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颖妈谈育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昨天晚上带娃去上英语课,在等她放学的间隙,身边一对母子的相处吸引了我的注意,准确说是被“叨扰”了。
一位妈妈正在加紧缝制一个手工包,旁边的小男孩莫约四五岁,一个人在玩积木,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男孩隔一会就问妈妈,“妹妹什么时候出来?”,妈妈说:“还有半个小时吧”。,其余时间男孩就一直自说自话,也不知嘀咕什么。
后面来了个熟人,妈妈开始跟那位宝妈聊天,这时这个男孩就开始表现不一样了。他先大声地打断了妈妈与那位阿姨的对话:“妈妈,妈妈,我今天在学校学会了两首歌。”
妈妈回头说了句:“好。”接着又聊天去了,男孩一看不开心了,立刻又说道:”妈妈,我唱给你听一下。”话一说完,就开始唱起来。
他的嗓门很亮,完全把妈妈跟其他人的聊天声掩盖住了。
妈妈让他别唱了,男孩还在继续唱。
妈妈不管他,继续刚才没聊完的话题,小男孩一看妈妈没理自己,就继续增加分贝,妈呀,相隔半米的我耳膜都快震破了。
所有的人都望向了这对母子。
妈妈怒不可遏,一通大吼,男孩终于闭嘴了……。

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这样的孩子:总是说个不停,这也罢了,关键还不让你说话,喜欢打断别人,只能听他一个人讲,或者没事去挑衅别人,喜欢打扰别人,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教育?

孩子总是“喋喋不休”,可能是5方面原因造成

孩子一直吧啦吧啦不停,是因为他想要在家庭中获得归属感,想要被关注、被认同。此外, 说明孩子本身有一些能力存在欠缺。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从5方面改善。

一、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每个人都需要归属感,孩子也一样。他们在家庭中有被关注、被支持、被需要的需求。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基础教育法认为:孩子有一些基本需求①归属感(对于班级、家庭);②对自己归属群体做出贡献(通过贡献找到存在感参与感)。

作为家长,要多找时间倾听孩子的想法,利用不太忙碌的时候多观察孩子,观察室为了更理解孩子的言行,方便日后更好地与孩子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孩子对你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表示理解、支持,你可以根据情况回应、确认、追问:“哦”,“真的吗”,“然后呢”。让他感觉你对他说的话很感兴趣,增强彼此的信任感。

腾出专门的时间陪伴孩子,一起做孩子喜欢的活动。比如投篮、涂色、躲猫猫;放手让他做游戏的主角,由他制定规则,培养孩子的领导力。

还可以利用家庭聚会、每周交流日这一形式, 就某些问题一起商量解决方案,比如家务分配、地面清洁保持问题等。这样的氛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有一种归属感,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同时,给出意见并遵守也相当于为家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孩子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他的不恰当行为就失去了继续的理由

二、学会根据身处环境调整自己

婴幼儿阶段的孩子会有一种全能自恋感,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是围着自己转的。2岁后 ,当孩子慢慢有了自我意识,作为家长,就不要一味迁就孩子,而是要赏罚分明,宽严并济,帮助孩子建立行为规范和边界感

当他吵闹时,提醒孩子意识到其他人的存在,“哎,你旁边还有其他人呢”。

培养他的观察能力,”你看,爸爸在看书呢”;

帮助她学会换位思考,“假如你在睡觉,有人在你卧室旁唱歌你会怎么想?”;

通过体能运动、动感游戏(边唱边跳、躲避球)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三、学会自我调节

有些孩子精力旺盛,折腾一天也不见半点累。但成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一大早要做早点要赶着上班,回家还要陪娃、做家务,有时还要加班加点。告诉孩子如何在需要的时候适可而止,帮助他学会从运动状态过渡到平静状态

“你的精力很旺盛,但现在是午睡时间,你这样吵闹会打扰到邻居。”“你还要多久来饭桌吃饭呢?吃完饭我们就要去拜访李叔叔来,如果你想去,那就5分钟内穿好鞋子吧。”

四、学会控制焦虑

神经科学认为:人是复杂又相互联系的存在,这种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适应孩子的能力越强,孩子就越容易进行自我调节来适应他人。

