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过隙,转眼又是清明。

人间四月,草长莺飞。美好的春天,因为清明,散发出了淡淡的哀思,我们不禁想起,那些曾经我们最爱,如今却魂归九泉的亲人。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终究敌不过岁月的侵蚀,最终化为一个冷冰冰的名字,刻在斑驳的石碑上。

草木间的荒丘,是人们来过世间的证明,也承载着祭奠者的悼念。国人的信仰,便是自己的祖先。所以清明祭祖,是许多人不曾遗忘,不敢遗忘的传统。这种传统,自古有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这个传统节日,曾令引发许多文人的感慨,写了许多清明诗。让我们回溯时光,看看古代诗人笔下的清明,看看他们心中的感慨。

杜牧《清明》

论及清明诗,想必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担任池州刺史的时候,前往金陵杏花村载酒时所写。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按照一年四季的天气气候,划分了二十四节气,以便耕种。而每至清明,都是雨水连绵。

此刻,窗外雨打屋檐,透过朦胧的水汽,似乎看到了杜牧走在郊外的小路上,春雨纷纷,花草翠艳,路上的行人,仿佛断了魂一般。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想着阴阳两隔的亲人吧。

杜牧向路人询问,何处有酒家,路边的牧童默然无语,只是抬手指了指远方的杏花村。

此诗虽然看似没有深刻的含义,但自然的遣词和隽永含蓄的意境,尽显晚唐绝句的风貌。不过,后世有许多学者认为此诗过于冗赘,完全可以改成绝句。明代谢榛说,最后两句完全可以改成:日斜人策马,酒肆杏花西。

但无论学者作何评价,都改变不了这首诗在大众心中的地位。

王禹偁《清明》

北宋王禹偁也写过一首清明诗: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同样是一首朴实自然的绝句。宋朝时期,清明融合寒食节与上巳节,“公务员”有七天的假期。除了祭祀祖先,还有许多人会外出郊游。王禹偁的清明节非常寡淡,没有出门赏花,没有呼朋引伴喝酒,反倒是像野僧一样,兴味萧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不是诗人佛系,只是生活困顿,无闲情赏花,无闲钱沽酒,是一种清苦。不过,诗人并没有因为贫穷而沉沦自弃,而是向邻家讨来了新火种,挑灯夜读。

想必其他比较深沉哀伤的清明诗,这首七绝到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并且展现了古代贫苦读书人的生活以及内心情感。

高翥《清明日对酒》

最后我们品读一首七律,是宋代高翥所作的《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诗的首联,描写清明节扫墓的情景。国人讲究入土为安,青山埋骨,所以南北山头皆是坟墓。到了清明节这天,人们都来祭奠死去的亲友。“纷然”是多的样子,而如此多的逝者,不禁透露出一种对死亡的无奈。

燃烧过后的纸钱,呈现灰白色在山风中飞舞,仿佛白色的蝴蝶。扫墓的人,在诉说对长眠地下的亲人的思念,可是他们听不到了。本就心中悲痛,呛人的烟,更刺激着祭奠者的泪腺,眼泪,就这样泣血而出,仿佛杜鹃啼血。

可当清明日落,只有狐狸趴在冢上栖息,白天扫墓的儿女,已经回到了家中。扫墓时的悲伤,已然被新的事物冲淡,悲伤换成笑脸。不是后辈无情,只是逝者已逝,数千年的历史,能够让后世记得的,又有多少呢?

再过几代人,那些斑驳的墓碑,早已依稀难辨,世间,再没有人记得这黄土之下的尸骸,是谁人了。

所以,人生在世,应当及时行乐,去追逐自己的理想,去实现心中的抱负,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毕竟,人死之后,就什么都带不走。

想比上面两首七绝,这首七律厚重不少,有清明扫墓的哀伤,还有对生死的思考。

清明扫墓,是对死者的追思,是对生者的慰藉。同时,一座座的墓碑,又何尝不是警醒世人,珍惜光阴,珍惜身边人。