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徽阜阳一位母亲,与儿子在路边发生了矛盾,当众跪在了地上,给儿子磕头,她情绪激动,痛哭流涕,用手拍打着胸脯,儿子则背着书包木然地站在母亲面前,无动于衷。

这位母亲卑微的样子,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父母越卑微,越难教育好孩子,家庭越不幸。

家长越卑微,孩子越难管教

在幼儿园门口,我曾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不想去幼儿园,哭闹不止,奶奶猫着腰,好声地劝孙女,“咱们再去一天行不行?今天奶奶要去医院照顾爷爷,没时间照顾你,就一天好不好?”

女孩把头别到一边,大声地吼道:“不行,就不行!”奶奶更着急了,开始给孩子各种承诺,“你上幼儿园,放学回来奶奶给你买好吃的糖葫芦,给你买洋娃娃”……

女孩将她的霸道、不讲理表现得淋淋尽致,孩子有这样的表现与她的家长卑微的教育方式有关。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今天播下的“霸道”种子,早晚有一天会让父母不堪重负。

我堂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十五六岁的时候,每次吃饭都要父母从房间里把他请出来,有时因痴迷游戏,连饭都没时间吃,父母会把饭菜端进房间里,大家说伯父伯母做得太过了,伯母就是为难地说,孩子正长身体,不吃饭怎么行,我怕饿着他。

现在堂弟都已经快30岁了,结婚生子,当爸爸了,眼中依然没有父母,当年伯父伯母为了给他买房,借了不少外债,就想着多付一些首付,让儿子少还一些贷款,用了五六年时间,伯父伯母省吃俭用,终于把欠下的钱还清了。

前不久,堂弟嫌自己的车太旧了,卖掉了。伯父考虑堂弟去北京上班,没有个代步车实在不方便,和堂弟说给他买一辆十多万元的车先用着,堂弟一口回绝,嫌车子不好,非要买好车,把伯父伯母愁坏了,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伯父伯母对堂弟掏心掏肺的好,可堂弟似乎连正眼都没看过父母,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会把父母的微信拉黑,一年到头很少回老家看望父母,常年住在县城里。

孩子无法无天是因为父母长期卑微、骄纵酿下的恶果,在孩子眼中,父母如草芥如尘埃,只有自己是高贵的,他们哪里会看得起父母,尊重父母呢?父母只配得上无条件地对他好,顺从他。

分清关爱与管教的界限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杜布森曾说过﹕“如果父母能够平衡‘关爱’和‘管教’这两个因素,孩子的发展将会最健全。”

卑微的父母多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关爱”与“管教”的关系,关爱是指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但不等于不管教,管教是指要树父母的权威,父母要有原则和底线。值得一提的是,权威并不是说要让孩子怕父母,而是让孩子知道尊重父母,让父母的发声有分量。

一次,一位家长在群里@老师,让老师帮忙教育教育孩子,因为家长说话,孩子听不进去,老师说的话,孩子才肯接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老师做事有原则和底线,有规则,孩子知道破坏规则的后果,即便被老师惩罚,孩子依然敬重老师。

父母管教孩子越早开始越好,不要等到孩子十来岁,到了上中学的年纪,才来给孩子树立规矩,此时孩子的自我意识非常强,他很难接受父母的意见和教育,往往会和父母对着干,搞得家里鸡犬不宁。

给孩子树立规矩,不是和孩子商量着来的,有些事情没有妥协的余地。回过头来,我们来看看上文提到的不上幼儿园哭闹的女孩,孩子的奶奶一直在用乞求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好不好”“行不行”,这会让孩子觉得这件事不一定要这么做,他就会坚持自己的做法,决不妥协,被动的就是家长。

正确的做法是,用坚定的语气对孩子说,“奶奶要去医院照顾爷爷,你必须上幼儿园。”就会传达出一种不容商量、必须这样做的信号,孩子一下子就明白这是底线,是不能突破的。慢慢地,孩子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就知道哪些是原则和底线了,自然也就懂得哪些规矩是必须遵守的。

规矩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一切就在细节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