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一群人的类名词,是指处于一个国家某个权利阶层,并且以思想,精神,著作等职业为主,用自己的知识与责任,热心参与公益公共事业中去的一类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喜欢拿沙砾与钻石对比,以为同样是石头就可以拥有等同的价值。就像最近几年一些“公知”盲目自比鲁迅先生。与此同时,人们开始了一场“谁更胜一筹”的“攀比”大战。

有人说目前中国“公知”俨然已经变质,已经慢慢被“精蝇专家叫兽的人”“舔美欧的洋鬼子”“无政府主义自由派”“华奸”这些臭名昭著的名词所替代。也有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过于激进,讽刺意思极强,甚至是对那个年代充满了失望。

仔细想想到底哪一方能胜出呢? 其实无从比较,只要是存在即有意义

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现代——国内外政治环境不同

100年前的中国,是一个已经“癌症晚期”的重症患者,是面临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生生逢的年代很乱,内忧外患,面临着: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朝的终结,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的盜权复辟,军阀的混战.....总之是一个国民正在觉醒的时代。

而100年后的现在,我们已经丢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飞速的发展使得祖国已经成为一个泱泱大国,这时候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了。

不可否认社会政治的不同也会影响人的思想。简单来说,先生就相当于中国人精神上的医生,想让一个病恹恹的人相信自己有病是容易的,想让一个看上去身体强壮的人相信自己有病无疑是困难的。先生就是想要将混乱不堪的社会和神志不清的人民“骂”醒。

鲁迅

当然先生是那个年代的公知,就是代表着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先生是一个“爱骂”的人,现在的公知也是,但是先生的“骂”让人深思,内涵不同立场不同,鲁迅先生“骂”的是卖国求荣的汉奸,“骂”的是吃里扒外的文人,先生的文字字字珠玑,句句伶俐,但他的目的是为了救回中国。

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鲁迅先生生活在我们的年代,那么现在的中国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容不下鲁迅先生;

二、不需要先生。

这也恰恰说明了现在的“公知”为何是招黑体质了,当然空穴不来风,即使是政治环境的不同也不可能完全影响公知的发展,那到底患有什么呢?

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现代——百姓生活的际遇不同

没有自己经历过风雨,又怎么能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呢,当然先生的年代我们没有亲身经历,我对当时的社会的认识也是从先生的书中所了解到的。

从《阿Q正传》中看到了生活在底层的人民是如何被欺负的,看到了一个没有主见,随波逐流,别人姓赵他也要姓赵的小人物写照。

从《孔乙己》中看到了一个旧社会的落魄读书人,是“站着喝酒唯一穿长衫的人”他穷困潦倒,却迂腐可笑,干啥啥不行。“窃书不为偷”,口中念念不忘的学问,居然是“茴香豆闹得茴字居然有四种写法”最终因为偷书,被打断了腿,消失了。

从《祥林嫂》看到了一个受尽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一生坎坷,受尽了屈辱,鄙视最后只能在“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此刻,我很庆幸,生养我的土地,培育我的国家是安宁的。疫情的爆发,让“方方日记”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我也怀着好奇的心态去看了这本日记。

《祥林嫂》

可能是当时的情况让人的思想心情会变得沉重甚至抑郁,尤其是一个年纪较大的人,忽然从群居生活变成只能隔离在家,更加容易让人在黑暗的地方让悲观、消极生长......所以,方方的日记会让人觉得不切实际。

日记中,方方不断地发问,自己也是站在忧国忧民、热爱武汉的角度上进行批判,我们不清楚面对这场疫情,方方有没有捐赠衣物、或者一些其他的真正的方式可以帮助受苦受难的国人,尽一些绵薄之力。

同样的是,我们不曾经历就不要轻易言论对错,网络社交媒体更是将方方日记推向了舆论的制高点,大家在平台上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慢慢的坏闹得变得更坏,好的也变得有点坏了。且不论是否方方给公知圈抹黑,也不提方方日记的出发点。

心平气和地说,方方的对错其实是我们自己的理解与认为,就像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人喜欢,也有人觉得难堪。有人生逢乱世,有人优哉游哉,有人一生坎坷,也有人一马平川......

