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行业,真正的专家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能够把复杂的事物说得简单易懂。刘伯承作为一个军事行业的专家,就有着这样的特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战争中复杂多变的战术,刘伯承就说得很通俗,使得军事小白都能明白。刘伯承认为世界上的所有战术,万变不离三种:

  1. 一种是牛的战术,用角顶;
  2. 一种是马的战术,用脚踢;
  3. 一种是狼的战术,出其不意。

三种战术中最差的是牛的战术,即所谓“顶牛”,这种战术是糟糕的消耗战;马的战术比牛要高明一些,也只是乘着对手没有醒悟时吓唬一下而已;最高明的是狼的战术,因为它总是能出其不意达成最大效果。

什么是狼的出其不意战术呢,刘伯承又有一个简单的阐述:

成都郊区通往市内有一条陡坡,常常有推着车进市内卖货的小贩从坡上过。一只狼盯上了小贩,它如何能很轻松地吃到小贩身上的肉,又不会伤及自身呢?

这只狼悄悄隐藏在陡坡旁边,等到小贩推着车慢慢地爬到半坡时,狼突然窜上去咬下小贩屁股上的一块肉。小贩的双手都在推车上,从被狼袭击前到被袭击后,他始终不敢放手,因为一松手,在陡坡上沉重的车就随时会压下来,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屁股上的肉被狼吃掉,毫无还手之力。

这就是狼的出其不意战术,这个战术有三个重点:

  1. 一是出其不意
  2. 二是这个时机正是对手最弱的时机;
  3. 三是凶猛快速地咬下一块肉。

再引申开来,如果没有找到敌人最弱的时机怎么办?那就机动灵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敌人露出弱点。

这个战术,被刘伯承用在了抗战后对国民党军嫡系中央军的第一战。

一、4万人为什么会面临30万人的两面夹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6年6月,标志着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中原军区李先念部开始突围,这是6万军队在30万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下的突围,是影响国共双方的战略行动。

为了歼灭李先念部,蒋介石动员了程潜的武汉行辕和刘峙郑州绥靖区两大军区的国民党军力,这两个军区的国民党大军对李先念部的追堵,使得国统区河南东部到徐州的陇海线守备薄弱。

为了减轻李先念部突围的压力,减少李先念中原军区的损失,同时,还为了策应陈毅和粟裕的华东野战军作战,刘伯承和邓小平担负起了围魏救赵的责任。

刘邓大军为了策应李先念部的突围,率领晋冀鲁豫军区八路军南下,突击到了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身后的陇海线,他们向陇海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发起了全线攻击,迫使蒋介石从追堵李先念部的30万大军中,抽调整编第3师,整编第41师,整编第47师等3个师的国民党军回援,又从徐州方向调集第5军,整编11师,整编88师向西开进,以两个集团从东西方向对刘邓的晋冀鲁豫八路军进行两面夹击。

这样,缓解了李先念中原军区野战军和陈毅粟裕华东野战军的压力,可是仅4个纵队的刘邓八路军却面临国民党大军的东西两面夹击。

为了打破国民党军的两面夹击,刘邓除留下杨勇7纵一部在陇海铁路以南的河南境内牵制敌人,主力往北进入陇海铁路以北的鲁西南解放区待机。

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仅4个纵队4万余人。国民党军以郑州和徐州两方面的国民党军14个整编师32个旅共计30万兵力,对鲁西南发起了猛烈进攻,意在一举歼灭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

李先念中原军区6万余人在国民党军30万人追堵下遭受了极大损失,而此时,刘邓部只有区区4万人,在国民党军30万人的两面夹击下,形势岌岌可危,他们当如何应对?

刘伯承用到了他狼的战术。

二、4万对30万是否有胜利的可能?

面对自己4万人对国民党军30万人的不利形势,刘伯承却从战略上看到了战胜这30万国民党军的可能。

国民党军虽然有32个旅共30万人的庞大部队,可是分属两个不同的集团,协调性就差了很多,也就给了八路军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围歼的机会。本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刘伯承以他独具一格的慧眼,判断和寻找着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机会。

刘伯承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这使得他养成了西方军事学中对数字敏感的素养,此时,他用上了量化分析:

国民党军虽然有32个旅30万人,可是他们需要分兵把守各个城镇,真正可以用于对八路军野战的部队最多15个旅10万人,而这10万人又分为6路,每一路只有1到2个师,刘邓以4个纵队对其中任何一路国民党军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一旦歼灭其一路,就可以打破敌军的两面夹击。

因此,4万对30万是有胜利可能的。

三、刘邓是否有条件达成对每一路敌军的分割围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民党军有两个主、客观的弱点,使得他们有被八路军分割围歼的条件。

  1. 客观上,6路敌军分属郑州刘峙和徐州薛岳两个指挥系统,使得各路的协调肯定会出现漏洞;
  2. 主观上,嫡系和杂牌军存在矛盾,也使得各路敌军不可能有很强的协调性。

有了以上两点,刘邓就有条件对敌进行分割围歼,既然有条件对敌进行分割围歼,那么应该具体围歼哪一路呢?

