抚养。

应加璋1968年在上海读书时的照片

几十年里,应加璋先后在永平、祥云和大理等地工作。每到一个工作岗位,他艰苦奋斗、兢兢业业,直至退休。他说:“我有一个信念,这个信念是我从上海到云南的初心,就是尽自己的能力为大家做些有益的事。我是一名有着近40年党龄的党员,即便退休了,也应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继续发光发热。”

在拍摄泰业国际广场建设过程中,应加璋又萌发了一个念头:不能只看身边的变化,要全面记录大理的城市变化,义务宣传大理的城改工作。这个想法让他开启了人生的“下半篇”。

过去十年,是大理城建变革的重要时期。苗圃山片区、沙河埂片区、绿玉文化片区、泰兴农贸市场片区......这几年,应加璋的脚步遍布每个旧城改造的建设工地。

应加璋

每个工地的建设进度怎么样、下一步要干什么,我都了如指掌,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能拍出好照片我也一清二楚,因为这些工地我每周最少跑两次,就怕去少了漏掉镜头,建设速度太快了,一天一个样。

有人问应加璋,那么大年纪,天天往工地跑图什么?他坚定地回答:“这些照片现在看着可能没有多大用,但几年后或者几十年后一定能发挥价值。我拍照片是在记录历史,可以让大家看到以前大理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大理是什么样子的。”

每张照片都凝聚心血

应加璋不管去哪里,都要随身带两部手机,生怕因为手机没电耽误拍摄。对于每次拍摄,他都花费了大心思。

应加璋拍摄用的手机

应加璋

对新开工的工地,拍摄的前一天要先在周围走一遭,晚上思考全景、中景、特写要怎么拍,想好位置和角度。我希望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反映一个主题、体现一种精神。

这样的苛刻要求,也带来一个“后果”——照片太多,选择成了难事。“拍了多少照片,我也记不得了,手机内存满了,就导到电脑上。”应加璋说,“每张照片都凝聚了我的心血,选照片时舍不得删,最后狠下心删掉三分之二,现在只保留三分之一。”

这三分之一的照片有多少?140G!

记者粗略统计,如果每张照片大小按4M计算,这些年应加璋拍摄的照片总数已经超过10万张。

应加璋拍摄照片文件夹截图

应加璋的照片被编进《奋进的脚步》

应加璋不单拍城市的变化,还拍了大理的洱海保护、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新冠疫情防控......虽然照片珍贵,但他并不吝啬和别人分享。“我孙子在读中学,我把做好的PPT给他,他的同学通过这些照片了解了大理的变化。只要有需要,我无偿提供,这样能发挥这些照片的作用。”应加璋说。

年纪越来越大的应加璋没有放缓脚步,不管阴天下雨还是骄阳似火,都能见到他奔波于各个工地的身影。他说要继续坚持下去,“城市的每一点变化放在一起就是时代的变化,我要继续怀着感动、感激、感谢和感恩的心,记录好新时代、新风貌,让大家看到大理奋进的脚步。”

记者:张辉 钱娜

编辑:陈琳玲

值周:吴志 张辉

主编:李胜

总编:汤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