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先后起事,划定各自势力范围。这三人,放到任何时代、任何地点,都会是一代枭雄,可历史就是这么捉弄人,偏要把他们三放到一起----《明朝那些事》。按当时的实力排序:陈大于朱,朱大于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既据有吴中,吴承平久,户口殷盛,士诚渐奢纵,怠于政事。---《明史》。意思就是张士诚外表迟重,沉默寡言,看似有气量,但实际上却无远大图谋,占据吴中后,境内太平已久,财政实力雄厚,人丁兴旺,张士诚渐渐奢侈放纵,也不想向外扩张,政事也松懈下来,不思进取,开始过小资生活了。但朱、陈并不是这样的人。就算你不消灭别人,别人也要消灭你,因为胜者只有一个,也只会剩一个,由不得你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攻陷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同年朱元璋攻下集庆(南京),朱派使者向张士诚传达了友好合作的意愿,表达了对张士诚的仰慕之情,希望他们之间能互派使者,互通消息,不要产生边界纠纷。张士诚没有理会,还扣留了使者,出兵攻打朱元璋地盘镇江,被徐达击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攻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县),占据江西、湖广之地称帝,国号汉。此时陈友谅兵强马壮,欲顺江东下,冲应天而来。朱元璋手下将领,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往钟山,避其锋芒,只有刘基主张抵抗。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在龙湾大败陈友谅。此时的张士诚,并未采取行动夹击朱元璋。
待朱元璋在武昌彻底击败陈友谅势力,率师返回,立即命徐达进攻淮东,很快攻克泰州、通州,高邮。之后,淮北之地全部被平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平江被破,张士诚自缢身亡。至此,两个重要对手陈友谅、张士诚均被朱元璋击败。
陈友谅拿下太平东下之初,曾派使者约张士诚夹攻朱元璋,而张士诚仅仅只想守住自己的地盘,静观其变,不插手,没有任何打算。所以尽管答应了使者,却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过自己的幸福生活多好,为什么要打打杀杀。就这样,坐看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张士诚至少有两次机会击败朱元璋,但都被他浪费了,浪费机会,就会遭到报复。历史不可改写,这就是张士诚的结局。
当初,朱元璋手下将领建议朱元璋先打张士诚,因为张士诚的实力要弱于陈友谅,按说道理是这样,先打弱的,再打强的,逻辑上毫无问题。但朱元璋反对,他说,如果先打张士诚,张士诚必固守,久攻不下,陈友谅不会闲着,肯定会攻打我,让我腹背受敌;但如果我先打陈友谅,张士诚一定不会插手。有如此战略思想,想不赢都难!同时,朱元璋对陈、张二人的性格也多有了解,才能最后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