东边,从徐州过来的敌军很强,分别是五大主力之一,全美械的邱清泉第5军,还有全美械的胡琏整编第11师和方先觉整编第88师。邱清泉、胡琏和方先觉三人都是鼎鼎大名的抗战名将。

西边,从郑州过来的敌军整体较弱,分别是整编第3师,整编第41师,整编第47师,这3个师都是从围堵李先念部的大别山战场撤回的,已经较为疲惫,又没有时间休整和补充,其中第41师还要守卫各个城镇,因此不可能深入到鲁西南。能够对刘邓发起进攻作战的,只有整编第3师和整编第47师。

刘邓八路军刚从晋冀鲁豫根据地南下,人数不多,武器装备也不先进,缺乏和国民党王牌军作战的经验,本着首战必胜的原则,只能避强击弱,因此,他们将作战对象瞄准了从西边过来的整编第3师和整编第47师,只要歼灭其中一个师或者两个师的大部兵力,就可以打破国民党军的攻势。

可是,整编第3师和整编第47师的运动颇有章法,两师采取齐头并进的策略,互相策应,使得刘邓无法达成对两师进行分割围歼。

既然没有条件歼敌,就需要刘邓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歼敌条件。

整编第3师和整编第47师是有着巨大区别的两支军队。

整编第3师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源自北伐时蒋介石嫡系第1军的第20师。师长赵锡田更是战功赫赫,在1938年时就是整3师师长,他带着整3师不仅参加了两次大胜日军的长沙会战,更参加了名将方先觉率领的震惊中外的衡阳保卫战。

在45天残酷的衡阳保卫战中,赵锡田第3师所在的第10军击毙了日军第68师团师团长佐久间为人。战后,赵锡田担任了第10军军长。

抗战胜利后,赵锡田的第10军整编为整编第3师,这个师虽是半美械装备,但是战斗力极强。如果非要拿一个参照进行比较,可以拿它和与刘邓交过手的胡琏整编第11师进行对比。

胡琏的整编第11师是全美械装备。胡琏本人在著名的宜昌石牌大战中大破日军,挫败了日军西进四川的企图,而在后来的金门作战中,更是给了我军以挥之不去的沉痛记忆。

可是,全美械装备的胡琏第11师和赵锡田整3师相比,除了炮火占优,其步兵突击能力却弱很多。这是与两支军队都交过手的刘邓最客观的评价。

整3师战斗力虽然强大,可是此时整3师的状态却不好,因为它已经追堵中原军区李先念部一个月,人员,弹药都受到了很大损失,又不经休整就突然东调鲁西南,人马疲惫不堪。

至于与整3师并进的整编第47师,属于孙震川军序列,士气和装备都无法和整3师相提并论。

因此,刘邓决定将整编第3师作为打击的目标。

整编第3师和整编第47师虽然是齐头并进,可是并非无懈可击,因为两军之间还是有15至20里的间隙,虽然间歇不大,却是刘邓可以利用并加以创造的机会。

刘邓将陈锡联3纵,王近山6纵和杨勇7纵集结到定陶(今菏泽定陶)西南,将陈再道2纵集结到东明(今菏泽东明)东南,准备集中全部晋冀鲁豫八路军主力歼灭整3师。

要创造围歼整3师的条件,就要扩大整3师和第47师之间的间隙。

刘邓以6纵的2个团作为诱饵,要这2个团以只许败不许胜的架势,将整3师引诱进刘邓预定的歼敌战场,即定陶城以西,韩集,安集以东,又以3纵1个团结合地方部队1个团阻击整编第47师。

如此一来,整编第3师和整编第47师之间的间隙被刘邓人为地扩大了。

刘邓正得手之际,偏偏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又来了个锦上添花,他突然下令整编第3师向北进攻菏泽,整编第47师向南进攻定陶。结果天随刘邓所愿,整编第3师和整编第47师居然主动分开了。

刘邓费尽心思要做的事情,被刘峙来了个举手之劳。

刘峙被称为“福将”。但凡被评价为“福将”的人,都是本事不大,仕途却一帆风顺的人。

而对自己的无能,刘峙是不会承认的,他在回忆录中对整3师的这段是这样写的:

第三师亦由潼关运输赶到,加入战斗,可谓不失时机,这次险总算我冒成功了,不料九月六日,我军攻至鲁西砖庙等附近的时候,因第三师战线比友军过于突出,致为刘伯诚所乘。

虽然没有明说,可是字里行间之间还是可以看出,刘峙认为整3师的问题主要是整3师扶不起,他本人是很厉害的。

整3师和第47师的分开,意味着整3师开始主动投入刘伯承的狼口。

四、狼的战术如何运用到对整3师的作战?

