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跟随着张子枫略带重庆味的四川话,电影《我的姐姐》,在成都的市井中铺陈开来。

我们暂且抛却片中姐弟话题所引发的争议,看着在电影画面中穿行于成都的道路。

看张子枫饰演的姐姐安然,虔诚地拜过了大慈寺;

满面愁容的骑过鼓楼洞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能看见电视塔的一处楼顶独自哭泣。

电影海报中红瓦寺大院里的鸳鸯楼,一如往昔的展现着老旧红砖墙,红色的平推木框玻璃窗,窄小的楼梯过道,外挂的铁丝晾衣架,试图唤起人们记忆中同样杂乱纠葛的情感记忆。

这也是导演殷若昕选择成都取景的本意:“成都有浓厚的烟火气息,地势和构图没有猎奇感,让这个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样。”

成都最终成全了电影,市井感缠绕着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质朴又精明的城市氛围托举了整个故事。

但相较此前大火的《紧急公关》,《我的姐姐》似乎并没有成全成都——准确的是没有成全成都“新一线城市”的展现——成都在《我》里不过作为电影的背景工具,既没有让“成都女性地位较高”的客观现实服务影片,甚至在其中还有一些“常识硬伤”。

比如张子枫拿着一套至少两室一厅的新双楠学区房,恶狠狠的对中介说,“100万现金全款,其他你赚多少我不管。”

而在现实中,这个地段的学区房价值早已高涨,尽管纳入到电影里的时代场景里,依然是数倍于这个价的。

当然,电影也没有义务成全城市,一个关于剧情需要的房价“模糊设定”也无伤大雅。

然而在城市气质上的影像化表现上,《我的姐姐》依稀让人看到了10年前。

过往10年电影感:成都如水如梦

化用李诞的那句“be water,my friend”,成都如果能与其他城市对话,大概会淡淡的说一句:“be water,my city”。

近十年来,光影中的成都形象,以平淡见长。

如果说重庆从骨子里就带着火爆的戏剧性,那么成都的城市气质始终是不温不火,起码在电影中是这样。

在恬静的天空下诉说惆怅,成为了各类文艺片的温床。

2008年,贾樟柯镜头下的《二十四城记》,融化了一枚关于成都城东工业记忆的琥珀。

在电影开头,贾樟柯定下了诗意怀旧基调:“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

画面是彩色,情感却更趋近黑白。

冰冷色调的龙潭街道,废弃的厂房,锈迹斑斑的机器,覆盖着成都的变迁,城市中个体记忆的潮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个成都的时代故事,无关镜头走过了成都的实景,只因它是一个有代入的成都记忆。

曾经的红字招牌被一一拆落,人潮的脚步依旧匆忙,只是进出的大门从“成发集团”变成了“华润·二十四城”。

“成都,仅你消逝的一面,已经足以让我荣耀一生”,在赵涛、陈冲等人的讲述下,无论城市还是其中的个体,都成为时代的的一隅。纵使泪流满面,也消散在成都平原的雾气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9年,高圆圆与韩国演员郑雨盛的爱情文艺片《好雨时节》上映。

来成都出差的郑雨盛,在杜甫草堂重逢了曾经的同学高圆圆,开始了一段成都爱情故事。

绵绵的细雨,幽深的竹林,潮湿的窄巷,欲言又止的含蓄。

镜头下的成都有着市井的美感,香格里拉酒店旁的旧巷,放学时分的宽窄巷子,都是属于成都的宁静、闲适。

一段平淡的爱情,一座平淡的城市。

2010年《观音山》上映,有人说,在影院一看到熟悉的宁静天空就知道这是成都。

比如晨间雾气中的合江亭,是电影中关于成都少有的全景,尚未在沉睡中醒来的成都老城雾气笼罩,色调恬静。

与这样的画面相对应,是导演们对于成都同样的感受与认知。

当然,这倒也符合《观音山》故事的基调,一场关乎“生命栖息何处”的追寻。

洞察市井而独具文艺韵味的影像化风格,随着成都城市的“万象更新”,也在悄然变化。

电影感追随“成都故事”

如果只是需要成都的城市镜头,那这不能被称之为成都的“电影感”——拍一个“成都的故事”,还是单纯的“在成都拍故事”,两者间本质的区别,在于这个故事放在其他城市还能否成立。

比如《少年的你》里,只有在重庆,魏莱才能滚下那么高的台阶;只有那栋百转千回的筒子楼,才能安放陈念千疮百孔的内心。

比如《火锅英雄》的情节动机,只有跟重庆人直率冲动的性格相结合时,才显得说服力十足。

类似《铤而走险》《火锅英雄》《疯狂的石头》这样的天然需要张力的类型片、悬疑片,更适合充斥着“赛博朋克”电影感的重庆。而成都,拥有着市井和闲适的电影感融入了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活力,突破着以往,也实现焕新。

2015年,刘亦菲、黎明、刘烨主演的《夜孔雀》,成都的电影形象依然趋于市井与闲适, 在剧情表现中,城市面貌的变化开始借由镜头逐步展开。

导演对刘亦菲脚的镜头态度,明显要比他拍城市的态度认真。

2017年,《前任攻略3》票房大热,郑凯与韩庚两位主演在片中的活动轨迹,清晰的展现了成都在几年间的城市变化。

彼时的成都,轮廓越发庞大、利落和时尚,天府三街、环球中心、339space、西村等城市地标场景的出现,让人看见了在市井和闲适的“老成都”之外,成都开始拥有的比肩上海深圳的“城市气质”。

男主们的娱乐精神,竟“令人意外的”与镜头流转里的城市气质十分契合,尽管影片口碑褒贬不一,但不得不让人承认,这是个“成都故事”。

也是从这时开始,得益于城市发展,成都的影视化形象,有了以更加的国际化、时尚感的基调在荧幕呈现的基础。

去年大火的《紧急公关》,作为一部时装剧,就颇为罕见的将故事背景放在成都,在表现城市气质上巧妙的融合了市井与都市、快节奏与慢生活。

成都不缺平易近人的休闲化场景,茶馆、古巷、街头,能恰到好处地用来表现一个成都人的日常化生活。“这就是成都人平时生活的样子。”

另一方面,这也是部展现精英人群生活的时装剧,它需要让剧中有一股“金钱永不眠”的华尔街气息,不管是凭此来体现主角的价值追求,抑或借以营造出商场硝烟的氛围,它让成都的电影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本的局限:市井,温婉,恬静,闲适。

这就需要大量的甲级写字楼、高档酒店、时髦地标,恰好,以城南的城市界面为主轴,成都的都市繁华感展露无遗。

这个在成都拍的故事,一时让人无法直接分辨出,是否是个“成都故事”。这些,是时间带来的变化,成都的电影感正因城市越发国际化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多样——十年前,类似《前任攻略》《危机公关》的故事是绝不适合放在成都的。

- END -

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