鲁迅

近现代——人民文化水平不同

我猜想大家对于公知的认识,大概都是从一些“黑公知”所知道的吧,其实我也是,现在的我们文化水平已经提高了,就是小学生也懂得一些网络流行词汇,什么凡尔赛呀,什么集美,可以说是网络想要我们知道什么,我们就能被动的知道什么。

于是公知的黑化只是一个过程了。

因为他们和先生确实无法相比,也有人会说:现在的公知自比鲁迅先生,是对先生最大的侮辱。也有人会说先生的小说太暗黑了,是啊!黑暗难道不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么?不知道先生写的这些小说当时社会的百姓看到会是怎样。

依然现在的人们还是会有不理解先生的,觉得鲁迅先生的小说满是批判与嘲讽,认为鲁迅先生是过于悲观了,因为他对“阿Q“孔乙己”“祥林嫂”这些个人物的刻画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便堂而皇之地认为先生对当时社会的老百姓是绝望的,却看不到先生的无奈与怜悯。

不得不说,这样认为的人,语文可能学的不太好。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我们的理解,所以对那个时候的先生只有敬佩,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所以我们会赞同他的想法,理解他的行为。然而现在的公知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孔乙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现代——个人品质不同

外在的环境因素会让我们对于公知有不同的理解,当然公知和公知最本质的区别还是品质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是“利己主义者”越伟大的文学家往往越左,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一句话: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的英雄专门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真正伟大的作家,更同情底层的不幸者,越痛恨世道的不公,社会的沦丧,托尔斯泰是,列宁是,雨果是,鲁迅先生更如是。

而现在的公知们,没有几个真正的去为底层人民发声,当然不能排除现在的社会状况确实不同于往日,但也无可否认现在的公知还是缺乏一些必备的道德品质与为人民奉献的精神。

全球疫情还在继续蔓延,同时人民日报也报导了河山硕的死,特殊就在于他到死都在忠心耿耿地给美国洗地。

他对美国的爱绝对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天地可鉴的,直到他出现症状,再到确诊都是在极力地表明美国的“医疗”有多么的好,多么的坚信美国的医疗体系。

美国

却不知美国的“医疗”精髓所在就是:只要不把人当人,一切都不是问题,甚至他临死也不知道美国的医生一早就放弃了他,也不知是可悲还是可笑。

不能说河山硕就是一点也不爱祖国的,也不能说河山硕是情有可原的,实实在在的他确实是站在了我们的对立面。

像鲁迅先生这样伟大的公知,这些人大都抱着“安邦定国,大济苍生”的思想。是愿意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公知。如今的公知,让越来越多的人都记住了,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的“伟大”,而是他们的哗众取宠。

今时不同往日,知识教育让我们懂得明辨是非,加之快捷广泛的信息渠道,让公知几乎成为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那些蛊惑人心、崇洋媚外、造谣传谣的公知成为大众眼中的“小丑”。当然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将臭名昭著的“公知”在踩上一脚。

也不是拿现如今的公知与鲁迅这类公知对比,而是希望“公知”这个词不会像“小姐”一样趋势化,让公知这类人可以向好的方向成长下去。

鲁迅

无论怎么评价和讨论,没有结果的事情总还是不少的,对于前人的思想与品质无论处于那个时代都值得我们深思。公知的污名化,是最大的舆论环境变化的结果,100年前需要的东西现在不需要了。

而现代的公知却不太明白这个道理,死抓抱着过去不放,毕竟10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自在需要那些伟大的言论了,而是普通的常识,不是宏大的信仰,而是最基本的良知,最简单的品质。

现在的公知无疑应该是常识和良知的守护神、布道者。

而公知和先生隔着一个中国的距离,也不仅仅是一个中国......

向公知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