刘邓对整3师的歼灭战,就是典型的狼的战术。整3师就是刘伯承的比喻中推车上坡的小贩,晋冀鲁豫4个纵队的八路军就是狼。

1、要歼灭整3师,首先要让这个师“上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邓在引诱整3师向预设战场进入时,不断放弃一些城镇,主力不停地往北撤,同时,以6纵2个团迟滞引诱。

整3师长驱直入,气焰十分嚣张,一路就进到了刘邓为它安排好的预设地区——大、小杨湖。整3师的1万余人马,就驻扎在以大、小杨湖为中心方圆不到3公里的地域。

大,小杨湖,正是刘邓为整3师这个推车小贩准备的“上坡”地。之所以成为“上坡”地,因为这里的地形不仅适合打歼灭战,而且群众基础非常好,可以保证敌军在这里成为孤立之敌。

整3师“上坡”了,狼就该出动了。

2、狼的战术,不仅仅是出其不意

1946年9月3日晚23时30分,刘邓下达了全面歼灭整3师的命令。

刘邓向整3师的进攻分左,右两个集团。

右集团由陈再道2纵和王近山6纵5个旅组成,由分两路向整3师进攻,主力由北向南进攻,一部偏师由西向东进攻;左集团由陈锡联3纵和杨勇7纵4个旅组成,先锲入整3师和整47师之间,切断两师之间的联系,而后再分两路,主力由南向北进攻整3师,一部阻击整47师对整3师的增援。

刘邓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是集中左、右两个集团的兵力先歼灭整3师的第20旅,可是,战役发起后刘邓才发现敌20旅的抵抗非常顽强,加之有飞机坦克配合,刘邓部与之激战了2日,仅仅歼灭其3个营。

刘伯承见这样打下去对自己不利,在9月5日下午召集4个纵队旅以上干部开会,刘伯承告诉他们:

狼在找准敌人的弱点和捕捉住最佳战机后,下口会既猛又狠,现在也到了我们出猛招,下狠手的时候了,……,我们要集中优势兵力,不惜一切代价,首先把大杨湖打下来。

刘伯承之所以要首先拿下大杨湖,因为这里驻守的是整3师的主力第20旅的第59团,这是整3师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团,而且这个团处于整3师防线的中心,也正挡在整3师的师部前面,只要歼灭59团,就可以直接端掉整3师师部,而端掉了师部,整3师也就逃不出覆灭的命运。

刘邓立刻对兵力进行了调整:

以6纵3个旅进攻敌59团,3纵和7纵的主力则进攻敌20旅的另1个团;以2纵1个旅包围整3师的另1个旅——整3旅,使之无法支援整20旅;2纵另1个旅迂回敌后,切断整3师的运输线。

6纵打敌59团是整个战役的关键,为此刘伯承亲临6纵,他对6纵司令员王近山和政委杜义德说:

我把全野战军的火炮和弹药都调给你们,一定把顽强的敌人消灭,如不打好这一仗,也用不着这些玩意儿,我们就得返回太行山了。

王近山是来自红四方面军的战将。红四方面军的作战特点就是勇敢顽强,每战干部必冲锋在前,而以王近山尤甚,为此他得了个“王疯子”的绰号。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其经历和性格就颇有点像王近山。

此时刘伯承的一番话,给了王近山很大的动力,也给了他不小的压力,他在5日夜晚23时30分亲自指挥炮兵集中攻击,将大杨湖第59团阵地打开一个缺口,八路军2个团的兵力随即突击而进。

6日凌晨,王近山指挥6纵全歼敌59团,3纵和7纵也歼灭了敌20旅的另一个团,整20旅宣告覆灭。

整20旅覆灭后,赵锡田的师部就敞开在6纵面前。赵锡田急忙带着师部随着整3旅残余向南突围,企图向定陶的整47师靠拢,可是,脱离了工事后的整3师立刻陷入了八路军的运动战中。

最后,在刘邓八路军的全线出击下,整3师全军覆灭,师长赵锡田以下7000余人被俘。

在整3师被围的时间里,刘峙除了命令整47师向整3师靠拢以外,又急调川军孙震麾下整编41师和西北军刘汝明麾下整编55和整编68师从正南,东南和西北方向进行增援。由于这4个师都是地方军,因此增援并不积极,整3师覆灭后,4个师迅速后撤,没想到还是被刘邓咬住了尾巴,在9月7日又被歼灭了2个旅。

至此,郑州方面向刘邓进犯的敌军终于被打退,徐州方向的国民党军也被阻止在城武县附近,战役结束。此役刘邓部歼敌17000余人,俘获12000余人。

这就是著名的定陶大捷。

五、大胜之后,邓小平开不握手会,批评了谁?又表扬了谁?

