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我是有点懵的,把控尺度就把控尺度,查问题就查问题,怎么连《小猪佩奇》《奥特曼》等这种经典动画片,不仅仅是众多育儿博主口中的育儿宝藏,还是经常出现在一些App平台的推荐榜单甚至榜首的动画片,也在把控范围内?

再来看看这次详细的调查动画列表,是根据“你小孩平时喜欢看哪部动画片”进行调查的,看看这结果,颇有一番“你没在榜都没资格说你有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说枪打出头鸟,自然这次也毫无悬念,这21部最受孩子欢迎的动画片,也就成了重点调查对象,只是接下来魔幻的一幕出现了,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21部动画片,1465个问题。

至于具体什么问题,直接贴出原文让大家细细品味。

位列第一的,是80.7%的家长表示市面上动画片的放映尺度需要进一步严格把控,因动画片内时常设计Bao力F罪元素,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迪迦奥特曼》。

作为一个几乎算是小时候唯一的动画片看着长大的女孩子,当我看到奥特曼被点名的时候就差直呼好家伙了。

“持械殴D、多人K吓、Z火爆炸”,要不是这新闻,说实话我都不知道奥特曼的剧情还能用这些词形容,果然不得不呼一声,有文化出口就是不一样,内行啊,要不然他们怎么能从这正义的剧情中看出这么多“不一样”的东西呢?

第二点,24.4%的家长表示孩子会经常模仿动画片里的人物、动作,44.1%的家长表示孩子有时会模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对于这个数据我是比较存疑的,因为“镜像神经元细胞”的存在,每个孩子都天生有着模仿他人言行的能力,这是一种不需要训练的先天能力,所以“模仿”的比例按理说应该是百分比。

但等我再仔细看下去,才发现家长或老师们更在意的模仿,是孩子模仿动画人物打斗的负面影响,所以不知道是否可以理解为,少部分家长就因为动画片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就可以否认动画片给孩子带来积极影响,合着坏影响都是动画片搞得,好影响都是应该的。

再说回动画片,在“模仿”这一负面影响中,被拎出来说的是《小猪佩奇》里人物做出打开飞机舱门,冲浪等危险行为。

除了绝,我也不知道该说啥了,我承认,开舱门不对,但是你非要说佩奇是“人物”,那我也就不能认同了,她明明是一只猪啊,她全家都是猪。

再者,因为我家娃正好在4岁,我觉得非常有权威去说一句,孩子可能年纪小,阅历少,但他们真的不是傻子呀,从他们3、4岁开始,他们就已经能大致分清什么是现实中可能的,什么是假的,佩奇是猪不是人,就是孩子跟我反复强调的,再者如果孩子实在分不清,家长稍微引导一下,他们也就立马清醒了。

比如开飞机舱门这种事,甚至都不需要飞机,你直接把孩子往一个稍微高点的地方让他跳下来试试,等孩子自己在高台上吓得头昏眼花尿裤子,他自然就知道跳飞机这种事可不是什么开玩笑的,所以重点是什么,你家长犯懒不去引导,非说谁给带坏的,这简直甩的一手好锅啊。

第三点,38.6%的家长表示动画片内容过于成人化,阴暗黑化元素需要警惕。

说到这,我就想起童话大王郑渊洁那句被老师开除的经典语录“早期的鸟儿有虫吃,早期的虫儿被鸟吃”,明明就是同一件事情,怎么就只允许你从你的角度说,不能从我的角度说呢。

比如原文中提到,部分动画片人物受到惊吓表现的镜头划分比较夸张,涉及阴暗、惊悚、悬疑,然后我去看了截取的片段,就说说其中截取的《芭比梦幻屋冒险旅程》的一个片段吧,3个小女孩去到一个类似山洞的地方,一个女孩跟另外2人分头了,结果一回头,那个女孩发出了惊叫声,于是另外两个急忙跑去看怎么回事,结果路都没看清,跟第一个女孩一样掉了下去,随后她们就被困在了黑呼呼的地底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后续是什么,我也没看过,但他们把这个片段截出来给安上阴暗什么的,我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这样的片段认为不适合给孩子看,我就不能赞同了,多好的教育片段了,就因为你们的正义给整没了。

不看路——摔倒——被困地下,虽然挺惊悚阴暗,但多好的教育时机啊,让孩子行事前多动脑多留心,让他们知道冲动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制造出更大的问题。

如果你非要说这样阴森的画面会让孩子做噩梦,那我也只能佩服你孩子是个勇士,因为我家孩子看到这类黑一点的画面,早就要么快进,要么跑来找我们给他注入勇气的力量了,单独看到做噩梦?也太小瞧娃娃们的求生本能了!

第四点,强制植入广告泛滥,但21部只发现142次我觉得也已经非常良心了。

尽管对于动画片中广告植入有所反感,尤其是一些玩具类节目“快叫爸爸妈妈C值来解锁/带宝贝去购买同款跟XX一起玩吧……”尤其头疼,但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创作需要回报,另一方面,孩子不可能永远活在真空中。

今天我能替他提前挡掉这些诱惑,但明日我又能如何在超市门口将他拉离“大甩卖”的圈套,孩子总归要成长,总归要明白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学会“被拒绝”,也是孩子人生路中,一趟不可或缺的课。

还好,在之后的问题分析中,文章提到一个我认为应该是本次分级制度最关键的点,那就是“什么情况会允许孩子看动画片”的数据,50.9%的家长勾选了自己有其他事情顾不过来孩子、课余闲暇的奖励,45.6%的家长会在孩子吵闹时,为分散其注意力而允许,因此总的说来,与其对动画片进行什么分级什么封禁,都不如家长的陪伴来的有效。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77.2%的家长在孩子看动画片方面会把决定权全权交给孩子,36.8%的家长基本不会留意动画片内人物语言和动作,只有43.9%的家长偶尔会留意,因此要说起分级制度的意义,总的来说最大程度上考虑的还是一些父母无法兼顾的孩子,尤其留守儿童家庭,能在整体上起到净化孩子周边习惯风气的作用,能让孩子们在更大范围程度上所处的环境安稳而不出乱子,但对于父母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引导的,这样的分级其实意义并不大。

最后,说说动画分级制度的概念,因为近八成家长的呼吁,社会也在探索建立动画分级制度的思考,希望针对动画作品的不同受众,按年龄段加以区分分级,并对不同级别的动画作品规定相应的播出范围、播出时段和收看受众的制度。

出发点,不可否认是好的,但具体实施,其实不难想象有很长一段路可走。

首先随着电子设备的兴起,播出时段这种电视专属名词几乎毫无意义,想看什么,网站或各种app随时都能找到,现在哪个孩子还有耐心围着电视机转。

再者,分级这种概念其实由来也不短了,不少app早就有了儿童模式、青少年模式等,但真正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根本没有想象中的称心如意,比如当我进入儿童模式时,能看的节目就只有一些非常低幼的佩奇、汪汪队,还有就是一些玩各种玩具的节目,而一些比较经典的纪录片、稍微大制作一点的比如《狮子王》等,都不在该频道。

从我自己处境和角度看来,其实总的来说分级制度对于大多数家长必定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对于一些尺度把控问题,我却并不十分苟同。

最后,贴上一个在某乎上看到的一个回答,觉得说得特别在理,截图跟所有家长一起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