孩子看见你跟别人聊天没人理他,心里本能想要制造点噪音引人注意。你可以告诉他:”我们现在在聊着重要的事呢,十分钟后,我们再聊好吗?”“现在你可以自己跟自己玩一会吗?”当然,对于这种时间承诺,父母做出了就一定要遵守。

除了父母来安慰孩子的焦虑情绪,也可以让他学会自己安慰自己,比如借助喜欢的毛绒玩具、音乐、深呼吸等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学会耐心等待

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实验者让数十名儿童独自待在一个房间里,并给了他们一颗糖果。孩子们被告知实验者会离开一会儿,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可以选择吃掉或不吃这颗糖果,如果他们能等到实验者回来再吃,将得到一块额外的糖果作为奖励,另外孩子们手上还有一个铃铛,如果按响铃铛,实验者将马上回来。

实验的结果很有趣,不少孩子们禁不住诱惑,在三分钟之内就吃完了糖果,有的甚至在实验开始还没过半分钟就按响了铃铛。最终,只有1/3的孩子等待了15分钟,从实验者手上赢下了另一颗糖果。

这个实验后来被称为“糖果实验”,实验团队经历近30年的观察发现,那些曾在童年抗拒糖果诱惑的人,也就是能延迟满足的孩子,成人后仍然更为专注、智能上更成熟、精神更集中。

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满意,我们要让孩子学习耐性、学会等待,告诉他一个道理:等待的结果总是值得的。

当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等他人说完,轮流表达。如果你不想听,可以等妈妈十分钟,在这段时间,你可以在旁边安静地玩,也可以到游乐区去玩。

如果你的孩子也是一个小话痨,并且喜欢打断别人,喜欢在公众场合制造噪音,这些方法可以试试。如果想了解更多“正面”管教的方法,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由中信出版社出品的好书《正面管教:图解版 0-12岁孩子常见的35种情绪失控解决办法》。

上文讲到的这些方法在这本书中都有提及,并且作者还针对5种具体场景进行了精细划分:“他经常唱反调”“他挑衅、顶嘴、无礼”“他制造噪音”“他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你经常重复同样的话”“他吵醒全家人”“他总是去烦其他人”。针对孩子的每一种状况,通过漫画图解的方式给予了具体建议。

此外,本书还包括另外5个章节内容,分别是:

他不愿意
他无法自控
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他不会与人交往
10种图解让你改善教育方法

同样是针对不同场景或状况给予了有效性建议。

这本书以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简▪尼尔森开创的正面管教理念以方法依托,借鉴神经科学与情商的研究成果,对于孩子常见的35种失控行为问题图文并茂,一目了然,漫画形式,诙谐易懂,寓教于乐,帮助焦虑和困惑父母找到正面管教孩子的良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小节都包含错误示范找到问题原因分析解决办法和思路等部分。对于急需改善亲子关系和解决孩子成长问题的家长来说,极具指导性和实操性

家长可以从头开始一节一节看,也可以就孩子出现的问题找对应章节针对性地看。

此外,此书还贴心地推出了姊妹篇《正面管教:图解版 13-18岁孩子常见的27种叛逆行为解析》,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教育?如何维持亲密的亲子关系?排版设计更人性化,既有为父母准备的章节,也有为孩子准备的章节,家长可以学习,孩子也可以翻阅,双向角度帮助双方互相理解,更好地交流。

针对青春期孩子的27种典型性问题进行指导分析,提出了18种非正面教育方式和解决办法,解决初高中生父母的心头烦恼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边玉芳认为:

“这套书犹如一面双面镜,真实映照出家长和孩子个子注意不到的行为。既有家长面对自家‘熊孩子’的气急败坏、狼狈、焦虑和沮丧,也展现了孩子无力、顶嘴、吵闹、行为不受控制等表象背后的心理和行为分析。
作者用非常有趣的漫画方式,刻画了负面管教家长和正面管教家长不同的教育结果。同时,有别于中国‘三岁看老’这一流传已久的教育观点,作者提出了无论孩子年龄多大,无论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通过正面管教,我们都可以从当下开始,让沮丧的家庭重新看到光明与方向。”

我是颖妈,一孩妈,家庭教育指导师,儿童心理研究爱好者,育儿达人,多平台应邀优质创作者,专注育儿领域和儿童心理知识研究,喜文字,乐分享,我手写我心,欢迎关注、转发、收藏、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