定陶战役于8日结束,2天后的10日正好是中秋节。这天上午,刘邓召集4个纵队的首长们到野战军司令部开会。

会前,4个纵队的司令员,包括2纵陈再道,3纵陈锡联、6纵王近山和7纵队司令员杨勇等都很高兴,定陶战役大胜,今天又是中秋节,这次开会自然是犒劳大家的庆功会。

可是等到刘伯承、邓小平、副政委张际春、参谋长李达等首长进入会场后,大家发现刘邓首长脸上并没有喜悦之情。按照惯例,4个纵队司令员纷纷起身要和刘邓握手,谁知被铁青着脸的邓小平制止:“这次开的是‘不握手会议’。

各位纵队首长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邓小平不拖泥带水,开门见山说:

今天让大家来,不是庆祝胜利,更不是欢度节日,而是开一个‘不握手会议’。我们要都想想,从邯郸出发以来,我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群众纪律怎么样?军民、官兵的团结搞得好不好?部队的指挥和战斗作风还存在哪些问题?希望大家就此发言吧。

邓小平之所以有如此说话,因为前一天他和刘伯承两人悄悄到部队基层转了转,发现部队虽然打了胜仗,却滋生出很多问题,一些指战员骄傲自满,常常出现违反纪律的事情,战斗斗志比起在太行山时差了很多,而且官兵之间的团结,各部队和地方老百姓之间的关系也都出现了不融洽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认为必须整顿纪律,增强大家的士气,因此在会议上对一些不正常现象提出了批评,给大家敲了警钟。

但是邓小平的批评并没有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他表扬了6纵王近山部,认为6纵在关键的大杨湖一战立了头功,而重点批评了7纵。

邓小平的严厉是出了名的,但是他又是非常能做思想工作的政委,他的批评并不是突然袭击,而是事先专门去了7纵对团以上干部开会,在会上先表扬了7纵在定陶战役中的英勇奋战和战功,之后又不留情地批评了他们在纪律上发生的违反群众纪律的事。

此时的野战军高层会议,7纵首长们都有心理准备,因此对邓政委再次提出的批评,作为司令员的杨勇非常容易接受,他并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非常痛快的第一个发言:

7纵军民、军政关系不好,仗也打得不好,所有这些,我全都负责,我回去好好进行整顿,提高斗志。

杨勇刚发言完毕,3纵司令员陈锡联也进行了自我检讨:

3纵所发生的问题,全都由我来负责。

陈锡联一说完,邓小平马上宣布:

会议就开到这里,现在散会。

六、事件评论

解放战争初期,八路军新四军的实力比起国民党军来其实存在不小的差距,抛开宏观的人力物力不说,单从训练,装备以及野战军人数上说,八路军新四军都居于下风。

可是,为什么八路军和新四军最终可以取得胜利呢?八路军和新四军比国民党军有很多可以谈的优势,可是有两点优势,是特别重要而国民党军始终没有做到的。

第一:国共两党军队发展的路子,在红军时代的古田会议上出现了分水岭

按照西方军事学的说法,大规模的敌后空降具有战略作用。根据地的人民就是比空降兵更强大的战略兵团,人民不仅负担了战争的后勤,伤病员的医护,还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为什么刘伯承要选大,小杨湖地区作为歼敌的“上坡”地,因为这里的群众完全向着八路军,他们不会给国民党军提供粮食,情报和向导。

国民党这样的问题,其实原来共产党也有,就是不依靠群众的单纯军事观点。完全靠着军队而不依靠群众想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这个单纯的军事观点,已经在红军时代的古田会议上被毛泽东纠正过来,此后,国共两军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子。

这也是为什么共产党军队的野战部队看似不多,却总能非常容易地集中军力,因为他们没有后勤方面的包袱,而国民党的野战部队看似庞大,却越深入军力越少,因为他们没有依靠群众,占领一地后必须分兵驻守,因此越战越少。

第二:国共两党的军纪差别太大

国民党军纪的差,根源也在于脱离群众。作为政府军,国民党军的军饷由政府直接拨给,因此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做群众工作,这就带来了军纪很差的后果,使得群众对他们唯恐避之不及。一旦遇到困境后勤供应不上时,国民党军对群众的欺压骚扰,甚至不亚于侵略者。

反观共产党军队与国民党军完全不同,这样的不同,被解放战争时在国民党军中服役的台湾作家王鼎钧看得清楚,可是他却又始终不明白。

王鼎钧看到的现象,认为最能体现两军差别的是,国民党军来后,老百姓把自己家的鸡都藏起来,引得国民党军到处搜捕鸡,可是,共产党军队来后,老百姓争先恐后将自己的鸡献出来。

王鼎钧看到的现象,体现的就是共产党军队能够战胜国民党军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